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學細悟學黨史 汲取力量開新局
——我市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綜述
■龍川縣“講黨史故事 拾紅色記憶”宣講會在該縣四都鎮新四村黨群服務中心前的大榕樹下舉行,向黨員講黨的故事和當地游擊戰爭故事。
一次次滌蕩心靈的深入學習和研討,一場場人氣滿滿的黨史宣講和催人淚下的紅色故事會,一件件筑初心、解民憂、聚民心的民生實事……無論在機關、企業、學校,還是在社區、鄉村、鎮街,黨史學習教育正如春風細雨般滋潤著紅色河源。
重溫黨的光輝歷程,是為了不忘來時路、走好未來道。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我市堅持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加強組織領導、擰緊責任鏈條,高起點開局、高標準推進,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迅速行動,以悟思想為根本,以辦實事為重點,以開新局為目標,扎實開展專題學習研討和各類實踐活動,全市黨史學習教育有序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高起點開局
深學細悟學黨史
3月2日,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拉開了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的帷幕。市委提出,堅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標要求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引導全市黨員干部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真正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與此同時,市委成立了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制定印發了《關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施方案》《河源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宣傳工作方案》《河源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方案(稿)》等文件。
市委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會、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會議、市委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宣講動員備課會、市黨史學習教育座談會……一次次高規格會議,市委不斷傳達出指令:黨史學習教育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4月13日,為期2天的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暨全市縣處級主要領導干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研討班開班。分組討論、交流發言、集中自學,學員們通過多種形式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各級各部門快速行動,在持續抓好抓實學習、廣泛開展專題宣講、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群眾辦實事、統籌推進宣傳引導、開創新局推動發展六方面下功夫,以有力舉措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向深入。
龍川縣整合宣傳工作者、黨史工作者、黨史愛好者、文學藝術工作者、紅研會會員以及鎮村老黨員等各類宣講資源,組建百姓宣講團,開展“榕樹下講黨的故事”宣講活動20余場次,參與人員近2000人次。
河源高新區舉辦黨史移動課堂,將“上課”搬進可移動的房車里,戴上VR設備,便可觀看紅色經典故事、紅色經典電影、沙畫故事等,讓黨課既符合群眾口味,又富含教育“營養”。
市教育系統積極開展“六個一”“七賽”“千場黨課”等系列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各學科尤其是思政課程教學當中,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課程、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全市1158所學校、70萬余名學生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市委老干部局聯合河源日報社等單位,組建“銀發先鋒宣講團”,分批深入到中小學校、高等院校,向青少年學生講述建黨百年光輝歷程中的奮斗故事、愛國主義故事、河源紅色故事,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汲取紅色力量
學習教育入腦入心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痹邳h史學習教育中,我市充分挖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精品文藝作品推廣、愛國歌曲傳唱、群眾才藝表演、新媒體作品等形式,讓群眾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紅色精神、汲取紅色力量,形成熱愛紅色文化、愛黨愛國的濃厚氛圍,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
被列為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的4集紅色廣播影視劇《起紅謠》講述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紫金赤炮、南嶺、龍窩等地農民在黨的領導下,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的故事。該劇自今年2月份播出以來,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大型現代花朝戲、紫金縣重點打造的獻禮劇目——《血田英魂》,以紫金紅色革命歷史“血田慘案”為題材,用花朝戲的文藝形式再現當年紫金革命群眾不屈不撓、戰斗到底的革命精神。
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音樂歌會——“共產黨·恩情長”群眾音樂歌會近日正在緊張排練中,全市各行各業1200多名群眾參與其中,河源山歌《共產黨恩情長》、場景表演大合唱《十萬挑夫上贛南》《紅色河源美》等河源本土原創曲目將讓觀眾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以客家山歌、采茶調、山歌劇等文藝形式創作的《紅色河源美》《東江驕子》《十萬挑夫上贛南》等河源紅色革命歌曲為市民廣為傳唱;以河源紅色人物、紅色事件、紅色革命遺址為對象創作的《阮嘯仙傳》《劉爾崧》等報告文學、散文、詩歌、小說也受到市民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各媒體平臺緊密刊播我市黨史學習教育新聞,營造濃厚學習教育氛圍。其中,新媒體產品紅色短視頻《百年前這些河源青年,干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引爆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年“朋友圈”,短短3天播放量超100萬;線上火炬傳遞、重走長征路……一系列創新媒體產品吸引了我市黨員干部積極參與。
優秀文化成果,為紅色河源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重要支撐。民樂大賽、朗誦大賽、歌詠大會、詩文朗誦會……一系列文藝活動,讓群眾站上舞臺的中央,讓紅色文化浸潤心田,從文藝中接受黨史教育。
辦好實事有力度
惠及民生有溫度
“為群眾辦實事”不僅是一句叫得響的口號,更是一種承諾。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出發,立足崗位聽民所需、救民所急、解民之困、除民之難成為我市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最為核心的要素。
——為群眾辦實事,就是主動把黨史知識送到群眾手上、送到群眾心里,讓他們從源頭根本上對黨的全面領導形成共識、產生共鳴,最終生成“感恩黨、熱愛黨、聽黨話、跟黨走”的強大精神動力。
龍川縣從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實施“十萬黨員干部返鄉”行動,廣大黨員干部利用周末時間“返鄉走親”,在田間地頭學黨史、辦實事,有力推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農村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市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成立“鄉村振興政策宣講團”“星火志愿隊”等黨員志愿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宣講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助力鄉村振興的稅費優惠政策,積極幫扶促農增收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全力為納稅人繳費人辦實事、辦好事。
——為群眾辦實事,就是主動聚焦群眾反映的發展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長期未能解決的民生歷史遺留問題,在重點上精準發力,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市公路事務中心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點開展“一清一燈一帶”及“平安村口”排查整治攻堅行動,有效提升群眾出行的安全性。
市政法系統大力開展“全民反詐”行動,以推廣“國家反詐中心”APP為抓手,線上線下宣傳相結合,多形式開展防詐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全民防詐意識,進一步守護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
市、源城區兩級財政部門化壓力為動力、變痛點為亮點,籌集安排730萬元獎補資金,撬動4300萬元社會資金投入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如今,源城區21個農貿市場整潔干凈、規劃有序、分類明確,商戶均亮照經營、明碼標價,購物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得到徹底整治,實現了“顏值”“功能”雙提升。
——為群眾辦實事,就是主動把目光放在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上,以惠民政策、惠民服務等形式回應群眾的殷切期望,真正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市公安局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廣大民警主動下沉社區,訪民情、護民安、調民爭、解民憂、惠民生,一條條好的意見建議得以收集上來,一批批矛盾糾紛得以及時化解。
市自然資源系統大力推動“數字化平臺+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依托“數字政府”建設成果和“政務云”大數據資源,搭建河源市不動產登記網上服務平臺,真正實現“一窗通辦”“一網通辦”,市民買房不用再為辦證四處奔波。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件件實事,辦進了萬千百姓的生產生活中,也辦到了他們的心坎上。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為群眾辦實事”永遠在路上。
學史力行開新局
經濟發展“開門紅”
立夏已過,5月的槎城驕陽似火。但與天氣相比,河源加快發展的勢頭更加火熱:5月11日,河源市2021年美麗鄉村民宿招商推介會上,188個民宿建設項目達成意向投資,投資總額約63億元;5月13日,河源市2021年電子信息產業招商推介會舉行,30個項目簽約落戶,投資總額83.58億元;5月17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省工信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1手機創新周暨第九屆手機設計大賽系列活動拉開大幕。
“忙碌”的5月,捷報頻傳、收獲滿滿,是“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虹吸效應進一步增強的體現,也是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催化劑”的生動實踐。
質勝于華,行勝于言。黨史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提出明確要求:要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用河源高質量發展來檢驗學習教育成果。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我市廣大黨員干部把從黨史中汲取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推動“1+1+9”工作部署落實、推進“融深”“融灣”、加快打造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稅務部門推出10大類30項100條措施,打出一套便民惠企的“組合拳”;河源海關成立“企業升級計劃”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推進AEO企業培育認證工作;住建部門大力推行施工許可電子證照,3個工作日內就能辦好;商務部門積極推動出臺支持鼓勵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消費增長政策……
學史力行,實干發展。我市各級各部門把黨史學習教育的行動和成效緊密融入到工作中,以扎實的舉措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擔當作為。今年一季度實現“開門紅”: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排名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三,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第四,GDP增速排名全省第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五。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將認真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在真學真用、真知真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氣象、打開新局面,全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確?!笆奈濉遍_好局、起好步!
■文/本報記者 董偉偉 梁驅遠 劉永菲 張平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