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塘里定下起義軍策
——國民黨保十三團起義談判經過


咸水塘的客人
1949年5月7日,天已近黃昏,國民黨保安十三團團長曾天節換上便裝,帶著張增培、劉堅等6人從藍口駐地出發,來到一條河邊,坐上一艘小船悄然渡河,然后在地運上岸,從小崗頭的小路步行進入咸水塘,來到新屋仔前。
張增培是保安十三團政工室主任,劉堅是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派駐保安十三團的聯絡人員,另外4人則是曾天節的警衛人員。曾天節帶著他們,是來參加關于保安十三團起義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談判。
談判地點是前一天雙方就約定好的。
這個叫咸水塘的地方,在現東源縣藍口鎮長江頭村境內,地處東源縣藍口鎮、曾田鎮、黃田鎮三鎮交界處。這里山高嶺峻,森林密茂,村中地勢較為寬闊,距離雙方駐地較為均等。這里是東二支江防大隊經常駐守的地方。談判地點選擇在中徑屋,是村民張松勝的家。張松勝是江防大隊的書記員。
建筑由兩組房屋組成,坐東北向西南,總建筑面積達3500平方米。老屋建于清代末期,有二堂和碉樓,深兩進,硬山頂,屋面板瓦。新屋建于1942年,是三間一層的典型客家三進民居,進入大門后,通道連著天井,屋子四角是四間住房,正對門的大堂便成了雙方談判的地方。這座民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地處村尾的獨戶人家,隱蔽性較好。在偏屋里,還挖有地下室、地道、暗室,前后新開了出口小門,整座房子構成了完備的防御系統。
曾天節一行到達中徑屋的時候,粵贛湘邊縱隊的談判代表已先于他們到達。邊縱參謀長嚴尚民、東二支司令員鄭群以及黃中強、林鏡秋正在屋內等候他們的到來。
為確保談判萬無一失,在此之前,東二支司令員鄭群親自布置了談判保衛工作。他把僅有的十幾挺機槍都部署在村口的大榕樹上,從村口到咸水塘沿途的圍龍屋中也安排了游動哨。游動哨綿延3公里,前哨離藍口圩鎮僅4公里。
一封來信
事情發展到這時,還要從一封來信說起。
1949年初的一天,駐扎在河源縣藍口鎮“佑吉樓”的國民黨保安十三團團部來了一位客人。團長曾天節聽衛兵說來人自稱是他的同學,便親自迎了出來,只見一個穿著當地農民普通服飾、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中年人站在團部大門前。來人確實是他的老同學。
老同學名叫鐘雄亞,只是此人卻是中共九連地委的重要干部,曾擔任過后東特委《燎原報》報社社長等要職,現為東二支政治部聯絡科科長。鐘雄亞隨曾天節進入團部,到了曾天節辦公室,一番客套之后,便拿出一封信遞了過去。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以政治部主任黃中強的名義寫給曾天節的。
信中分析了當時自革命以來,國共雙方正義與非正義、得民心與失民心的政治局面,最后說:“目前戰爭形勢急轉直下,解放大軍南渡在即,全國勝利在望。先生深知大義,洞悉大勢,人心向背,順逆之理,成敗利鈍,胸有成竹,不言而喻。何甘長此覷顏明奸,同歸于盡,而明哲保身,知難而退,見機而行,百訓昭彰。識時務者為俊杰,為忠為奸,何去何從?先生其善自處矣!時乎不再,稍縱即逝,當機立斷,請速圖之!”
保安十三團團長,是曾天節在國民黨軍中苦心經營20多年才獲得的任命。1947年以后,為挽回頹勢,蔣介石派宋子文到廣州接任張發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主任,兼廣東省主席和廣東省保安司令。黃鎮球為行營副主任和保安副司令。之后,他們積極加強武裝,將原來的廣東保安部隊重新整編,新建了五個美式裝備、甲種編制(每團3200人)的保安團,保十三團便是其中之一。
1948年1月,廣東省保安十三團在惠州成立。時任廣州行營少將高參的曾天節,趁張發奎失去原有官職失意之時,向他表示關切與同情,趁機提出自己想帶兵,要他向黃鎮球推薦。張發奎答應了。于是曾天節得以出任保十三團團長。
當年9月,保十三團從惠東開赴河源,進駐藍口。隨后,在省政府宋子文“第二期清剿計劃”的推動下,保十三團派兵渡過東江,進占了曾田、柳城等地,于是保十三團遂站到了與東二支對峙的前沿。
看過黃中強的信之后,曾天節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浪。信雖然是以個人的名義寫的,但曾天節十分明白,這是要他在對立的兩個陣營中趕緊作出選擇。
兩次交手
保十三團進駐藍口前,粵贛邊支隊三戰三捷,將國民黨保一團、保五團都打怕了。但是尚未與保十三團正面交過鋒,保十三團曾放出狂言:“這些鄉巴佬部隊有什么戰斗力?看我們的!”確實,在廣東國民黨保安部隊中,保十三團全副美式裝備,號稱“鐵人”的團長曾天節又治軍有方。因此,保十三團進入曾田、柳城等我占領區后,氣焰十分囂張。
為什么保十三團氣焰如此囂張,原來保十三團駐防的藍口鎮位于東江河東岸,溯江而上是龍川縣老隆鎮,是東江上游的重鎮,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有保四師副師長彭健龍帶700余人駐防;保五團主力駐東水、彭寨一帶;東江下游的河源縣城,駐有國民黨一九六師;西北方向約60公里的忠信圩駐有保一團。我粵贛邊支隊司令部駐扎在藍口西岸的上莞,距離藍口鎮僅30公里,不僅敵強我弱,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都無法與敵人相比,而且四面環敵,孤立無助。1948年12月,河源縣人民政府在上莞成立。上莞成了國民黨反動的眼中釘肉中刺。
不過,保十三團第一次與粵贛邊支隊交手,便遭受了重大損失。1948年11月15日,粵贛邊支隊領導估計敵人可能會進犯河源縣人民政府和支隊司令部所在地的上莞,便于三更半夜前在獅子腦設伏,準備誘殲駐大湖之敵。沒想到先頭部隊進到山里,正好碰到保十三團前來偷襲。雙方接火之后,支隊領導立即作出反應,采取誘敵深入,兩側包抄的辦法,派出兩支隊伍趕到后方左右兩側埋伏,主力部隊在中間慢慢撤退引敵,見敵人已經進入埋伏圈后,便立即反沖鋒,保十三團撤退不及,陷入了伏擊圈,等到他們撤出戰斗時,一個加強連已經被打垮了。
1949年1月初,粵贛湘邊縱隊成立不久,粵贛邊支隊改編的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與保十三團又一次交手,這次是在東江邊。保十三團從廣州護送一支船隊(6艘),將軍需物資和槍械沿東江北上運往藍口和老隆,船隊由保十三團副團長劉勉率領第二營全營另加一個連700多人護航。國民黨保安五團一部由龍川沿江南下接應。沒想到東二支集中3個團及1個大隊共1500多人的兵力,采取前截后堵、兩岸夾擊的戰術,在地形較為險要的大人嶺河段實施截擊。此役,東二支再次獲勝,保安十三團一個加強營被打垮,兩個連消滅,傷亡140多人,被俘85人,墜入江中死傷者不計其數,損失裝備包括迫擊炮2門、六0炮4門、輕重機槍10挺、步槍100多支、炮彈子彈1萬多發,還有火箭筒、手榴彈及其他軍需物資一大批。
兩次交手,兩次遭受重大損失,這讓曾天節心痛不已。
心想“老家”
曾天節并不想打這樣的仗,但又不能不打。曾天節沒法子,只得下令部隊休整,并發出“沒有命令不準出擊”的訓令。
曾天節原名志文,后改名曾績,廣東五華縣華城鎮維西村人。1926年他在廣州參加了共青團組織,同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因反對該校孫文主義學會,1927年“四·五”事變前夕即被迫離開該校,改名曾責,轉入廣州進行地下斗爭活動,并于當時轉正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隨即,他跟隨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和東江紅軍的古大存同志,投身五華農民運動,曾任中共五華縣委書記、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大革命失敗后,曾天節與組織失去聯系,身份被人察覺,他被迫再次改名為曾天節。1928年4月,曾天節隨親戚北上山東,潛入舊四軍工作。
曾天節要回歸“老家”想法,一直就沒斷過。
1938年10月1日,廣州淪陷。曾天節由德慶經廣州前往粵北,途經清遠,得知古大存也在清遠,遂專程謁見。那時,曾天節在國民黨軍中已取得一定地位,他怕古大存遭遇意外,又一路護送古大存由清遠取道陽山水口、英德至韶關,后來又護送他到衡陽再前往桂林。一路上,曾天節一再要求跟古大存北上工作,但古大存認為,曾天節已在國民黨取得上校軍銜,一旦獲得帶兵機會,至少可以掌握一個團的武裝力量,對將來的斗爭具有極大作用,因此囑咐他留下來。
1948年1月,曾天節擔任保十三團團長。沒過多久,曾天節就與民主人士魏鑒賢到達香港,找到了中共香港分局統戰組組長饒彰風,表明了他們想回到革命隊伍來的希望和要求。饒彰風表示歡迎。
1949年3月,曾天節又以游玩者姿態偕愛人何碧芬乘火車赴香港,魏鑒賢則乘船分道赴港,再次去見了饒彰風,并通過他見到了中共華南分局領導人方方,提出策動省保安十二團、十三團一同起義的計劃,得到方方同意,并將情況轉告閩粵贛邊縱和粵贛湘邊縱黨委。此后,雙方初步擬定了起義宣言。
從1949年初開始,為了使起義得以順利實現,曾天節等團部領導就設法改善官兵生活,自費購買藥品和其他生活日用品,并下令整頓部隊,清除異己,排除障礙,撤換不可靠的干部。同時,他們還不斷向上級假報情報和作戰消耗彈藥量。3月,曾天節又親自去廣州辦理彈藥補給,安置家屬轉移隱蔽。4月24日他從廣州運回24船彈藥和物資,途中將留在惠州的干部家屬及物資也一并作了妥善安置。
前兩次談判
東二支與保十三團起義的談判早已開始。
曾天節到咸水塘之前,談判已經進行了兩次,只不過是由副團長劉勉、政工主任張增培出面。這一次,邊縱要求曾天節本人來。
1949年2月,曾天節派出了以保十三團副團長劉勉、政工主任張增培兩人為代表,與邊縱派出的代表東二支六團團長林鏡秋、支隊政治部聯絡科科長鐘雄亞,在離藍口較遠的曾田玉湖水口圍村舉行了第一次談判,達成三點協議:一、從即日起雙方停止敵對行動;二、對保十三團起義的意圖絕對保密;三、加強聯系,交換情報,由東二支派出聯絡員進駐藍口,并約定雙方通訊信號。同時,對保十三團接濟東二支糧食、彈藥和槍械等問題也進行了討論并取得了一致意見。之后,東二支派出共產黨員劉堅(又名劉云)以曾天節團長秘書的身份進入保十三團團部,一方面負責聯絡,一方面協助籌備起義工作。按照協議,曾天節也開始偷偷為粵贛湘邊縱隊提供物資,一到夜深,就有船夫從河對岸的保十三團軍儲庫處運來彈藥。
同年3月,雙方進行了第二次談判,東二支政治部主任黃中強和團長林鏡秋為我東二支代表,劉勉和張增培為保十三團代表在劉堅的陪同下,到橫坑半徑會面。這次談判,首先商談了起義時間。因為曾天節此時還在廣州,時間暫時無法確定。其次確定將能溪、康禾、藍口、地運、柳城一帶的國民黨鄉政人員、聯防隊一同帶動起義,對頑固分子給予逮捕,交我軍政部門處理,同時也討論了起義部隊的編制等問題。
咸水塘談判
咸水塘談判安排得十分匆忙。由于軍情緊急,起義已箭在弦上,這最后一次的談判,卻顯得極為重要。
5月4日,保十三團接省保安司令部急電,勒令該團限時開赴東莞石龍廣九線駐防,藍口地區則由一九六師接防。5月7日,曾天節接到196師參謀處處長張某電話通知:該師先頭部隊已到河源城,定于5月12日出發,限5月14日到達藍口接防。由此可以斷定,上頭對保十三團的行動已經十分關注。曾天節當即召集劉勉、張增培、謝水珍(團副)、余甫君(軍需主任)和劉堅開了緊急會議。會后,劉堅立即趕回邊縱匯報。
邊縱領導決定:當晚就舉行第三次談判,并要求曾天節親自參加,地點在咸水塘新屋。
談判十分正式,談判桌的一邊,依次坐著嚴尚民、鄭群、黃中強、林鏡秋;談判桌的另一邊,則坐著曾天節、張增培。
談判進行的時間比較長,一直談到晚上10點多,雙方就一些重要的問題進行磋商。最后決定:一、初定5月12日宣布起義;二、決定起義作戰的戰略為密切配合東二支隊進行各個擊破,粉碎敵人前后夾擊的陰謀,首先以主力消滅保四師師部和保五團,然后轉移兵力阻止196師的進犯,尋找機會于藍口、黃田地區殲滅之;三、加緊催促興梅和閩西地區的李潔之、魏漢新、藍舉初、李漢中、練惕生等同時響應行動;四、由邊區黨委派黨代表領導起義工作;五、協助補給東二支糧食、槍械彈藥等。
成功起義
5月8日拂曉,曾天節等人返回藍口團部,當即召集相關人員開會,傳達了雙方談判決定的有關起義精神,并作出了有關幾項規定。5月10日下午,曾天節召開了全團干部誓師動員大會,張增培首先講話,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號召大家擁護團長的領導和決定,走向光明大道,得到熱烈的響應。接著曾天節講話,堅決表明自己光榮起義的決心,同時嚴肅宣告:凡是不愿跟我們走向新生的,允許提出請求,給足路費放行,保證安全離境。團領導的決心贏得了廣大官兵的支持,紛紛表示擁護共產黨,愿意跟團長走向光明。
5月12日傍晚,曾天節和林鏡秋分別率領部隊到達水背蓮塘村會師,并召開陣前作戰會議。5月14日拂曉,起義部隊和東二支再度會合于老隆車站附近,并于當天中午打響了解放老隆的戰斗。老隆戰斗打響之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由國民黨高級將領吳奇偉領銜,聯合李潔之、曾天節、肖文、魏鑒賢、魏漢新、藍舉初、張蘇奎在龍川老隆聯名發出反蔣起義投靠人民的聯名簽署通電《我們的宣言》,宣布脫離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5日,曾天節領銜率保十三團全體官兵向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出致敬電《保十三團起義通電全文》。6月22日,毛澤東、朱德通過新華社電訊,致電吳奇偉、李潔之、曾天節等起義將領,表示歡迎他們加入人民解放軍行列,并勉勵他們“遵守人民解放軍制度,改造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整個力量協同一致,為解放廣東全省而奮斗”。
7月1日,奉粵贛湘邊區黨委命令,保十三團起義部隊等改編為邊縱第四支隊;由曾天節任司令員,鄭群任政委,下轄3個團和直屬營、連、隊、處、所等,人數6000人。從此以后,這支部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英勇戰斗,先后參加了興寧阻擊戰、紫金中心壩之戰、第二次解放紫金、黃塘之戰、河源木京之戰、埔前石壩之戰、淇澳島之戰,直到解放珠江三角洲,以及反匪特的斗爭,為解決全廣東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主要參考資料:《紅色火種》(中共東源縣委黨史研究室編印),龍川在線《革命前輩鄭群同志回憶解放龍川》《曾天節,潛伏20年》,《河源日報》(2018年10月26日)等。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羅志勇 ■攝影: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