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積極開展抗戰宣傳秘密發展黨的組織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在河源

2021-07-04 09:40:00 來源:河源日報



■茶壺耳屋建于1827年,坐西南向東北。建筑占地面積5492.5平方米,曾是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隊部舊址。馮曉銘 攝

1939年初到1940年春,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下稱東團)來到了河源,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推動河源地區各級黨組織的發展、壯大。東團的建立及其活動,推動了東江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為中共東江地方各級組織的發展壯大、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東團在河源縣


河源西部地區(簡稱河西區)黨組織是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第五分團前來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時建立起來的。


東團到船塘發展黨組織


1939年1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在惠陽淡水成立,葉鋒任團長,劉宣任副團長。總團之下先后組建了7個分團和兩個隊。第五分團組建于同年4月,由朱公拔任團長(后由劉宣接任),全團33人。同時建立了黨支部,張桂芳任書記,何淑英、鄒清容(3人均為女性)為委員。4月下旬,東團第五分團到達河源,先是住在上城江家祠堂,不久搬至太平街一號,與抗先隊合署辦公。他們在縣城以宣傳演出、召集群眾大會等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道理和共產黨“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不久,東團第五分團先后到船塘、泥金、黃村等地開展宣傳活動,其后進入河西地區,以船塘為主要活動基地。


船塘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河源市東源縣北部地區,東江河西岸,新豐江上游,與連平、和平、龍川3縣18鎮毗鄰,是河源西北部及相鄰各縣邊境民眾經貿交流的重要圩鎮。目前,全鎮下轄21個村委會和3個居委會,全鎮總人口7.2萬人,轄區面積207.6平方公里,是東源縣區域面積和人口第一大鎮。


1939年的東團第五分團,選擇了船塘作為活動基地,正是看中了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對在整個河西區及相鄰各縣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都具有積極意義。他們在船塘、三河通過辦民眾夜校,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秘密發展黨組織。


到達船塘后,東團第五分團首先爭取了開明人士、國民黨船塘區分部書記歐陽超廷及當地進步青年歐陽潭、歐陽培的支持,推薦、安排了東團的葉茂、黃鳳珍、張育民、梁秋云、黃文等人在老圍村的煥文小學任教,并以煥文小學為據點,在河西一帶廣泛開展活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首先吸收了歐陽潭、歐陽景南、歐陽梅等人入黨。這年暑假,有兩個黨員回到船塘,給東團第五分團帶來了新生力量,他們是歐陽濤(龍川一中學生,1939年3月入黨)、歐陽忠(老隆師范學生,1939年5月入黨)。黨組織介紹他們與東團黨組織聯系,協助東團開展宣傳發動工作。同年7月,歐陽忠先后介紹歐陽梧、歐陽年、歐陽璞等人入黨,并將組織關系轉到東團。從此,黨組織就在船塘一帶扎下了根并逐步壯大。


1939年10月,建立了船塘了第一個黨支部,葉茂任黨支部書記,委員張育民、黃鳳珍(3人均為東團成員)和歐陽潭,上屬龍川中心縣委領導,下轄老圍、赤嶺、井塘、新寨、畬寮等黨小組。隨著黨組織的壯大和革命斗爭的發展,1940年1月,藍能區委分設藍溪、能溪兩個區委。藍溪區委書記李振華(李作新);能溪區委書記劉成章(兼)。同時,調整了縣工委領導成員,陳柏昌任工委書記,駐地為藍溪梅龍凹頭,仍屬東江特委領導,下轄藍溪區委(下轄6個支部)、能溪區委(下轄5個支部)和崇伊中學支部,黨員100余人。


1940年3月,中共船塘中心支部調整領導成員,張其初任黨支部書記,組織委員歐陽年,宣傳委員歐陽潭,婦女委員黃鳳珍(女),青年委員歐陽梧,仍屬中共龍川中心縣委領導,下轄畬寮、新寨、老圍、赤嶺等4個支部。5月,中共船塘中心支部改建為中共船塘區委,張其初任區委書記,組織委員歐陽年,宣傳委員歐陽譚,委員黃鳳珍(女)、歐陽梧,下轄畬寮、新寨、老圍、赤嶺和大湖三角、忠信支部,仍屬龍川中心縣委領導。


1938年底至1939年底,僅一年時間,河源縣黨組織的重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吸收發展黨員200多人,先后建立了18個支部、2個區委,并建立了縣一級領導機構,完全改變了土地革命戰爭失敗后河源沒有中共基層組織的狀況。中共河源地方組織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迅速恢復和重建黨組織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各種形式的民眾抗日團體,為后來人民抗日武裝的建立、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開辟,確立了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河源縣歷史》)


呼吁全縣民眾


團結起來抗戰到底


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東團第五團的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但從1939年下半年開始,形勢發生了變化。國民黨發出《防止異黨活動辦法》等文件,限制和打擊共產黨的活動,先是把矛頭對準抗先隊,然后打擊東團。1939年初任國民黨河源縣長的吳式鈞,公開制造輿論說“共產黨是異黨,抗先隊和東團就是共產黨”。吳式均在河源縣城發起一次“國民精神總動員”宣誓運動,強調“一個政黨(國民黨),一個軍隊(國民黨軍隊),一個領袖(蔣介石)”,詆毀抗先隊和東團。抗先隊東江辦事處主任林耀族拒絕參加該項宣誓運動,遭到當局責難與警告。抗先隊與東團通過散發傳單、街頭演講,揭露國民黨陰謀,指出這樣的做法不利于抗戰,不利于團結和進步,呼吁全縣同胞、一切愛國人士團結起來抗戰到底。


1940年春,東江國民黨當局逮捕了東團博羅隊隊長李翼等23人,押往韶關監獄。押至河源時,東團第五分團(河源隊)發動一些群眾圍攻國民黨警察,高呼“反對無理迫害抗日青年”等口號。當押送東團博羅隊成員的車隊到達燈塔車站時,燈塔區署官員、中共地下黨員曾端祥等人煮好茶水迎候。李翼以博羅隊隊長的身份被請到區署,受到曾端祥及進步人士的熱情接待。車站往來乘客和附近群眾見這些押解的罪犯受到區署官員接待而大惑不解,曾端祥趁機宣傳說,這些人是愛國華僑,回國來參加抗日救亡的,但被國民黨當局逮捕了。這些話激發了群眾對國民黨頑固派的仇恨。后來國民黨河源縣政府雖然知道了此事,引起了注意,但沒抓到曾端祥的把柄,只好不了了之。


1940年初,抗先隊東江辦事處和其下屬的基層抗先隊組織被查封,東團第五分團(河源隊)也被強制解散。于是,上級黨組織采取了應變措施,一是停止發展,鞏固組織,派方定到河源隊任副隊長,協助隊長劉宣加強對全隊的領導,抓好黨務工作。二是分散隱蔽,將那些開展地方黨工作的東團成員劃歸地方黨領導,將葉茂、梁秋云、黃鳳珍等人以教員身份在船塘、三河一帶隱蔽下來,其余同志調離河源。同時,另派張其初以小學教員身份到船塘,接替葉茂任船塘黨組織的領導。三是不公開使用東團名稱,轉入隱蔽的斗爭。


1940年2月,國民黨河源縣當局派出人力搜捕在船塘、三河一帶教書的東團成員。這個情報被獲知后,黨組織布置這些同志立即撤離。


第二章 東團在龍川


1939年初,以徐希哲(龍川人)為領隊的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龍川隊共七八人來到了龍川佗城。此時,龍川正遭受日機的狂轟濫炸,民不聊生。


忘我工作的東團隊員


徐希哲原名亞松,曾就讀于龍川一中,大革命失敗“清黨”時,他與進步青年鄭文成前往廣州,后轉往香港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全面抗戰前夕,徐希哲參加了香港惠陽青年會,抗戰全面爆發后,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東團成立后不久,他受黨組織的派遣,回東江任河源、龍川兩縣指導員兼東團龍川隊的領隊,從事上層統戰工作。


回到佗城后,因人熟地熟,徐希哲很快就與中共龍川縣委領導黃慈寬取得了聯系,擴充了隊員,推薦隊員鄒清容任隊長。徐希哲遵照“東團”團員入團資格(如具有宣傳、組織、軍事、救護等能力)和入團手續(如就地征求——必須有救亡團體或本團團員2人的介紹,經辦事處會議審查認可方得入團),積極在龍川開展建團工作。當時東團是公開合法的華僑抗日救亡團體,有一定的活動經費。同年3月底,龍川隊擴大為東團第六分團。不久,徐希哲離開東團赴港,由鄒清容任團長,方云生任副團長,團員亦由原來的十多人增至近30人,團部駐龍川縣城,下設民運、宣傳、財務3個組,分為兩個隊,一隊活動于縣城及附近鄉村,隊長由當地抗先隊隊長張其初兼任;二隊活動于鶴市地區,隊長由當地抗先隊隊長方云生兼任。


鄒清容是東莞縣人,當時正值妙齡,工作經驗豐富。一次,她在龍川縣教育科長的邀請下,只身趕往龍母圩配合抗先隊作街頭宣傳。當時正逢圩日,數千群眾圍過來聽她的講演。那時,抗先隊由龍川縣委宣傳部長魏南金所率領,她還配合演出話劇、白話劇《放下你的鞭子》《空襲》等,高唱抗日歌曲《全國總動員》《義勇軍進行曲》《太行山上》等。


吸收新隊員 壯大黨組織


東團不斷吸收新隊員,活動范圍擴展到鐵場地區。為開辟龍川北部的東團工作,1939年4月,龍川縣委與東團第六分團共同分析龍川抗日形勢,決定增設東團第三隊,即貝嶺隊,其正、副隊長,由當地抗先隊正、副隊長余進文、劉波兼任。龍母區委宣傳委員李培蘅為鶴市隊鐵場地區負責人。貝嶺隊得到了貝嶺區長李敬業的支持,在區抗敵后援會會址舉辦青年抗日游擊培訓班,為期1個月。訓練班名義上是東團主辦,實際是由龍川縣委主持和掌握,從中吸收了袁秀文等人入黨。與此同時,分團長鄒清容調離龍川,改由陳演(惠陽人)接任。


東團第六分團的主要工作是幫助當地各機關團體組織歌詠班、音樂會,提高民眾對抗戰的認識,協助當地各小學組織兒童團,開辦民眾夜校,聯合各界舉行座談會等。這些活動,都是在龍川黨組織的積極參與、發動乃至領導下進行的。龍川縣委除派出黨員骨干參加并任其團、隊的領導職務外,還根據廣東省委關于發展黨組織的指示,積極動員和選派一批先進青年到東團工作,通過鍛煉,從中發展黨員,壯大黨組織。


各隊中的黨員幾乎都以當地同志為主,熟悉本地區情況,每到一鄉村或圩鎮,便有目的地去做那些殷實人家、開明紳士、富裕商賈等的統戰工作,爭取他們的支持。貝嶺隊得到了區長李敬業的支持,為該隊解決了駐地、圖書閱覽室、游擊訓練班課堂及訓練場地問題。其他各隊通過辦墻報、漫畫、演講、表演節目,教抗戰歌曲、辦書報室、婦女兒童識字班、成人夜校,甚至給農民幫耕、施醫贈藥等,使龍川民眾及各階層人士深受感動,甚得民心。


但國民黨龍川縣當局指東團隊員不是華僑,而是共產黨派來的危險分子,指責李敬業“姑息養奸”,國民黨龍川縣長鄧鴻芹向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密報東團“行動亦不純正”。1939年冬,龍川縣城、鶴市、貝嶺幾個隊相繼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刁難。他們被迫到鄉下去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此時,東團第六分團團長方云生率部分隊員離開龍川,與東團和平分團合并為“龍和隊”,常駐和平縣。1940年春,國民黨第四戰區游擊指揮所逮捕了東團博羅隊員23人后,龍和隊被迫解散。


第三章 龍和隊發展了連平第一個中共黨員


1939年11月下旬,顏碩民在紫金古竹接受了東江特委、宣傳部長饒彰風下達的率東江服務團龍和隊到連平開展工作的任務。饒彰風說,連平的忠信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據點,是空白點(沒有建立共產黨的組織),這里可以通江西、韶關。在忠信發展黨的組織、建立交通據點就可與韶關、和平、江西連成一線,加強東江特委與粵北省委的聯系。忠信要在半年內建立黨的組織。


1940年1月底,顏碩民帶龍和隊20多個隊員,從龍川老隆出發,一路步行經燈塔、順天到達忠信,隊部駐公路邊上的茶壺耳(現油溪鎮)。春節后,黃中強等來到忠信大塘村,參加了龍和隊的支部領導(顏碩民任書記),任宣傳委員。


龍和隊開辦民眾夜校、婦女識字班、兒童識字班,教唱救亡歌曲、辦墻報、黑板報、演街頭劇。當時活動開展得比較出色的一個是茶壺耳的兒童識字班(免費教育),一個是大塘小學附近的民眾夜校,大湖弘毅小學的農民夜校。這些人員每到一處都爭取和團結當地的進步教師、學生以及社會進步人士。與群眾緊密聯系,訪貧問苦,幫助耕作,免費治病,在與群眾學習、勞動和生活的接觸中,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龍和隊在連平忠信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的同時,還秘密地發展黨組織的工作。連平縣第一個中共黨員吳泓生,就是龍和隊發展的。當時,吳泓生是大塘小學校長,龍和隊一到大塘,他就組織學校師生安排龍和隊員的食宿問題,經常邀請該隊隊員給學生講政治課,宣傳抗戰,一起和龍和隊辦夜校。吳泓生的表現和政治傾向引起隊部領導的關注,決定對他進行重點培養,不久他被秘密地吸收為中共黨員。


1940年初,國民黨在東江各地打擊和破壞東團的事件接連發生。為保存實力,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損失,適應斗爭形勢需要,龍和隊根據上級“化整為零、隱蔽活動”指示,于7月份奉命撤離忠信大塘,返回紫金古竹。


為進一步發展黨員,在連平建立黨的組織,東江特委派了幾個曾在東江工作過的同志到弘毅、湖東以及大塘小學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黨的活動,秘密發展黨員,為建立連平地下黨打下了組織基礎。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河源縣志》《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龍川縣志》《中國共產黨龍川縣地方史》等)


本報記者 凌麗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