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上致富的翅膀
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茶旅聯姻旺產旺村
■增坑村以入選首批省級典型村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著力打好茶葉牌、念好茶葉經。
■文:本報記者 陳星
■圖:本報記者 楊堅
金秋十月,站在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的茶山觀景臺,放眼望去,滿眼青綠,一壟壟茶樹似層層碧波,簇擁在群山環抱之中,沿著山坡順勢展開。增坑村的盤皇茶已有300余年的種植歷史,是我市的珍稀茶葉品種,目前種植面積約1000畝,年產春茶約2萬斤。
近年來,增坑村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以入選首批省級典型村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著力打好茶葉牌、念好茶葉經,不斷擴大茶葉規模、提升茶葉品質、完善基礎設施,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茶企帶動 做活“茶文章”
增坑村群山環抱,有海拔約700米的茶山崗頭,長年云霧繚繞、空氣濕潤、雨露充足,非常適合茶葉生長。幾百年來,雖然該村家家戶戶都有種植茶葉的傳統,但受諸多因素影響,全村茶葉產量不高,銷售渠道有限,影響了村民收入。
2005年,回到家鄉的鄉賢藍運泉依托傳統茶葉種植,成立了和平縣馬增茶葉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該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整合現有茶葉種植資源,擴大種植規模,形成集茶葉種植、管理、采摘、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經營鏈條,并不斷完善設備,嚴格把控品質,推進盤皇茶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成功舉辦了采茶節等特色活動。
該公司還帶動村民及周邊村莊種植茶葉,村民種植的茶葉除自銷部分外,可由茶葉公司統一收購,為村民收入提供保障。同時,聘請村民從事茶園管理、采摘茶葉等工作,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茶香四溢 深耕綠色生態茶
9月20日,和平縣茶葉栽培管理技術培訓活動在增坑村舉行,農村科技特派員不僅通過專題講座向茶農傳授“治蟲經”,還到茶園現場教學治蟲“絕招”,用物理辦法進行綠色防控,防治茶園蟲害,助力增坑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了保證茶葉品質,增坑盤皇茶種植在長年霧露且無污染的高山上,至今一直堅持綠色種植,采用人工除草,不用農藥除蟲;采用農家有機肥施種,不施化學肥料;采用傳統客家手法結合現代制作工藝而成,茶葉味道質純清香、味甘醇厚、余味無窮,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有機綠色食品。
“以前,茶葉都是各家種的,產量不大,價格便宜。”藍運泉表示,現在增坑村不斷擴大茶葉種植規模,嚴格把控茶葉品質,價格也提高了不少,品質上乘的茶葉吸引了眾多茶客慕名而來,競相訂購。接下來,增坑村將依托現有茶產業,嘗試開發紅茶新品類,鞏固拓展新品茶樹試種成果,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推廣,提升茶葉產品競爭力。
茶旅聯姻 譜寫“詩與遠方”
走進天一棧民宿,滿眼青綠的茶樹映入眼簾,木屋掩映在茶樹之中,小橋流水、茶樹蔥郁,滿眼的茶園風光讓人心曠神怡。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悠久的種茶歷史,增坑村在“茶”字上下功夫,做足旅游文章。該村依托茶園風光,投資500萬元在茶園山頂建設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天一棧民宿,結合餐廳、KTV、賞月亭等項目,成為珠三角游客的熱門打卡點。近兩年來,更是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前來開展下鄉實踐,極大地豐富了增坑村文化活動,帶旺了人氣。
增坑村以茶元素為牽引,積極爭取幫扶單位、民族資金的支持,在茶山建設了茶園民宿、茶園觀光帶、300平方米的觀景臺、800米的觀光步梯,并利用專項資金在茶園步道兩旁種植黃花風鈴木2000余株,將茶園風光與旅游業緊密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茶旅品牌,推動茶葉文旅產業不斷發展。目前,茶園年接待游客6000人次,年營業收入460萬元。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村吸引了很多大灣區及周邊城市的游客前來游玩。”增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藍小衛表示,該村計劃進一步拓寬村莊道路,將游客“引進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同時,依托天一棧民宿發展休閑康養產業,規劃建設民宿二期項目,新增沙池、滑梯等兒童游樂設施,豐富增坑文旅產業內容,進一步提升文旅產業活力。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