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個月源城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3471萬元,同比增長32.76%
總收入和增速全市第一
■市區紅星東路臨時擺賣疏導點。源城區東埔街道設置的兩處夜市,每年帶動村居和擺攤群眾合計增收約140萬元。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本報訊 記者 李建華 林梓楷 特約記者 呂鵬 通訊員 劉旭儀 據近日發布的源城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該區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0萬元,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3471萬元,同比增長32.76%,總收入和增速在全市各縣區均排第一。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該區創新推出的“五型模式”,有力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全區28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從2021年的2149萬元增加至2023年的4340萬元,實現兩年翻一番目標。
推行“資產經營型”模式
源城區通過開展村企合作,積極探索鄉村產業市場化運營模式,推動村集體資產穩健、優質、高效運轉。如埔前鎮蓮塘嶺村引入桂佳農業有限公司,聯合省農科院培育廣東絲苗米品牌,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同時,創新投資模式,通過作價入股、土地流轉等形式盤活土地資源,將農村集體留用地、閑置土地等集體資源投入工業園區和本地農旅項目。建設強村公司,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原則組建6個鎮、村級強村公司6個,推動村集體資產商業化運營。
推行“產業帶動型”模式
近年來,埔前鎮陂角村依托春沐源小鎮項目發展文旅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6.8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321.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8600元增至27035元。
源城區通過推行“鄉村資源+文旅產業”“城區稟賦+新興產業”“自然資源+水產業”三種“產業帶動型”模式,讓“資源優勢”變“產業優勢”,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該區全力打造春沐源小鎮、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國際旅游度假區等旅游景區,通過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紅色傳承等農文旅融合項目,不斷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利用城區資源稟賦,積極發展“夜市經濟”“地攤經濟”等新興業態。如東埔街道的兩處夜市經濟街區,每年帶動村居和擺攤群眾合計增收約140萬元。
推行“資金收益型”模式
源城區出臺“社賬鎮代理”實施方案,將村級經濟聯合社和經濟合作社的會計、出納業務委托鎮(街道)財政結算中心負責,各項收支實行“聯審聯簽”,全面盤清村集體“家底”。同時,充分運用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整合“家底”,推動荒地、閑置土地適度規模流轉或集約利用,積極盤活閑置資產,提升農村資產效能。此外,引導銀行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將村集體經濟組織納入授信范疇,充實“家底”。如埔前鎮通過“整村授信”模式落實惠農貸款5985萬元,助力靈芝、茶葉、苗木種植等產業加速發展。
推行“就業幫扶型”模式
今年以來,源城區創新推行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就業幫扶模式,實行靈活上班和彈性工作方式,定向吸納周邊育兒婦女、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業務工,推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推動航嘉源實業與埔前鎮陂角村簽訂結對共建協議,提供就業崗位80多個,有效實現企業用工、婦女就業、家庭增收的“三贏”。
推行“電商運營型”模式
該區成立全省首家村級電商產業創業園,吸納66家企業和創客團隊入駐,帶動近400名村民就業創業,累計獲得分紅收益超100萬元。同時,依托農村電商產業園搭建助農惠農共享直播帶貨平臺,挖掘培育了一批“推薦官”“網紅”帶貨主播和埔前鄉村代言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據統計,今年以來,該區開展各類直播帶貨200余場次,銷售各類農產品40380件,累計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8萬元。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