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市農業農村局全面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踐行初心和使命把成績寫在河源大地上

2021-06-24 09:29:23 來源:河源日報


■紫金縣龍窩鎮近百畝鄉間稻田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燈塔盆地管委會辦公大樓

■農業生產服務指導

■無人駕駛拖拉機自動耕種

■美林油茶河源順天育苗基地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核心提示


青山綠水,麥浪滾滾,今年夏糧即將收割,我們又將迎來一個沉甸甸的豐收季。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放眼全市,河源農業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忠誠履職,實干擔當,強化執行,全面推動農業農村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落地,把初心和使命寫在河源大地上。


如今,在河源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種稻、噴藥用上了無人機,養殖產業用上了自動化機器管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成了解決我市“三農”問題的好幫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繪就一幅幅壯美畫卷。


“十三五”時期我市農業農村高速發展結碩果


全市共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個,基本實現了“一縣一園”的建設布局,創建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75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分別達到425家、88家。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1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0個、示范點31個,累計認定“粵字號”農產品88家。


2020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達198.17萬畝,總產量達80萬噸以上;全市出欄生豬90.91萬頭,供港生豬約17萬頭,占全國供港生豬總量的26.67%、占廣東供港生豬總量的48.6%。2020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212.76億元,同比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3元。


【回顧十三五】


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568戶、107372人全部脫貧、255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13元,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6%,有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75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66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分別達到425家、88家……


久久為功,薄發時逢,全面小康。回顧“十三五”,市農業農村局砥礪奮進、改革創新、拼搏實干,緊緊圍繞“強基礎、補短板、促發展”持續精準發力,農業現代化建設長足進步,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村經濟穩中向好,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邁上了新臺階,開創了新局面。


走進紫金縣紫城鎮藍坑村的紫金客茶谷,一壟壟翠綠欲滴的茶樹展現眼前,幾千畝茶園氣勢著實壯觀。作為全省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紫金縣茶葉產業園的核心示范區,紫金客茶谷緊密結合茶葉和油茶種植、茶文化、客家文化、美麗鄉村等的打造與建設,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為當地發展注入一汪活水。


產業興旺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紫金客茶谷是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圍繞打造“雙區”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油瓶子”和“水缸子”,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從點的突破、到線的連接、再到面的擴展。


數據顯示,全市共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個,基本實現了“一縣一園”的建設布局,創建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75家,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1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0個、示范點31個,累計認定“粵字號”農產品88家,12款河源茶入選2020年廣東十大好春茶。“紅色紫金·蟬茶飄香”路線入選全國“白條紅色茶鄉”旅游精品路線。


燈塔盆地是改變河源未來農業農村形態的戰略支點。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全力支持燈塔盆地開發建設,把燈塔盆地建設成為引領我市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使其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數據顯示,燈塔盆地內現有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34家,已落地建設、投產重點農業產業項目27個。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2020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達198.17萬畝,總產量達80萬噸以上;全市出欄生豬90.91萬頭,供港生豬約17萬頭,占全國供港生豬總量的26.67%、占廣東供港生豬總量的48.6%。前不久,東瑞生豬產業園實施主體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A股中小板上市,成為了我市第一個實現撬動證券資本市場資金投入產業園區的典范。


與此同時,市農業農村部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完善我市農業農村系統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同步推進農村改革與試點、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安全生產與矛盾化解、資源利用與質量監管等多項工作,克服疫情災情、非洲豬瘟等消極影響,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為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我市“十三五”農業農村工作畫上了圓滿句號。


【展望十四五】


譜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


謀新局,布新篇。展望“十四五”,這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機遇期。


“十四五”時期,市農業農村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三農”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省、市“三農”工作會議的部署,緊緊圍繞“加快一個轉變,抓好三個重點,強化五個支撐”的工作思路,加快推動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當前,市農業農村局將以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切實把“三農”工作重心轉變到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上來。同時抓好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抓好農村綜合改革、抓好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構建三個重點。


所謂“強化五個支撐”,就是要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鄉村產業發展、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強化農業科技發展為支撐筑牢農業農村現代化根基。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根本,強化現有幫扶政策銜接,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和幫扶,實施駐村鎮(鄉)幫鎮(鄉)扶村工程,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以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為抓手,抓好農產品初、精深加工提升,加快以“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重點的特色產業發展,優化以品牌打造,農旅結合為途徑的休閑農業布局,發揮好鄉村產業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引領帶動作用。以推動農業綠色生態發展為重點,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強化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抓好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走好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綠色”之路。以加快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關鍵,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真正讓農村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以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支撐,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積極培育高素質農民,發揮與農業科研機構、院校合作的科技資源挖掘和轉化作用,加快推動新成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踐行2021年】


掛圖作戰 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市農業農村局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農”目標方向,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支持燈塔盆地開發建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開辟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為我市“十四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全面提效破局、開啟新局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技力量+金融支持+志愿者”組團式的幫鎮(鄉)扶村,統籌推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鄉村振興、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美麗圩鎮、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對以往定點幫扶村的幫扶工作開展“回頭看”,實施“千企興千村”行動,健全社會力量幫扶精準對接機制。


——抓好環境整治,打造幸福感高宜居感強的美麗鄉村。全面完成全域自然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務,基本建立農村公共廁所長效管護機制,村莊、田園、“四沿”區域村莊和道路兩側環境整治全面推進,每個縣區打造美麗鄉村風貌帶。


——確保“菜籃子”“米袋子”等農產品穩定供應。堅決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保障各類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抓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全力支持燈塔盆地開發建設,推動燈塔盆地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優質水稻、高山油茶、客家茶葉、鷹嘴蜜桃等主要優勢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就地就近加工,充分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集群,并推進我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


——推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綜合合格率達標。


——以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生產能力持續提升。不斷提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主體的示范作用,因地制宜發展多種托管模式。


——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實現農業生產向優向好轉變。提高全市主要農作物、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積極培育高素質農民,因地制宜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充分激發農村全面振興內生動力。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果,大力抓好扶持培育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實現集體經濟強村數量有明顯提升。提倡實施“一個窗口受理、多部門內部聯動集中辦公”的宅基地建房聯審聯辦,“一站式”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文/圖 本報記者 王亞嬌 通訊員 郭發祥(署名除外)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