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中之貧”烏蒙山片區翻身記
○新華社電 昭通、畢節、涼山……屬于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烏蒙山區橫跨云、貴、川三省,巍峨連綿,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為一體,是中國攻破“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主戰場之一。
“烏蒙磅礴走泥丸”。近年來,三省各級領導干部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披堅執銳、攻城拔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毅力,立下軍令狀、拿出硬措施,向貧困發起決戰,貧困人口在去年全部摘掉“窮帽”,交出了獨具特色的脫貧攻堅“烏蒙答卷”。
巨變
千百年來,大山環繞,貧困深鎖,難以稼穡,水貴如油。
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貧困程度深;住房困難突出;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社會發展程度低;資源性、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烏蒙山片區覆蓋三省毗鄰的38個縣(市、區),貧困人口數百萬人,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這里有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全國跨縣易地扶貧搬遷的最大安置點;過去“路不通、業不興、民生艱”,現在立體交通新樞紐崛起、產業發展……
脫貧攻堅讓大涼山發生巨變,某色拉博是見證者和受益者。
某色拉博工作在古里拉達峽谷的“天空之谷”營地,營地下方是“懸崖村”。過去,架在懸崖上的藤梯是進出村唯一通道。拉博的嫂子難產大出血,往山下背,沒到山腳,人就咽了氣。
2017年上半年,鋼梯竣工。隨后,建通信基站,鋪設電網、光纜,拉博開始直播。“懸崖村”火了,政府成立旅游公司,建“天空之谷”營地,拉博當導游和營地管理員,月薪近4000元。拉博的世界廣闊起來——到大理參加酒店管理培訓,到深圳參加室內皮劃艇賽……微信加了上千好友。
不僅“懸崖村”舊貌換新顏,在云南鹽津縣豆沙關前,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及現代關河水道、內昆鐵路、G247公路、渝昆高速并行排列,構成獨特的“交通博物館”,見證巨變。云南昭通市市長郭大進說,昭通除永善外的10個縣(市、區)已通高速,烏蒙大地明亮、通達起來。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那就“讓人搬到人該待的地方、讓樹長到樹該長的地方。”昭通全面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370多個安置點,把36萬名群眾搬出大山。靖安新區承接6縣(區)易地搬遷群眾,安置4萬多人,如建座新城。
廣大群眾“挪窮窩”“換窮業”。貴州赫章縣漢陽街道金銀田社區安置搬遷群眾13592人。安置點的多家快遞公司組成“快遞聯盟”,服務群眾網購,有效吸納群眾就業。
牛欄江邊,貴州深度貧困村海坪村仿佛“掛”在山坡上。以前,幾輩人都在保土保水,村民出行靠爬山路,茅草房隨處可見。村黨支部書記陳加山說,現在村里實現“巨變”,自己是參與者和見證者。
貴州畢節630多萬貧困人口整體脫貧;“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的大涼山整體擺脫貧困;昭通185.0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干部群眾的真抓實干之下,貧困被擊破和瓦解。
旗幟
“只要心里裝著群眾,做什么事都順利。”這是云南永善縣茂林鎮甘杉村里的一句標語,成為共產黨人帶領群眾逐夢的生動注腳。
在甘杉村,68歲的譚德才家喻戶曉。他先后任村委會主任、村黨總支書記等職務,數十年如一日帶領鄉親發展。一次因公出差,發生車禍致左腿殘疾。
2013年,譚德才離任后,瘸著一條腿,赴甘肅考察黨參種植,掌握黨參種植技術。第二年,他牽頭成立合作社,動員86戶群眾入股經營。老譚說,只有把產業搞上去,才能帶動大家都富起來。
遵義會議、扎西會議;四渡赤水、激戰婁山關……紅色基因在烏蒙山傳承,一代代共產黨人奮斗在烏蒙大地上。中央投巨資,各方全力幫扶,補齊交通等短板,夯實產業基礎;黨員干部用自己的奉獻和真情,為群眾驅走貧魔。
蔣璽是云南省委下派昭通市鎮雄縣幫助脫貧攻堅工作隊一員,2019年2月,他扎進以勒鎮大山村,開始了“把貧困戶當家人,把扶貧事當家事,用自己脫皮換來群眾脫貧”的日子。昭通市選派4592名駐村工作隊員、624名駐村督導員充實到第一線,全市6.37萬名干部職工全覆蓋結對幫扶貧困戶。2016年以來,全市有25名干部的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一線。
2017年,西南醫科大學副教授夏紀毅任四川昭覺縣龍溝鄉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三年來,他帶領老百姓種黃芩,研發出以黃芩葉為原料的“黃金茶”。如今,當地建成250多畝的高海拔黃芩種植基地,直接帶動近600名貧困人口脫貧。
“現在,還常夢見彝族兄弟們。”2020年12月,夏紀毅幫扶期滿,離開龍溝鄉,但他已申請再回大涼山工作。“涼山已刻到我的骨頭上,這輩子都跟這群人、這片土地脫不開關系。”夏紀毅說。
四川敘永縣后山鎮三斗米村是苗族老鄉說的“一望地”,望得見走不到,隔山如隔世。駐村第一書記“80后”胡凌鳴已駐村7年。他開著私家車四處奔波,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沒啟動資金,從父親企業借款1000萬元,不要利息。
以經營為主,三斗米搭起了一支專業的銷售隊伍,從市場找出路,很快村里農副產品供不應求。村民楊安慧一家,前年喂雞,去年喂了上百頭豬,今年建起上千頭規模的豬場。
黨旗在烏蒙山飄揚,實現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雙推進、雙提升。“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制提供了組織保障。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說,關鍵是堅決依靠黨的組織化領導,干部群眾一條心,再硬的骨頭也能嚼碎。
奮斗
“離開了老家的高山,來到了美麗的靖安……”在靖安新區,歌聲悠揚。春節前,在繁忙的“快遞一條街”,圓通快遞點老板董寶忙著分發快遞。去年,他從彝良縣柳溪鄉水果村搬入靖安新區新居,辦起快遞店。
從每天幾十件到數百件,店里的收、寄件的數量大幅上升。“人氣越來越旺,很多人寄回年貨,我們這里也寄出特產,寄到浙江等務工人員集中的地方。”他說,搬來后,開個店生活費就有了。26歲的董寶曾在河南等地務工,搬遷讓他有了新的奮斗方向。
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培育、勞動力轉移就業、東西部扶貧協作……在脫貧攻堅中,烏蒙山片區各地因地制宜、精準務實,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倒逼各領域創新突破。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頭。烏蒙人民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到基層治理,著力鞏固脫貧成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踏上新征程。甘杉村村民說,路和電通了,房子蓋了,難題解決了,仍要繼續努力過更好的日子。
“要繼續扶持。”譚德才認為,搞好產業,才能帶領貧困群眾的生活更上臺階。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區位優勢明顯,應不斷把外資引來,建中藥材和農產品加工廠,保證群眾持續增收。“基層黨組織就是鄉村振興的堡壘,干部心里要想著群眾。”
面對搬遷群眾,昭通沒有“一搬了之”。在遷出地,盤活耕地、林地、宅基地,推進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群眾收入;在遷入地,以扶貧車間、產業基地、勞動密集型工業園區建設和公益公服崗位開發等為重點,規劃建企業,提供崗位約4.98萬個,滿足就業需求。
新春的烏蒙山,百花次第盛開。化屋村位于畢節市黔西縣大山深處,過去叫“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這里山勢雄奇,水域寬廣,被譽為“烏江源百里畫廊”。黔西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統計,2月11日至23日,烏江源百里畫廊化屋景區接待游客19.6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584.72萬元。“我們苗族很多習俗深受游客喜愛,比如打糍粑、唱山歌等。”村民楊艷說。
此前,楊艷住在化屋村“麻窩寨”村民組,路、水、電不通,猶如“與世隔絕”。現在,化屋村依托于特色種植養殖、自然山水走出生態旅游+特色種植養殖的致富路。畢節市委書記周建琨說,要抓住綠色發展、人力資源的開發等重點,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