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河源企業老總喜歡“走鋼絲”
——記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廖東帆
■廖東帆(右)走訪生產車間,確保各環節無紕漏。本報記者 殷鑫 攝
■本報記者 朱惠思
曲線玲瓏的“小蠻腰”,巍峨聳立的上海中心大廈,傲立天際的世界第一塔迪拜塔,閃閃發光的卡塔爾世界杯場館……
這些國內乃至世界知名建筑的索網結構材料,都是由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邁諾)提供。2017年,邁諾研發并生產出187毫米的全球最大直徑密閉鋼索,不僅打破了世界紀錄,而且填補了國內超大直徑密閉鋼索生產的空白。
邁諾總裁廖東帆是一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從事金屬鈑金幕墻、橋梁鋼索行業、高端裝備相關工作已有20余年。在他的領導下,邁諾先后憑借自主創新與技術突破,承接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航天航空裝備”等國內外大項目,在密閉鋼索制造及建筑工業化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就,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更為行業領域樹立了領袖標桿,獲得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等榮譽。
打破世界紀錄 留下中國印記
在位于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邁諾生產車間,廖東帆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各類設備儀器和標志性產品。“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廖東帆說,邁諾主營業務有建筑外維護結構系統板塊、索具及海底光纜板塊、高端部件研發與生產、人工智能及高端裝備板塊和新能源板塊,在龍川的基地里,先后取得了各項核心研發的標志性成果。其中,2017年成功研發直徑達187毫米的密閉鋼索,一舉打破了歐洲保持20多年的157毫米直徑的世界紀錄,填補了國內超大直徑密閉鋼索生產領域的空白,引領行業發展。
廖東帆視建筑如生命,將每一棟高樓視為“孩子”悉心呵護,從產品的打磨、焊接、組裝、打包……每一項環節都配備人工進行細致入微的檢測,做到出廠完全光滑、收貨零變形。正是源于對行業的敬畏與熱愛,才有了對極致的追求,讓邁諾躋身國際行列,承接了眾多國內外城市地標建筑工程項目——廣州塔、迪拜塔、上海中心大廈、卡塔爾世界杯場館……在全球建筑領域留下中國印記。
持續技術創新 從跟跑到領跑
“創新是從0到1再到10的層層突破。”廖東帆認為,中國制造要走出國門,做大做強是必備條件。面臨我國產業中一些關鍵零部件和裝備依賴國外、受制約現象,邁諾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專于一業、精于一業,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
“我們承接了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高強輕質合金鈑金成形關鍵裝備研制與應用’大型飛機蒙皮裝備,通過專項引進落戶河源進行成果轉化,項目預計今年暑假完成驗收。”廖東帆介紹,數字化金屬成型在飛機蒙皮、高鐵、船體外板、建筑幕墻、城市雕塑等民用生產領域中制造周期更短的個性化三維曲面產品,突破關鍵“卡脖子”技術,打破國際壟斷局面,將行業標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歷經多年攻堅,邁諾不僅掌握了密閉鋼索制造世界頂尖技術,將700多根鋼絲合股為直徑達187毫米的鋼索,層層突破斷絲、散捆、跳絲等技術難點,再創新高,生產的鋼索最大直徑可達190毫米,成為世界之最,一步步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持續反哺家鄉 彰顯企業擔當
廖東帆秉持“落葉歸根”的家鄉情懷,在2014年將邁諾總部遷至龍川,為當地創造超過1000萬元稅收。同時,廖東帆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設立教育基金、開展公益捐贈等一系列幫扶舉措來回饋社會。自落戶龍川以來,捐贈資金累計達600多萬元,持續彰顯企業擔當,傳播社會正能量。
此外,邁諾還牽頭成立廣東現代建筑工業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產業聯盟模式,促進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其中,中建二局等24家建筑類企業被邁諾吸引,相繼入駐龍川產業園,并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持續為我市、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出新貢獻。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