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初心使命 兜牢民生底線
市民政局致力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和平縣陽明鎮社工站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養老院為老人慶祝生日,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市民政局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會
核心提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民政局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總要求,堅持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不斷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全面推進河源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用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河源民政的良好風貌,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近年來,在省民政廳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級民政部門堅持創新發展,把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推進“兩個河源”建設、打造人民幸福“心城”的重要工作,從政策、規劃、項目、投入和隊伍建設等五個方面著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全市有養老服務機構99個,其中社會福利院6家、敬老院90家、民辦養老機構3間。建有星光老年之家33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個、農村頤養居18個、農村幸福院167個……為我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福音,努力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市創新發展思路,構建大養老服務體系,依托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拓寬視野跳出河源謀發展,規劃一些面向灣區的養老產業園、養老社區,吸引異地老人到河源養老。如巴伐利亞莊園打造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健康養生基地和生態體驗區,探索開展季節性、候鳥式養老。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社會養老服務的生機和活力。堅持政府主導,注重政策引領,鼓勵社會參與養老服務業,先后出臺和實施了《加快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吸引越來越多有愛心、有實力、有經驗、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個人)在我市興辦養老機構。原來少人問津的民辦養老院也得到長足發展,實現零的突破。目前,民辦養老院有3家,其中,連鎖經營的有2家。
為破解養老難題,我市還實施“養老保險+”措施,積極宣傳和推進新型農村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養老機構統保項目,提高參保面,暢通養老機構風險網上理賠渠道。開展“銀齡安康”行動,為老年人遭受意外傷害提供一份保障。全市為60周歲低保對象及年滿65周歲以上36.81萬名老年人購買意外險。同時,打造居家養老應急呼叫信息平臺,可通過智能化監測設備、一鍵呼叫設備、電話、手機APP等了解1100多戶特困老年人需要緊急援助的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家屬或協調就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工作人員、居委會(村委員)等有關工作人員實施上門援助行動。
下一步,市民政局將加快推動“大養老”服務體系工程建設。一是養老服務提升工程,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對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打造市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全面建立居家社區老年人定期探訪制度,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 100%。二是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強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建設,增設失能人員生活服務及醫療護理、康復服務等照護單元,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兜底保障服務水平。三是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補貼等方式,對所有納入特困供養、建檔立卡范圍的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實施適老化改造。四是養老服務人才建設工程,推進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發展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擴大居家養老日常護理技能培訓規模,全市每年培訓養老護理及管理人員不少于500名。
提高救助保障標準 增強群眾幸福感
為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的重要作用,市民政局認真落實上級部署要求,進一步提高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殘疾人兩項補貼水平和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據介紹,全市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平,已分別從2020年的每人每月1820元和1110元提高到2021年的1883元和1227元(源城和江東新區散居孤兒每人每月1450元);全市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從2020年的每人每月1110元提高到2021年的1227元(源城和江東新區散居孤兒每人每月145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2020年的每人每月175元、235元提高到2021年的181元、243元;城鎮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849元、低保補差為每人每月631元,農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585元、低保補差為每人每月286元,低保標準達到省規定要求;城鎮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為每人每月1359元,農村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為每人每月936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當地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以上,達到省規定要求。
“黨和政府一直很關心我,,社會也都一直幫助著我,讓我十分感動。”今年59歲的劉祥妹是一名二級肢體殘疾人,也是江東新區臨江鎮塘排村的低保戶,家庭條件十分困難,自從享受了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減輕了日常生活壓力,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提高。
“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幸福,我們現在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政策扶持,真的心滿意足!”劉祥妹說道。
推進實施“雙百工程” 打通民政服務“最后一米”
今年以來,我市按照省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的部署要求,迅速行動,召開全市實施“雙百工程”推進會,并研究制訂實施工作方案,完成人員整合任務和線上培訓工作,協調落實配套經費,建立市級聯席會議制度等,全面推進“雙百工程”工作落實落細。我市101個鎮(街)1441個村(居),2022年底前將配備社工不少1643人,實現社會工作服務站(點)100%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100%覆蓋,其中今年全市社會工作服務站100%覆蓋、社會工作服務點72%覆蓋,相關工作正在扎實推進中。
為推動“雙百工程”持續發展,我市各縣區及相關鎮成立了推進“雙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五年計劃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省廳搭臺,地方唱戲,屬地管理,各司其責”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了市民政局、縣(區)民政局、市社工督導中心“三位一體”的工作協調機制,做到上下聯動,良性運轉;制定了督導工作機制,開展線上線下協同督導,統籌推進全市“雙百工作”;完善了社工站的管理制度,保證社工站良性、持續發展,推動我市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
目前,我市現有19個社會工作服務站、1個服務點、73名社工。在相關鄉鎮(街道)的直接領導下,立足鎮街、深入村居,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視角,以需求為導向,為有需要的群眾、家庭、社區打通民政服務“最后一米”,為留守老人、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留守兒童等民政對象和其他需要提供服務的人群提供心理疏導、人文關懷、能力提升、生計發展、關系調適、社會融入、社區發展等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在開展社會工作實務實踐中,落實民政政策,把服務送到民政服務對象的家里、心里,增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疫情發生以來,全市“雙百”社工堅持“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原則奮戰在一線,在社區(村或居委會)廣泛開展站點執勤、測量體溫、入戶調查,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心理援助、情緒安撫、生活幫扶、資源鏈接、危機干預等服務,守好社區(村或居委會)防控的一線。制定河源市“雙百”社工站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社區為防疫陣地,不驚慌失措,保持定力,毫不松懈,攻堅克難,齊心協力,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疫情后期不斷提升民政服務對象的疫情防控意識。
接下來,市民政局將進一步增強資源整合能力,聯動相關部門、鏈接社會資源,為民政對象服務,助力社區發展。進一步提升整體服務能力,推進“市社會工作發展促進會+鎮街社會工作與志愿協會”的平臺,推進社會工作協力同行;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社工的管理服務,提升社工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進一步強化跟蹤問效導向,認真總結本地做的好的站點,樹立典范,組織互訪交流,互相學習,互助成長,注重指導社工在日常工作注重行動的同時要加強反思總結,讓“學中做,做中學”能有更好成效。進一步加強保障激勵,結合“雙百工程”,根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從業工作崗位和職業水平等級,落實相應的薪酬保障政策;完善社會工作人才保障機制,形成“進得來、留得住”社會工作人才的激勵保障制度。
同時,我市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社工的認知度、支持度和滿意度,為“雙百工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營造良好的氛圍。進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從制度保證社工有更好的工作氛圍、更好的工作保障、更好發展的空間,推動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優化政務服務水平 提升群眾滿意度
近日,我市正式啟動婚姻登記“全城通辦”,有效解決了戶籍在本市的內地居民外出(不在戶籍地)工作、學習、生活的群眾回戶籍地辦理婚姻登記不便的問題,方便了群眾就近辦理婚姻登記,節約了辦事時間和成本。
婚姻登記“全城通辦”是市內跨縣區辦理婚姻登記,即將內地居民婚姻登記由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登記機關辦理,擴大到一方當事人經常居住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我市從今年6月21日開始實施婚姻登記“全城通辦”,即各縣區婚姻登記機關均可辦理以下婚姻登記業務(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一是男女雙方或一方戶籍在本市的內地居民之間的婚姻登記;二是戶籍在本市的內地居民同港澳臺居民、華僑、外國人的婚姻登記。但是現役軍人婚姻登記、補領婚姻登記證、婚姻登記檔案查詢、出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等業務仍由戶籍地的縣區婚姻登記機關辦理,暫不實行跨區域辦理。
“這項政策太好了,真是為群眾著想,在居住地就能領取結婚證,不用兩地來回奔波,太感謝了!”市民羅女士高興地說道。前幾日,羅女士因結婚證丟失需要補辦,在了解到可以跨區域通辦的消息后,便立即電話咨詢工作人員,通過工作人員的指導,在網上進行預約并上傳相關資料,最后,在約定的時間順利補領結婚證。政策的出臺讓許多年輕人省時省力,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節約各種社會資源,讓他們在居住地就能辦理婚姻登記各項事宜。
此外,我市還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為廣大殘疾人提供了更多暖心貼心的服務。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就是殘疾人兩項補貼實行以任意地申請、戶籍地審核審定及發放的形式辦理。申請人申請殘疾人兩項補貼,可以向全國范圍內任何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殘疾人兩項補貼受理窗口提出,不受戶籍地限制。
據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兩項補貼“跨省通辦”,突破了以往必須在戶籍所在地申請補貼的地域限制,逐步解決了殘疾人申請補貼面臨的“多地跑”“折返跑”等難點堵點問題,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文/圖:本報記者 周慧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