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基因代代賡續 建設組織振興美麗鄉村
——訪“七·一五”老圍保衛戰舊址
■紅色基因代代賡續的老圍村新貌
■老圍保衛戰舊址
■老圍村革命紀念公園
盛夏時節,走進船塘鎮老圍村,一個青山環繞的大村莊如一幅美麗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交通標識清晰的瀝青道路四通八達,一幢幢風格獨特、外觀美麗的樓房輝映相襯,一個個經過精心打造、獨具紅色元素的鄉村振興工程讓人駐足流連、心潮澎湃……
老圍村黨群服務中心大門兩旁的對聯“老區人民不忘初心,圍屋兒女牢記使命”在火紅的太陽照耀下紅光閃爍、熠熠生輝,時刻警醒后人:革命先輩們曾在這里浴血奮戰,他們用生命,鑄就了紅色革命的豐碑。
如今,勤勞的老圍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傳承紅色革命基因,代代賡續紅色精神,建設美麗家鄉,摘掉了貧困“帽子”,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全力推進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先行試點創建工作,接續書寫新時代的紅色老圍鄉村振興、人民美好生活新畫卷。
“東團”點燃革命火種:船塘第一個黨支部在老圍成立
76年前的老圍村是個貧窮落后的山村,方圓幾平方公里,居住著500戶2000多人,其中有1500多人集中居住在一個大圍龍屋里。這個大圍龍屋有四個大門,分別是南門、北門、西門、東門,四個門建有防御炮樓,圍墻外還開鑿有人工河。有這么堅固的防御工程,按理說這里的村民即使在亂世亦可安居樂業,但在那時,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國民黨反動派、土豪劣紳狼狽為奸,催租逼債,經常來抽丁搶糧。天災與人禍,使得民不聊生。
1939年4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下稱“東團”)來到船塘老圍村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受到群眾的歡迎?!皷|團”來到老圍村后,駐扎在村祠堂內。他們通過召開群眾大會、調查訪問、舉辦民眾夜校、演戲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宣傳共產主義思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滔天罪行和國民黨反動派賣國投降的陰謀,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并發掘、考察和培養一批積極分子加入黨組織。
1939年10月,根據革命活動的需要和上級黨組織指示,“東團”在老圍村建立了船塘第一個黨支部,屬龍川中心縣委領導,下轄老圍、赤嶺、新寨、畬寮等小組。從此,老圍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黨支部領導群眾成立了“抗日兄弟會”“抗日姐妹會”“抗日老人會”等,把廣大勞動群眾組織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來。后來,“東團”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而被迫撤離,老圍村貧苦農民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秘密農會,開展減租減息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老圍村部分先進分子在黨的領導下,與新寨、流洞等地革命青年組織成立龍、和、河邊境人民武裝工作隊,配合東江縱隊第三支隊,打擊船塘的反動勢力。國民黨反動派見勢不妙,急調軍隊前來鎮壓革命運動。老圍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1947年春,船塘黨組織恢復了武裝斗爭,老圍村廣大貧苦農民和進步青年踴躍從軍,拿起槍桿,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1947年冬,老圍村群眾在中共河西工委領導下成立農民協會,廢除國民黨的鄉、保、甲制度,打土豪劣紳、分田廢債、廢除舊制,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老圍人民英勇團結:土槍土炮擊退強敵
正當老圍勞苦大眾沉浸在革命勝利的喜悅中時,喪心病狂的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各地反動武裝,對河西解放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妄圖一舉消滅新生的紅色政權和武裝隊伍。
1948年8月19日,這天是農歷七月十四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天還未亮,老圍村黨組織得到緊急情報,敵人將分四路進犯船塘。他們立即動員群眾加強戒備,做好戰斗準備,并集中民兵配合主力部隊分守路口,密切注視敵人的動向。
從和平禮士方向來的和平地方聯防隊黃尚德部,以及從上莞來的龍川縣聯防大隊黃道仁部,分別遭到林鏡秋、黃日、黃銳領導的幾個部隊和民兵的有力阻擊。上午11時多,國民黨調集來的省保安第五團官照灑營,又從三河方向朝老圍村襲來。這個營有300多人,火力極強,不僅配備了一批輕、重機槍,還配備了5門火炮、數門迫擊炮。
面對強敵進犯,老圍村守備空虛。當時,村內100多名民兵已隨主力部隊赴外圍作戰,留守在家的,包括病號在內只有30人左右。民兵裝備也十分落后,僅20多支土槍和隱蔽在左右碉樓里松樹炮兩門,情況萬分危急!
即將來臨的是殊死一戰!共產黨員歐陽明、歐陽蘭等人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一邊組織有戰斗力的民兵、群眾迎戰,一邊安排老弱病幼隱藏起來。還未準備就緒,保衛戰的第一槍就打響了。在銅鼓山上放哨的民兵歐陽木發現,官照灑營的士兵已在船塘圩外觀察地形,當即鳴槍報警。敵人聽到槍聲,“噠噠噠”就是一陣猛烈掃射。歐陽木不幸中彈,倒在血泊中……
槍聲傳來,在圍屋里警戒的民兵、群眾立即登上角樓,架好土槍、土炮,“恭候”著敵人。誓死要保衛家園的老圍人,個個摩拳擦掌,嚴陣以待:老人們集中全村的火藥制造土炮彈;婦女砸碎鍋片、犁頭,斬斷耙鏈,制造槍丸彈片;小孩們也不甘示弱,手持紅纓槍,集中看管反動地主……英勇的老圍人決心捍衛革命成果,堅決打擊來犯之敵。
中午12時許,敵軍2名偵察人員,鬼鬼祟祟向民兵守衛的圍屋靠近,被歐陽蘭及時發現。倚著哨樓的掩體,歐陽蘭隨即對敵人連開幾槍。狡猾的敵人“應聲倒地”,躺在地上裝死,之后趁他不注意,悄悄溜回去報信了。下午1時左右,在官照灑的指揮下,國民黨反動軍隊開始大舉進攻,他們集中迫擊炮、60炮,對老圍村進行瘋狂轟炸。密集的炮彈紛紛落在圍墻前的水田里、池塘中、曬谷場上,轟隆的槍炮聲震耳欲聾、地動山搖!
在一陣狂轟亂炸后,敵步兵在火力掩護下向老圍村兇猛撲來。雙方力量懸殊,局勢對老圍人非常不利。但是,老圍人并沒有被敵人的囂張氣焰嚇倒,民兵與群眾個個臨危不懼,同仇敵愾,受傷了也不退卻,始終堅守著陣地。
當敵人竄到南門前水圳的小橋頭,正要形成包圍圈時,忽然“轟”的一聲,圍內的土炮射向了敵群。接著,土槍、土炮齊鳴,通紅的鐵鍋碎片、犁頭碎片和鐵丸,鋪天蓋地射向敵陣,紛紛打在敵人身上。敵人做夢也沒想到老圍人的炮火這么猛烈,頓時亂了陣腳,狼狽地跳進水圳里。他們把水圳當作臨時掩體,架起機槍朝圍龍屋內猛烈掃射。
老圍人的兩門土炮不斷地轟向敵陣,民兵、群眾也越戰越勇。官照灑營弄不清我方實力,不敢冒險進軍,只好盲目地向圍內放炮,胡亂射擊。幾個小時后,敵人彈藥消耗殆盡,卻難以推進半步。眼看就要天黑了,氣急敗壞的敵人朝碉樓虛放了一陣槍后,趁著蒙蒙夜色,抬著傷兵竄回了船塘圩。
夜,像死了般沉寂。月亮慢慢地升了起來。蒼白的月色映著彌漫的硝煙,給整個田野籠罩上了一層緊張的色彩。值守的哨兵圓睜雙眼,一動不動地注視著外面的動靜,時不時以兩短一長的蟈蟈叫聲,傳遞著平安無事的信息。
不久,外出作戰的民兵主力部隊回來了。他們派出部分戰士,前往船塘圩襲擾敵人,同時又派出一個中隊的兵力,埋伏在銅鼓山上。為防備敵人反撲,回到老圍的主力部隊也立即組織群眾趕制土炮彈,鞏固圍墻,壘起沙包,筑高河口陂頭,提高四周水圳、稻田的水位,并在水淹路口釘上竹簽、布上鐵耙等利器。官照灑聞訊嚇破了膽,當夜就撤出船塘,夾著尾巴竄往上莞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團結的老圍人民用土槍土炮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殊死斗爭,有力地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取得了著名的“七·一五”老圍保衛戰勝利,為河源革命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73年彈指一揮間。在“七·一五”老圍保衛戰舊址前,看著墻壁上被滄桑歲月打磨依舊可辨的彈痕,激烈的槍炮聲仿佛在耳際回響、縈繞不絕……
世代傳承紅色基因:
升級版紅色美麗鄉村已顯山露水
為紀念“七·一五”老圍保衛戰,從1949年起,老圍人就將傳統節日七月十四推遲一天,改在了農歷七月十五。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老圍人都會在這里舉行慶祝活動,紀念逝去的歷史,緬懷英勇的先烈。這一獨特的傳統文化習俗,隨紅色基因在革命老區傳承與發展,一直流傳到今天。
2016年開始,老圍村以被列為全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創建單位為契機,在駐村對口幫扶單位傾力支持下,圍繞“提升農村基層黨建質量、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提高農村基層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標要求,堅持黨建引領、打造“紅色引擎”,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致力于打造“黨味”濃郁的示范性“紅色村”,盤活紅色資源,釋放老圍發展澎湃動力。一方面注重講好紅色故事,先后編寫了《紅色船塘》《紅色老圍》《老圍保衛戰》和《辛亥革命先驅——歐陽俊》等系列書籍及連環畫,讓后人銘記英雄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另一方面通過實施蘿溪書院改造、“七·一五”老圍保衛戰遺址修復、紅色長廊打造、紅色廣場建設、“東團”工作舊址裝飾等紅色項目,擦亮“紅色老圍”招牌,把老圍村打造成東源縣三條紅色教育培訓踐學精品路線之一。2019年底,老圍村實現77戶建檔立卡相對貧困戶和相對貧困村全面退出目標,如期摘掉了貧困“帽子”。該村先后獲評“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
2020年,老圍村被中組部列為“全國開展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先行試點”之一。老圍村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下全力推進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先行試點創建工作,將組織振興建設與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果和引領基層治理緊密結合,整合紅色文化、史料遺址、客家風情、鄉村風光等優勢資源,以紅色資源為突破口,堅持“抓示范、創特色、帶整體”的總體思路,牢固樹立“黨建引領、紅色文化、綠色發展、振興老圍”定位,致力構建“農業支撐、鄉旅帶動、服務延伸”的三維產業體系,打造“紅色研學”旅游精品線路、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線路,使之成為示范帶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紅色村組織振興試點村和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船塘鄉村旅游新名片。
老圍村按照“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致力打造‘黨味’突出的示范性‘紅色村’,以點帶面,引領全鎮‘紅色資源’開發”的目標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涵蓋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提升、紅色村組織振興四大類36個工程項目。目前,人居環境整治、道路瀝青工程、蘿溪書院黨史陳列室升級改造、黨建主題公園、宣誓廣場等一批項目在6月底前已竣工,其他工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有序有力有效推進。
走進老圍村,紅色元素與鄉村振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一個鄉村振興的升級版“組織振興紅色美麗鄉村”已顯山露水,吸引了四方客人前來參觀、接受紅色革命教育,成為東源聲名鵲起的紅色網紅打卡點。據統計,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老圍村累計接待30多批次黨組織近千名黨員干部瞻仰參觀紅色革命遺址。目前,老圍村“蘿溪書院”正在申報廣東省第九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河源市干部培訓現場教學基地。
盛夏的太陽紅火火照耀著大地,紅色基因浸潤的老圍村煥發出勃勃生機。勤勞勇敢的老圍人民在廣闊的田野上搶收搶種,收割機發出豐收的悅耳聲,忙碌的身影在田間書寫幸福的生活。而路旁的太陽能路燈和166棵“英雄樹”靜靜地佇立著,像衛兵一樣,守護著紅色圍屋的靜謐與安詳。
主要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河源黨史資料匯編》(第一輯)《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紅色船塘》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李成東 吳楚生 程定軍 ■攝影: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