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首個模式標本植物實現遷地保護
石楠葉小檗66年后“重現江湖”
上圖:科研團隊人員檢查遷地保護的石楠葉小檗生長情況。下圖:開花期的石楠葉小檗。
○本報訊 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記者昨日從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紫金縣首個模式標本植物——石楠葉小檗,時隔66年“重現江湖”,并在保護區成功移植,實現遷地保護目標。
作為紫金縣首個模式標本植物,石楠葉小檗最早于1958年由植物學家衛兆芬率領的標本采集隊在紫金縣烏禽嶂采集標本時發現,后經研究員胡啟明于1986年在《植物研究》上正式發表,成為紫金縣歷史上首批被科學界認可并發表的新物種之一。自1958年我國植物學家在紫金縣采集到最后一號石楠葉小檗標本后,至今已過去66年。其間,全球各地再也沒有這一物種的發現記錄,業界一度認為石楠葉小檗已經滅絕。
2017年,廣東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在進行紫金植物資源調查時,通過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檢索,發現石楠葉小檗在紫金縣的分布記錄。自此,科研團隊便開始對這一珍稀物種的搜尋之旅。據科研成員、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李玉峰回憶,由于面臨標本記錄年代久遠、具體點位模糊等困難,科研團隊始終沒有發現石楠葉小檗的蹤影。直至2021年4月,科研團隊終于在烏禽嶂海拔800米處區域找到石楠葉小檗。“現場僅存4株,該物種處于極度瀕危狀態。其中1株因暴雨沖刷至裸根,而面臨生存危機。現場完成數據采集后,科研團隊迅速將面臨生存危機的植株移植至保護區內的植物保育科普園,對其實施遷地保護。”
石楠葉小檗多生長于潮濕密林中,植物保育科普園環境潮濕,與植株原生境相似。經過3年多的近自然生長,移植的植株性狀穩定,生長狀況良好,實現該物種的首次成功引種和近地保護。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葉欽良解釋道,模式標本是物種命名、特征描述、繪圖的依據和憑證,對物種名稱的穩定意義重大,在分類學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國際植物命名法規》規定,種或種級以下的分類群的命名必須有模式標本作為根據;模式標本必須永久保存。
研究模式標本產地對動植物的系統研究,種質資源的原地保存、保護以及準確確定保護對象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迄今為止,以紫金縣為模式產地的模式標本有廣東舌唇蘭、紫金舌唇蘭、河源堇菜、紫金短柱茶、石楠葉小檗、光萼紫金牛、長序潤楠7個植物物種。
葉欽良表示,廣東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將對石楠葉小檗開展繁殖機制和生物學研究,培育種苗回歸野外,實現野外種群穩定增長。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