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常駐河源,轄10縣黨組織

后東特委:抗戰后期東江流域革命中樞

2021-07-19 16:25:32 來源:河源日報


■中共后東特委駐紫金古竹舊址

■1939年的老隆,雖然遭受洪災,但仍可見其繁榮景象。 資料圖片



與東江特委一樣,成立于1941年3月的后東特委,大本營位于今河源境內,轄龍川、五華、和平、河源、紫金、新豐縣委及連平縣工委,一度發展到興寧、惠陽、揭陽等地。

后東特委全面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組織地下黨員以公開身份經商、開辦工廠,為革命籌集經費,或參加國民黨機關和部門負責人的競選,打入國民黨內部,出任區長、鄉長等公職。

接過東江地區革命接力棒

1940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原長江局)之下,設立南方工作委員會(下稱南方工委)。南方工委成立后,隨即撤銷廣東省委,設立中共粵北省委和粵南省委。同年12月,粵北省委成立,李大林任省委書記,饒衛華任組織部長,黃康任宣傳部長,饒彰風任統戰部長。粵北省委成立后,決定撤銷東江特委,并派中共西江特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梁威林到龍川,組建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下稱后東特委)。

1941年2月,后東特委在龍川老隆鎮水貝村黃氏大宗祠對面的一間屋里正式成立,經選舉,梁威林任特委書記,張直心任組織部長,饒璜湘任宣傳部長,李漢興任青運部長,徐英任婦委書記,鐘俊賢任組織干事,以紅廟、黃氏大宗祠為機關駐地。

后東特委成立后,龍川中心縣委同時撤銷(龍川中心縣委成立于1939年7月,曾領導五華、和平、龍川3個縣的黨組織,領導成員大多分布在龍川各地鄉村學校,以教員職業作掩護開展黨組織活動。翌年9月,龍川中心縣委轄區擴大至7個縣,1941年2月撤銷)。后東特委轄龍川、五華、和平、河源、紫金、新豐縣委及連平縣工委,黨員1100多人(后經整頓為800多人)。后來,隨著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后東特委轄區一度擴展到興寧、惠陽、揭陽等地,其機關駐地雖然一度遷離龍川,但特委部分領導人仍在龍川繼續堅持地下斗爭,指導當地黨組織開展各種革命活動。

后東特委下轄的黨組織分布于五華、興寧、龍川、和平、連平、新豐、紫金、河源及惠陽、豐順縣邊境地帶。據1946年6月鐘學賢的工作報告,那幾年東江各縣社會經濟及革命形勢并不樂觀。即便是特委駐地龍川,大眾文化水平不高,覺悟程度低,農民因為田地多,有副業,大多安于現狀,斗爭性比較差。

和平、連平、新豐、紫金縣都是山區縣,大多有洪門會(“三點會”)組織。其間,河源的黨組織派出丘國章、黃義中、張迅參加“三點會”,一方面是為了掩護自己,另一方面是有意識地改造“三點會”,使其能為我所用。后來,東江縱隊武強隊進入新豐,三支進入和平、連平,江南指揮部進入紫金,都曾得到他們的幫助。

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黨的秘密活動

后東特委成立時,“皖南事變”剛發生不久。為此,粵北省委再次強調,在國統區的黨組織要按照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認真貫徹“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下,利用國民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會習慣所許可的范圍,穩扎穩打地進行斗爭和積蓄力量”;同時,對黨員、干部要認真進行理論、紀律、保密等教育,以對待突發事件的發生。

為貫徹中共中央指示,后東特委根據國統區實際情況,率先在龍川舉辦各類學習培訓班,并指導龍川黨組織開展更廣泛的學習培訓活動,以增強干部和廣大黨員的組織紀律性,加深對抗戰形勢和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提高黨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開展秘密工作的能力。

遷至東源黃村后,后東特委先后在五華大田、河源黃村文秀塘和龍川黎咀、登云等地舉辦學習班,河源縣委、各區委以上的干部和青年運動干部都參加過學習,特委主要領導梁威林、饒璜湘等分別授課,學習班的主要內容有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域的工作方針和組織紀律、保密工作等。河源縣委和各區委根據實際,舉辦了黨員培訓班、婦女干部培訓班和青年干部培訓班,培訓了30多名縣、區干部。

上世紀40年代初,廣州等地淪陷,當地大量難民沿東江北上進入粵北山區,河源、龍川、和平等縣成為抗日大后方。后東特派員指示龍川、紫金等縣黨組織,發動黨員以各種社會職業和合法地位作掩護,通過合法手段創辦企業,隱蔽開展地下活動,開展勤業、勤學、勤交友的“三勤”活動,要求黨員社會職業化。后東特委領導分駐各縣,以各種合法身份公開出現。

副特派員饒璜湘留在龍川,在佗城西山開辦樟腦油廠,從龍川、五華、河源調來黨員當工人,以公開職業作掩護。饒璜湘以工廠廠長身份,單線聯系龍川附近各縣的黨組織。辦廠期間,廠區附近各縣黨的責任人常來工廠開會和研究工作。

擔任和平縣特派員的鐘俊賢返回老隆開商號——“元順索麻店”,他當老板,伙計都是地下黨員,此店實際上是后東特委的秘密交通聯絡站。

龍川的300多名黨員被妥善安排:對已暴露或已被國民黨頑固派盯上的黨員骨干,則采取異地分散隱蔽策略,或調到抗日前線工作;停止組織生活,各級組織和黨員之間一律改為自上而下單線聯系;自籌經費,以公開合法身份經商,用賺取的利潤解決供給問題。

在老隆,張修開辦“新觀明”旅店,丘培林開縫紉店,王曉開“裕泰行”西藥店,侯向明、余庚運分別經營青年書店、華豐商店(均為黨的聯絡據點)。黃用舒以振興家鄉水貝工業為名,發動黃姓家族、進步人士,帶頭捐款籌集資金,在黃氏大宗祠開辦“星光染織廠”,既為特委解決經濟給養問題,又成為特委機關駐地。梁威林、饒璜湘、鐘俊賢、藍訓才等經常在這里研究工作。

有數十名黨的骨干扎根廣大農村,以教書職業作掩護,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黨的秘密活動。先后由共產黨員任教的地方有老隆、文昌(蓮塘)、茅畬、瑤澗、油塘、通德、北山圍、育英、大塘、葉布、周亨、合路口、新徑、豐稔、黃石、寶樹、貝嶺等。這些小學有的是縣、區委或支部所在地,有的成為黨的秘密交通聯絡點。

1940年上半年,為開展國統區革命斗爭的需要,東江特委組建“老隆工業生產(印刷)合作社”(下稱工合),并在老隆上街尾一間小鋪店前掛上“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老隆印刷生產合作社”招牌。1941年2月起,“工合”歸屬后東特委領導。運作良好的“工合”,除了給黨組織提供活動經費外,職工生活亦得到改善(但黨員不發工薪,僅給非黨職工以補貼)。

數易門市后,“工合”最終租賃了魚行街一家皮枕店,店主之父系龍川縣參議員。“工合”利用店主父親的社會關系,為地方黨組織的統戰工作、交通聯絡等秘密活動打掩護。此外,各級黨組織的不少文件、宣傳品等,都由“工合”免費印刷。

后來,“工合”的生意越做越大,承接縣內、外大小單位或個人等各式各樣的印刷業務。“工合”開始和當地國民黨官方機構的上層人物和中下級職員、社會各階層進步人士以及商號頻繁接觸,這給統戰工作帶來了許多方便。

在古竹,后東特委也有“生意”。1943年3月,后東特委特派員梁威林和粵北省委領導饒彰風從惠州來到紫金古竹水東,以商人身份辦了一家農場,并開設榨油廠,耕種甘蔗、水稻、花生20多畝。共產黨員張惠民夫婦、楊勵群等人都在農場做工。他們還在雙坑辦了一個沙田柚場,開展生產自救,秘密開展工作。次月,饒彰風通過親屬關系,由共產黨員麥任出本金,在惠州開辦大益商行,梁威林以巨商身份去惠州,開展秘密工作。經過一番努力,惠州、橫瀝、應頭、嵐派、觀音閣、古竹、河源、老隆的聯絡交通線,得以恢復。(《中共紫金縣大事記》)

黃村“莫斯科”

1942年3月,特委領導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河源縣黃村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基礎較好,地處紫、五、龍、河4縣接合部,且山高林密,便于開展游擊戰,故將特委機關由龍川水貝轉移到黃村文秀塘。

文秀塘位于七目嶂與白云嶂之間,周圍都是高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峰嶺之間有個分水坳,坳中有彎曲小道,可通龍川、五華、紫金及整個黃村地區,回旋余地大,是進行游擊戰的理想地方。因此,文秀塘成為后東特委機關常駐地,代號“莫斯科”,特委主要領導梁威林、鄭群、鐘俊賢、黃中強等常駐此地。

黃村寧山七目嶂有個小山寨叫南客寮,地勢極偏僻,不易被發現,又有群眾基礎,因此,這里也是后東特委領導的駐地之一,代號“桂林”,常駐領導有張華基、李作新等。

寧山的下圍村,也是后東特委的駐地之一,代號“鐵羅城”,特委領導卓揚、蔡子培、魏麟基、周立群、歐陽源等,經常住在革命堡壘戶羅亞華家中。

1945年,后東特委在黃村建立了各種機構,有星火報社、后東電臺、稅站、修械所、交通聯絡站、看守所、戰地醫務所等。

中共粵北省委被敵人破壞后,1943年3月后東特委轉移到古竹鎮水東村陳屋辦公,繼續領導東江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時,后東特委機關隨之搬走。1987年6月,后東特委舊址被紫金縣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皮紅心”的地下黨和“兩面政權”

在后東特委具體指導下,龍川地下黨組織遵照中央對共產黨員在國統區任職的指示,結合當地實際,派出一批骨干分子參加國民黨各級政權機關和部門的競選,并擔任重要職務。曾先后擔任鄉長的共產黨員有9人,擔任保長的有10多人,還有的擔任區長和縣參議員等,如葉惠南任瑤潤鄉鄉長,魏克平任隆泰鄉副鄉長,謝梅添任黎咀鄉鄉長,羅國青任紫樂鄉鄉長,黃中杰任登云鄉副鄉長等。他們均以“白皮紅心”的面目出現,在各自任職的鄉村建立“兩面政權”,為特委和龍川地下黨組織開展各種革命活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與此同時,梁威林在龍川登云主持開辦“馬列主義學習班”時,還指導龍川黨組織采取依靠進步力量,團結爭取中間勢力,分化孤立頑固派的方法,切實做好統戰工作。當時登云地方當局頭面人物擁護中共團結抗日主張。基于這些實際狀況,在梁威林具體指導下,地下黨組織對該鄉鄉長鄭竹軒開展統戰工作,說服他支持革命、團結抗日,以致該鄉副鄉長及一些保、甲長等職務,均由共產黨員擔任。

時任龍川一區(老隆)區長的黃用舒,其堂兄黃強曾任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中將參謀長,當時為中國西南抗日前線服務軍政要員,其他堂兄弟多為掌握地方權勢的鄉紳。黃用舒的區長身份和特殊的家族背景,使后東特委領導人能常常出入黃家和區署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同時,黃用舒還兼任國民黨老隆電話所所長和稅捐處處長等職,常以工作之便,為后東特委提供不少敵特方面的情報,并為地下黨解決了不少活動經費。

此外,在后東特委指導下,龍川黨組織全面貫徹執行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參與并完成了營送香港文化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經老隆到韶關的艱巨任務;有效地開展學校青年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后期,龍川縣黨組織還依據特委指示精神,率先在龍川南部地區恢復了部分黨組織活動并開展了局部地區的武裝斗爭。

雖然部分時間后東特委機關駐地不在龍川,但特委部分領導人仍在龍川繼續堅持地下活動,指導龍川黨組織進行各種革命活動,不僅使龍川充分發揮了抗日大后方的作用,培育了一大批黨員干部,成為解放戰爭時期當地開展游擊戰爭的骨干力量,為龍川成為全省率先解放的縣份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文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1919.5-1949.10)》《中國共產黨龍川縣地方史(第一卷)》《后東一般工作的報告(鐘學賢,1946年6月18日)》《紅色火種》等]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