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八旬退休老人癡迷泥塑20年
“泥”中有樂趣 指尖“塑”傳承
■季日晃的泥塑作品——耙田(駛牛)。
■季日晃在制作泥人作品
每天,一些老街坊和好友總愛來到連平縣城北矮嶺西直街1號的小花園,觀看季日晃用雙手與泥土對話。
季日晃,這位80歲的老人,心中仍然蕩漾著孩童般的樂趣——對泥巴的熱愛。他的巧手能讓一塊塊小泥巴變成栩栩如生的工藝品。
季日晃從小愛玩泥巴,讀書時,制作泥塑是他心中的一個夢。參加工作后,因為事務纏身,一直無暇追求自己的愛好。退休后,他終于可以專心學習捏泥塑了。季日晃捏泥塑已有20年了,他認為,學藝一定要靜下心來,浮躁是學不成的。季日晃使用的原料是黃泥,手工捏制,創(chuàng)作出的人物、動物形象或素或彩,生動逼真。
創(chuàng)作靈感、對象源自農(nóng)村生活,取材于民俗
據(jù)考證,中國的泥塑藝術可上溯至新石器時期,是一種以黏土塑造形象的傳統(tǒng)手工藝,屬于一種民間文化藝術。
泥塑藝術需要美術基礎,甚至要了解古代青銅器,以及傳統(tǒng)石雕、磚雕、木雕等民間藝術中的雕塑構圖。季日晃學過繪畫,在校時作品常受老師表揚,也參與過連平縣的宣傳活動。他還嘗試過根雕和木雕。他認為泥塑的立體感強,更能展現(xiàn)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使作品惟妙惟肖。
季日晃小時候住在農(nóng)村,聽慣了牛雞鴨狗的叫聲,看慣了田野的四季變化,幾乎所有的創(chuàng)作靈感、對象都源自農(nóng)村生活,取材于民俗。他選用的黃泥,須帶黏性又足夠細膩,取回家后徹底曬干,用時加水浸泡、過濾,形成漿泥。待漿泥慢慢陰干,至軟硬度適中,經(jīng)過捶打、摔、揉,增強韌性。然后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形象,修飾、磨光、上底粉,晾干后送入窯中煅燒。
作品是鄉(xiāng)愁的體現(xiàn) 具有生命的活力
季日晃的泥塑作品《踏碓》再現(xiàn)了粵北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夫妻倆配合默契,丈夫踩踏,妻子放谷或投米,辛勤踏米,雖苦猶樂。他的作品人物用黃泥,踏碓用木,底座用水泥,場景逼真,仿佛聽到了碓頭起起落落時的和諧音韻。普通的泥巴,經(jīng)季日晃的拿捏,賦予情懷,就變成泥塑,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以前沒有電力,加工糧食靠碓、礱,這是40多年前農(nóng)村里常見的一種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碓的動力,如果靠水,就叫水碓;如用人工腳踏,則稱腳碓或踏碓。
季日晃回憶,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家200多人只有2個踏碓。由于人多碓少,每逢臘月,家家戶戶踏米要排隊。他的其他作品如《犁田》《打鐵》《彈棉花》《洗磨石》《宰豬》《補鍋頭》《豐收鑼鼓》等,靈感皆來自舊時記憶。
季日晃認為,作品必須高于生活,創(chuàng)作前需要巧妙構思,經(jīng)過藝術加工,才能讓作品生動傳神。他常常在工作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間。泥土通過他的指尖,變成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動物。他說:“泥巴只有捏得精細,作品才有神韻。”
季日晃的泥塑作品都是案頭陳設的工藝品,一般尺寸不大,易于保存、攜帶,不易褪色。《駛牛》《踏碓》《彈棉花》《洗磨石》《礱谷》《刨薯片》等作品,記錄著他的實踐軌跡。這樣的藝術,是鄉(xiāng)愁的體現(xiàn),具有生命的活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的魅力所在。
■文/圖:本報記者 謝全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