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播種“天選之稻”
——新質生產力加持東源縣柳城鎮農業生產
■近日,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一輛高鐵在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水稻制種基地疾馳而過。
核心提示
田間地頭的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物”“技”三個要素。“人”就是新勞動者,如能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的新型人才。“物”就是新勞動對象,如新型農場、新型農作物品種等。“技”就是新勞動工具,如無人化生產工具、智能化生產工具等。
在我市,新質生產力的各個要素正在農業領域不斷迸發。2021年,我市首個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在東源縣下壩村建立,目前,該基地總面積1萬畝,其中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占地面積1500畝。運轉3年來,該基地耕、種、管、收全流程自動化成為現實,多種航天水稻品種頻頻涌現驚喜。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圖:本報記者 楊堅
【人】“網紅”飛手出圈
200多名村民實現就業
近日,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的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迎來一名特殊的無人機“網紅”飛手——他就是將近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近年來,羅錫文院士研發無人駕駛農機,在下壩村建立無人農場,實現水稻種植全流程自動化。羅錫文踩在泥巴里進行試驗的一幕,被收錄進央視紀錄片《院士下田記》,也在短視頻平臺上廣泛傳播。
隨著城市化進一步推動,誰來種地?在羅錫文看來,通過發展智慧農業,推廣無人農場,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將是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擁有周邊地域較為罕見的大片平整土地,可以成為重要的“試驗田”。
滿忠賢是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智慧農場“三下鄉”團隊成員。他指尖輕觸屏幕上的啟動鍵,無人駕駛農機遵循預設的軌跡與程序,自主高效地運作起來。滿忠賢說:“以前大家很辛苦,一人干一整天,也只能耕半畝地。但現在有了無人駕駛農機,一個小時就能耕五六畝地。”
在羅錫文、滿忠賢等人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智慧化種植的行列中。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公司牽頭聯合當地農戶成立了供銷農機專業合作社,70%社員為下壩村農民,30%為脫貧戶、殘障人士,通過拓展農業生產托管,讓農戶也參與到糧食生產中來。“截至目前,我們共有200多名村民到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工作,主要從事維護管理工作,務工收入人均每年接近1萬元。”下壩村黨總支部書記楊武說。
【物】天外來稻 飛出國界
建成省內規模最大
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
近日,剛果(布)農業部長恩戈博來華參加第二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會后恩戈博一行特別前往萬綠智慧無人農場重點考察農場先進育種方法及航天稻種植,并贊嘆河源大米的味道。隨后,剛果(布)與負責萬綠智慧無人農場運營的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一座實驗示范農場。作為農業科技領域的資深顧問,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鍵寬帶著航天雜交水稻種子,踏上了前往非洲大陸的旅程,將中國的農業科技成果播撒到那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得益于航天雜交水稻品種,我們成立了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廣東省規模最大、河源首個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選育、繁制、種植4800畝航天稻。”王鍵寬說。
據介紹,該基地采用的“華航香銀針”航天稻品種具有抗伏倒、抗病強的特點,產量表現也非常突出,增產約7%。該品種被許多消費者評價為香、好吃,品鑒食味表現出色。“華航香銀針”的價值還體現在其優良品質可用于其他水稻品種的開發,以及抗病、抗高溫等性狀改良實驗中。當前,該品種通過產學研合作,形成了“品種—產品—品牌” 的產業鏈,通過訂單式生產,組織大耕戶及新型農民進行標準化種植,定點收購該品種稻谷并加工成優等大米產品,實現航天育種成果有效地支撐鄉村振興,創造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技】人在看 機器在做
1臺機1天噴灑700畝地
今年7月,按照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重點專項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要求,“無人農場服務鄉村振興”現場會在下壩村舉行,圍繞“無人化智慧農場關鍵技術與裝備”的主題進行技術交流,進一步明確無人化智慧農場領域研究方向,為推進中國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支撐。會上,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張輝說,希望推動無人化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更大范圍應用,打造智慧農業無人化技術體系;不斷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化、譜系化產品,加快建立無人化全產業鏈體系;多方協作,將更多的無人化綜合性解決方案進行示范和推廣,打造多元化的應用場景體系。這場會議展示了河源在無人化智慧農場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還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在全國范圍內的交流與發展。
走進下壩村的稻田,無人駕駛收割機迅速進入稻田,在稻浪中自動規劃路線、自動轉彎、自如進退、精準作業,嫻熟高效地完成一塊塊稻田收割,通過全面機械化、智能避障、遠程遙控、無人駕駛等方式,逐步實現對農業生產中耕、種、管、收等環節的全方位支撐。
農場采用的極飛P150無人機,被稱為農田里的“大力士”和“聰明助手”。它能背起最重達70公斤的“包袱”,在田間地頭以7米每秒的速度穿梭,一口氣噴出7米寬的覆蓋面,還特別配備了高級版的睿噴系統,每分鐘能精準噴灑30升植保藥水。
農場的飛防隊領隊黃志東說:“這臺無人機不僅力氣大,還特別聰明,自己能規劃路線干活,還能變身成播種機、施肥器,甚至能幫忙吊運農作物。它一天工作六七個小時,就能完成700畝地的農藥噴灑任務。農場里現在有6臺這樣的好幫手。”
“簡單說,就是用更少的資源,干更多的活,還能保護環境。”華南農業大學農業航空團隊副教授姜銳表示,作為“低空經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農業無人機相比于人工作業,不僅可以省時省力,還能精準施肥、用藥,做到降本增效、肥料利用最大化。從一開始只有噴藥功能,到后面有播種、施肥,耕種管收四個方面,除了‘收’,其他基本上都做到了,目前農業無人機發展已經很成熟。
王鍵寬表示,接下來,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將繼續傳承農業初心,將航天育種成果切切實實推廣到農戶手里、種在地里,深化科技賦能“百千萬工程”的意義與價值。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