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推動科技“融深”“融灣”——
努力讓科技創新成為河源騰飛的翅膀



核心提示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市委書記林濤到河源任職不久(時任市長),就率隊調研科技創新工作,特別對高企培育、科技特派員等工作提出要求、給予指導。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技創新是河源騰飛的翅膀”的論斷,對科技創新工作舍得投入,在河源財政相對困難的情況下,仍提高科技專項資金的預算額度,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河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從全市首次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城市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到全省首個“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揭牌,到高企培育“一對一”精準服務,再到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扶持和評價機制改革……如今,河源科創環境持續優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雙創平臺加速搭建,科技服務不斷提升,吸引著“雙區”科技項目接踵而至、落子河源,“雙區”科技創新資源加速在河源集聚,全市科技創新事業不斷開創新局。
8家科技創新平臺在河源落地建成
河源缺乏高水平的大學和成建制的科研院所,創新基礎薄弱,創新資源匱乏。面對如此窘境,河源科技創新路子怎么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推進科技“融深”“融灣”,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機遇,導入更多的創新資源,努力把河源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拓展區。
近兩年,一批創新平臺在我市落地建設。掛牌啟動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實現我市省級實驗室零的突破。鵬城實驗室河源節點項目落戶河源高新區。合作共建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天津大學院士工作站、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河源市廣師大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等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公共創新平臺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虛到實的歷史性跨越。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三年翻番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高新技術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引進,科技部門積極作為,加大高企培育的力度,組織專家團隊,耗時2個月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為100多家科技型企業“把脈開方”,幫助科技型企業“補短板、強弱項”。同時,實行政策疊加獎補機制。一方面按《河源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規定,對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企業給予每家30萬元獎補。另一方面,從省科技專項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中切塊129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對通過公示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每家15萬元的疊加獎補。2020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6家,存量達226家,超額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存量達200家的任務,是2015年31家的7倍多,實現年均50%的高增長。
1000余名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
送技術、作調研、解難題……這兩年,在河源的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活躍著省、市級農村科技特派員的身影:他們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用技術幫助農村企業、村民兄弟,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而這支隊伍在我市各類科技政策的激勵下,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主力軍之一。
2020年,我市印發了《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工作方案》,建立農村科技特派員“三庫一平臺”(市級農村科技特派員庫、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庫、現代農業發展技術需求庫、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管理平臺)。
2021年,我市建設全省首個“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搭建起廣大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我市“三農”的橋梁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我市已面向大灣區及本市征集備案農村科技特派員1000余名,實現原省定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有效支撐我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廣大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我市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村基層或通過網絡遠程視頻方式,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技術攻關等服務達100多場次,培訓服務農戶約3萬人次,對接服務農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100多家,推廣農業新品種20個、新技術35項,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15項。
300余家科技企業獲公共創新平臺服務
如何促使公共創新平臺產生更多現實生產力?圍繞這一問題,我市率先在粵東西北地區推行公共創新平臺扶持方式和評價機制改革。由原來設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全額資助方式改為“基本運營+項目申報”的扶持方式,聘用第三方資質機構定期進行評估考核,并依據評估考核結果,動態調整優惠期限和產權移交等政策。運用市場化手段激勵創新平臺精準開展成果轉化、團隊引進、定制化研發等工作,最大限度發揮創新平臺作為產業、企業聯通大灣區創新資源的“窗口”“橋梁”作用。
截至目前,公共創新平臺累計服務科技型企業300家以上,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20余個,直接降低企業研發成本6000余萬元,為企業新增銷售額超5億元,新增利稅超5000萬元。河源鵬翔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廣工大研究院引進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王峰教授團隊,將原來的“三軸切割”升級為“六軸立體切割”,產品競爭力大大提升,產品單價提升4倍多,年產值從原400萬元提升至1500萬元。廣工大項穎教授團隊幫助河源精電公司攻克車載液晶顯示筆段缺失、對比度低、拖尾等關鍵技術,該技術獲發明專利4項、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公司車載液晶顯示產品實現銷售翻番,累計帶動企業相關產品新增產值超2億元。
5G射頻芯片及模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2021年7月,新一代通信及萬物互聯應用芯片及模組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授牌暨投產啟動儀式舉行,該基地主要研發和生產5G射頻前端芯片,是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接收和發送5G信號的關鍵核心芯片,為我國在5G無線局域網領域硬件前端部分核心產品的國產替代以及“河源制造”升級“河源創造”提供支撐。
2020年,我市首次面向大灣區成功舉辦河源市首屆創新創業大賽,共吸引大灣區261個項目參賽,20個獲獎項目有8個落地我市孵化、產業化,其中,深圳市拓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特瑞思科技有限公司2個項目落地投產,實現首年度納稅。
2020年12月,我市舉辦河源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暨灣區成果推介活動,邀請本土及大灣區等100多項技術成果在河源開展洽談和交流,推動科技成果供給和企業技術需求的精準對接。
2020年新增2家省級高新區和2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近年來,我市科技部門在高新區、產業園區不斷注入科技動力,對標國家農高區和省級高新區創建標準,不斷提供技術支撐,通過“補短板、強弱項”,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人才等創新要素布局,強力支撐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新成績。
2019年,燈塔盆地作為廣東省唯一國家農高區創建單位上報國家科技部;2020年,廣東河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科技部評為“國家優秀園區”;2020年,河源高新區綜合排名位列113名,較2016年首次參評提升28位,近五年總增幅全省第一;江東新區、東源縣產業轉移園升級為省級高新區,實現省級高新區零的突破;源城區、紫金縣農業科技園區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2020年科技政策兌現資金近6000萬元
2019年,我市出臺《河源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河源市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系列政策,統籌財稅、土地、金融、人才、教育、農業等方面力量,以“組合拳”方式推動科技創新,在政策上持續加碼。為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我市按照企業研發投入的25%給予獎補。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獎補金額達2400萬元,有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據悉,2020年,全市共兌現各類科技政策資金達5708萬元。
同時,我市建立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為科技企業提供貼息貸款。目前,該政策已為57家科技型企業快速發放低成本貸款4.27億元。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為我市11家企業提供5600萬元的低利率貸款,有效解決企業燃眉之急。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通過科技部門申請到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貸款,這筆700萬元的資金從申請到放款僅3天,幫助企業迅速購買醫療生產設備,為社會尤其是我市緩解醫療物資供應緊張問題做出巨大貢獻。
■組稿/攝影:本報記者 劉昕 通訊員 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