龍川縣佗城鎮:
三措并舉興經濟 “輸血”“造血”促振興
■李睿威
廠房林立,機器轟鳴;車輛往來,生產繁忙。走進位于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的寶龍工業小區,車輛來來往往,工廠緊鑼密鼓運轉,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們面帶笑容辛勤工作。一派和諧好景中,興旺集體經濟的鮮活“血液”自此流出。
近年來,龍川縣佗城鎮有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以黨建引領全力推動集體經濟“強村”行動,以推動土地流轉、做強支柱產業、盤活閑置資產三大舉措助力三產聯動發展,繪就村集體經濟富民畫卷。2023年,佗城鎮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760.9萬元,村均44.76萬元,同比增長33.53%。2024年6月底實現總收入918.54萬元,經營性收入730.26萬元,已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土地流轉】
“流”出活力,“轉”出后勁
“自從推廣土地流轉以來,合作社每年能多收入8萬多塊錢,大家都夸這個政策好。”說起土地流轉政策,塔西村村民頻頻點贊。塔西村依托村集體現有資源,積極創收,通過將本村集體所有土地及魚塘出租給企業,每年為村委會及合作社增收24萬元,受益群體達5026人。
塔西村是佗城鎮以土地流轉助推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近年來,佗城鎮各村通過經營權流轉盤活土地資源,促進產業發展,擴大種糧面積,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致富機會。如上蒙村完成整村土地流轉,實現全村土地資源的集中管理、整體規劃,預計新增耕地250余畝,零星耕地圖斑減少比例達25%以上,耕地集中連片度提升約30%;高澗村采取資源發包模式,將集體林地流轉至泰華城公司,預計收入47萬元。
通過土地流轉,佗城鎮不僅有效提高了村集體收入,而且有效解決土地閑置荒廢、零散不成片的問題,讓土地“流”出活力、“轉”出后勁,為佗城鎮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產業興旺】
“興”出未來,“旺”出“錢”景
“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掙錢和照顧家庭可以兼顧,還能給家鄉作貢獻,幸福感比以前在外打工強多了。”位于佗城鎮梅村的梅村工業小區目前已開發0.15平方公里,落戶企業兩家,解決勞動力就業1000人,吸引大量在外務工的青年回鄉工作,實現“家門口零距離就業”,有效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
發展靠產業,產業促就業。過去的佗城因為產業不發達,一度陷入“崗位少,人才跑”的發展窘境。近年來,佗城鎮持續探索產業興旺新路徑,抓住駐村工作隊對口幫扶、為佗城“輸血”的契機,積極聯系周邊及深圳市企業,在本鎮寶龍、寶塘工業園區以“共招、共建、共幫、共享”模式吸引多家企業入駐,為本地青年創造近百個工作崗位,既解決了企業用工難題,也解決了當地青壯勞動力就業問題,實現本地就業和企業發展雙贏。
此外,佗城鎮還成立鎮級強村公司,積極對接市場,承攬項目,目前對接項目3個約450萬元,2個項目已經啟動,正在洽談項目4個。其中,由佳派村強村公司運營的農村集中建房試點項目至少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佗城鎮建設2家富民工坊,其中楓深村富民工坊的楓深宏來電子廠,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年發工資總量100萬元。同時,租用村集體廠房,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3萬元。佳派村富民工坊的龍運門窗公司,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目前吸納就業人員35人,年發放工資120萬元。強村公司和富民工坊的良好發展勢頭,正是佗城鎮化“輸血”為“造血”,逐步打造自身經濟支柱的重要一環。
【資產盤活】
“盤”出資本,“活”出動能
鄉村之富,藏于閑置;喚醒潛能,方得興旺。閑置資產是鄉村振興亟須發掘的重要潛能所在,是“沉睡”的“搖錢樹”,唯有讓閑置資產“醒”過來,發展的資本才能多起來。
近年來,佗城鎮深入推進農村集體“三資”清查,盤活各村閑置辦公用房、校舍、倉庫、水利設施等沉睡資源,持續深化資源發包,讓沉睡的資產轉變為發展的資本。佗城鎮楓深村采取資源發包模式盤活集體所有廠房、林地等資產,以工業園為依托進行土地出租,引進南越鄉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鄉村旅游產業,每年可獲利46萬元。
與此同時,佗城鎮還采取“村民+企業+村集體”的合作模式,充分收集本村村民閑置房產和門店,通過升級改造為村集體增收。如佗城村通過與佗城景區合作,打造研學基地,提供村內閑置倉庫、房屋供研學基地使用。2023年至今,研學基地接待中小學生約5萬名,獲得固定分紅3.5萬元。通過盤活閑置資產,佗城鎮將閑置門房“變閑為寶”,讓“沉睡資產”化作優質資源,有力助推佗城文旅發展。
未來,佗城鎮將繼續探索土地流轉、產業培育、文旅融合等橫跨三產的多支柱經濟發展模式,激發鄉村“造血功能”,實現鄉村振興的華麗蝶變。(作者單位:中共龍川縣佗城鎮委員會)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