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那些年,河源地區的革命武裝

壯士當報國,振臂奮長纓

2021-08-01 09:10:00 來源:河源日報

■粵贛湘邊縱隊東江二支隊干部,在河源縣觀稼亭合影。攝于1949年。

■粵贛湘邊縱隊一部

河源是一塊英雄輩出的革命熱土,是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地區之一,最早開展農民運動、最早組織農民暴動和建立農民武裝的地區之一,最早建立縣級革命政權、創建蘇維埃政權的地方之一,最早建立革命根據地和組建能機動作戰的正規武裝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河源各地工農武裝就蓬勃建立,動搖了國民黨的執政基礎??谷諔馉幦姹l之后,河源現轄區各地的人民武裝蓬勃建立,獲得了地區性的重重勝利。東江縱隊、粵贛邊支隊、粵贛湘邊縱隊或在河源地區成立,或轉戰河源各地,先后解放了龍川、和平、連平、五華、紫金、新豐、河源等地,打通了河源地區與韶關地區,東江與韓江的聯系,使三個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廣東的解放和支援華東戰場、推進全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河源最早的農民武裝暴動

現今河源轄區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組建的武裝隊伍,是在紫金縣。第一次舉行武裝暴動,也在紫金縣。

1923年,惠陽縣高潭區農會骨干黃士龍(紫金好義人)、馬英南,按彭湃指示,到好義組織農會,首先建立了樟良鄉農會,不久,好義成立分區農會。直屬紫金縣農會領導。稍后,好義樟良鄉建立起農民自衛軍。好義分區農會建立后,好義農民自衛軍也相繼建立起來。好義農軍以樟良鄉農軍為骨干,共300多人,從中挑選了30多個獵手,作為隊伍主力。

1924年11月,樟良鄉農民自衛軍80多人,由黃國璋任隊長,練才任副隊長,用盾牌、大刀、長矛、耙頭、粉槍武裝起來,還買回兩支步槍。這事鬧大了,曾田鄉地主陳子云心慌慌地向國民黨紫金縣長陳俠夫報告“農民造反”,陳俠夫即派縣政府的游擊隊長張漢彬于17日率隊前去查處。農軍獲知后,于當天上午派出自衛軍40多人埋伏在竹圍頂等地,包圍并俘虜了張漢彬及其手下10人。農軍放了其他10人,獨將張漢彬囚禁于竹圍頂。此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上級要求放了張漢彬。后來,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周恩來派各江各屬視察員劉琴西調查此事,將陳俠夫撤職。

原河源縣的第一支人民武裝,是曲龍農民赤衛隊。河源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曲龍支部建立后,1929年,在康禾曲龍白鳩坑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不脫產的農民赤衛隊,賴民任隊長。1930年5月,赤衛隊襲擊了康禾雅陶會場,國民黨鄉保長具文史等俱在座,曾鏡波被當場擊斃,俘獲繆作英并予以槍斃。

在龍川縣,早在1925年2月初,隨著國民革命軍的第一次東征,四甲地區便興起了農民運動。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龍川佗城成立了龍川特別支部,領導龍川的農民運動。

1926年,四甲先后成立了村農會和龍川四甲分區農會,成為龍川組織最健全、革命氛圍最濃厚的地區之一。1927年4月12日,中共龍川特委、縣農會、縣農民赤衛隊的主要骨干,從當時的縣城佗城轉移到四甲,四甲成為整個龍川縣紅色革命的中心。

1927年12月,受中央農運部派遣,革命先驅黃克回到家鄉四甲。經過卓有成效的努力,黃克在四甲村上印地帶成立龍川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重新組建中共龍川特別支部和龍川縣農會,成立了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劉琴西任軍長,黃克任總指揮,第一軍迅速發展成一支擁有400余人的農民革命武裝隊伍。1928年3月10日,黃克率領該軍攻打鶴市,舉行了著名的“鶴市暴動”。

盤點上世紀20年代河源各地工農武裝

現今河源轄區最早的人民武裝,便是各地的工農武裝。他們在劉琴西等中共早期黨員的領導下,在紫金縣及周邊鄰縣邊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武裝斗爭。

一、紫金縣

農民自衛軍(赤衛隊):在中共紫金小組領導下,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春,先后在炮子、南嶺、龍窩、洋頭、水墩等地組建農民自衛軍鄉中隊。民國十四年12月,在中共紫金縣特別支部領導下,在縣城成立農民自衛軍紫金大隊。全縣各區(鄉)均建立中隊。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改稱赤衛隊,共有3000多人。民國十九年后,區(鄉)均設赤衛隊調動隊,隨時準備補充工農紅軍或紅軍游擊隊。

工農革命軍紫金縣大隊: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28日,在縣城成立紫金縣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部和工農革命軍紫金縣大隊。工農革命軍紫金縣團隊部:民國十六年9月,在惠陽中洞(今屬惠東縣)成立海陸惠紫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部和紫金縣團隊部。這兩個大隊的總指揮都是劉琴西。

此外還有工農革命軍紫金獨立營、紫河游擊隊、紫金龍(窩)炮(子)區連隊等。

二、河源縣

農民自衛軍: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河源縣農會按照中共廣東區委要求,以共產黨員和農會中的積極分子為骨干,組建河源縣農民自衛軍,共420人(其中警備隊400人,義勇軍20人),由縣農會統一指揮,曾西盛任隊長。民國十六年被解散。

農民赤衛隊: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中共藍黃區委在河源縣康禾白鳩坑成立藍黃區農民赤衛隊,共50余人,由曲龍黨支部書記賴民兼任隊長。民國二十二年春被國民黨部隊打散。

三、龍川縣

農民自衛軍:民國十五年(1926年)6月,在中共龍川縣特別支部委員會領導下成立,隊員約300人。農軍堅持革命斗爭到翌年10月。

東江工農革命軍:民國十七年(1928年)2月,龍川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的同時,將縣革命武裝和坪田、四甲農軍共400余人合編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黃克。

東江紅軍五十團: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劉光夏奉東江特委命令,將尋鄔二十一 縱隊2個大隊、東江游擊大隊、興寧紅軍第三營、紅四軍留在尋鄔大田養傷的戰士以及興、龍、平、尋四縣部分區聯隊共500多人組成東江紅軍五十團。

紅十—軍獨立營: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重建東江游擊大隊,隊員50余人。8月,在上坪重建龍川游擊大隊,隊員80余人。同年11月,將龍川游擊大隊、東江游擊大隊和平遠、尋鄔、龍川茶活游擊隊合編為紅十一軍獨立營,500余人,營長彭城、政委羅屏漢。

此外還有東江游擊大隊等。

這些較早工農武裝,極大地動搖了國民黨統治的根本,為后來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底色。

人民武裝的汪洋大海

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河源現轄區各地的人民武裝蓬勃建立,獲得了地區性的重重勝利。東江縱隊、粵贛邊支隊、粵贛湘邊縱隊或在河源地區成立,或轉戰河源各地,給國民黨部隊致命“連環暴擊”,取得了“五戰五捷”的重大勝利,先后解放了龍川、和平、連平、五華、紫金、新豐、河源等地,打通了河源地區與韶關地區,東江與韓江的聯系,使三個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廣東的解放和支援華東戰場、推進全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東江縱隊開辟

九連山軍事活動區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是一支活躍在東江、韓江、粵北和港九地區的武裝隊伍,在抗日斗爭中,英勇對敵,成為蜚聲中外的華南戰場一支堅強的武裝部隊。

抗日戰爭勝利后,河源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和革命力量及時進行整頓、健全、充實。1945年9月,廣東區黨委將全省劃分為11個軍事活動區,部隊進行分散活動,在東縱司令部之下分設江南、江北、粵北、東進4個指揮部,實行分區指揮,其中建立以和平、連平兩縣為主要基地的“九連山軍事活動區”的任務,由東江縱隊第三支隊去執行。1945年10月,東江縱隊第三支隊挺進九連山,開辟九連山革命根據地。

建立“九連山軍事活動區”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這將與粵北地區的其他兄弟部隊構成掎角之勢,密切配合,相互策應,在九連山的廣闊地帶開展游擊戰爭,以吸引、牽制和分散國民黨軍進攻東江惠、東、寶地區的兵力。

在北撤前的8個月時間里,支隊部與各地區部隊之間,交通聯絡暢通,情報訊息不斷,任憑敵軍圍困封鎖,東三支卻始終堅守九連山。

1945年10月10日,共產黨與國民黨簽訂了《國共雙方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隨后又達成停戰協定。

1945年4月,根據上級指示,東三支挑選了以曾志云和王彪為主要領導的骨干64名,配備武器裝備和留給款項,隱蔽留駐在九連山,等待時機,恢復武裝斗爭。1947年,恢復了武裝斗爭后,這60多人成為建立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的重要骨干,發動群眾進行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斗爭,吸引大量群眾參軍,為后來的“五戰五捷”奠定了基礎。

粵贛邊支隊在上莞成立

著名的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在河源縣上莞成立。其成立宣言提到了當時的軍事形勢:

“十五個月來的群眾的斗爭和武裝斗爭,已把在國民黨和封建勢力高壓下的本區面貌,改變得煥然一新了,在破倉分糧,減租減息,分田廢債的運動中,人民表現了無比的英勇和不可抵御的力量,十余萬農民翻了身,建立了民主的秩序。人民武裝聯合民主義勇隊、東江人民抗征隊、和平人民義勇隊、川北人民自衛隊、龍和人民自救隊、三南人民義勇隊等,在領導與支持群眾斗爭中得到了百十倍的發展活動地區遍及九縣,摧毀了百余鄉鎮的反動統治,并粉碎了反動派的多次進犯?!?/p>

粵贛邊支隊下轄三、四、六、七團和直屬(獨立)第一大隊、直屬(獨立)第二大隊、直屬(獨立)第三大隊、直屬第五大隊(即江防大隊),支隊司令員鐘俊賢,政委魏南金,副司令員鄭群,政治部主任黃中強,參謀長曾志云。原河東分工委領導的東江人民抗征隊改編為粵贛邊支隊第四團,團長王彪,副團長張惠民,政委張華基,政治處主任張日和,下轄主力營、青龍隊、白虎隊、錦州隊、四平隊、第一大隊(原五河大隊)、第三大隊、紫金大隊;原河西分工委領導的河西人民自衛大隊改編為第七團,團長魏麟基(未到任),副團長黃日,政委李輝(吳震乾),政治處主任鄭風,下轄鐵流隊、火球隊、長江隊、捷克隊、猛龍隊、上莞隊、白狼隊、長虹隊;原龍河大隊改編為粵贛邊支隊直屬第五大隊(江防大隊),大隊長兼政委鄒建,下轄飛馬隊、飛鵬隊、飛虎隊、飛豹隊、前鋒隊。1949年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領導。

在龍(川)、河(源)、五 (華)邊境的五河大隊改編為粵贛邊支隊四團第一大隊,副團長兼大隊長張惠民、政委陳華 (后鐘忠)。下轄洛陽隊、拓荒隊、火光隊、川南隊(后改川南武工隊)。1949年隸屬東二支領導。1948年8月,龍河大隊改編為粵贛邊支隊直屬第五大隊,大隊長兼政委鄔建。下轄飛鵬隊、前鋒隊。1949年隸屬東二支領導。

粵贛湘邊縱隊

“五戰五捷”威震華南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重大勝利,建立了威震敵膽的粵贛湘邊縱隊,先后解放了龍川、和平、連平、五華、紫金、新豐、河源等地,打通了河源地區與韶關地區、東江與韓江的聯系,使三個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南下大軍解放廣東全境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與閩粵贛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聯合發表宣言,宣告粵贛湘邊縱隊在惠東安墩鎮正式成立,旋即對東江各地的部隊進行改編,將江南、江北、九連、滾江、五嶺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所屬部隊統一改編。江南支隊編為東江第一支隊;粵贛支隊改編為東江第二支隊;江北支隊改編為東江第三支隊;北江支隊改編為北江第一支隊;粵贛湘邊解放總隊(五嶺支隊)改編為北江第二支隊;贛南支隊,湘南支隊也進行了改編;珠江三角洲部隊待條件成熟后編為獨立團。為了迅速建立和鞏固以東江、韓江為中心的戰略基地,粵贛湘邊縱隊發動了強大的春季攻勢,殲滅了國民黨廣東省保安第四師師部和保五團,先后解放了龍川、五華、連平、和平、新豐、紫金等縣城。東二支的主要活動范圍在河源、紫金、連平、龍川等地。1948年8月,九連地區武裝部隊正式打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后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的番號。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粵贛邊支隊在九連地區一連打了5個漂亮的殲滅戰,被稱作“五戰五捷”,從此扭轉了整個九連地區的局勢。1949年5月,國民黨保安第十三團少將團長曾天節率部在藍口起義,根據粵贛湘邊縱隊總部命令,保安第十三團改編為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為解放河源作出了貢獻,對后來的解放廣東也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年7月之后,粵贛湘邊縱隊各部隊乘勝出擊,迅速解放了江南、九連、江北和五嶺的廣大鄉村和十余座縣城,解放人口增至400余萬,作戰部隊從初期的470多人發展到后來3.8萬多人,建立了400多萬人口、縱橫千里的解放區,為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進軍廣州、解放廣東鋪平了道路。1949年八九月間,解放軍迅速解放了整個粵贛湘邊地區。史料記載,粵贛湘邊縱隊是一支繼承發揚東江縱隊革命傳統的戰斗部隊,自建立武裝隊伍開始至全區解放3年多時間里,武裝隊伍發展到3.8萬多人,參加較大的戰斗848次,解放了全區所管轄的縣份,并配合第四兵團、第十五兵團、兩廣縱隊一起解放了廣州市及廣東一大片地區。1950年2月,粵贛湘邊縱隊番號撤銷。此外,河源各地的人民武裝還有:黃村地區武工隊(又名鋤奸隊)、古嶺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龍和河邊境人民武裝工作隊、東江人民抗征隊、河西人民自衛隊、古竹民眾抗日自衛大隊、藍塘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人民抗日武裝自衛總隊(代號“龍飛隊”)、紫河人民抗日自衛大隊、紫五人民抗日自衛大隊、紫五大隊、惠紫人民自衛大隊、紫金縣人民抗征隊獨立大隊、紫五龍河抗征大隊、江南支隊第四團、惠紫藍塘人民自衛大隊、紫南中隊、紫金人民抗征大隊、江南支隊第四團、紫金燎原武工隊、九連人民自衛總隊、北極游擊小組、新連河邊區游擊中隊(又稱連南游擊隊、飛虎隊)、江北人民自衛總隊、鴻雁隊 (桂林隊)、農民自衛軍、東江工農革命軍、東江游擊大隊、東江紅軍五十團、紅十—軍獨立營、九連人民自衛總隊短槍隊、川南大隊、龍川民眾自衛隊、川中大隊、東江人民抗征隊新生大隊、龍和人民自救隊等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些人民武裝就像汪洋大海,使國民黨部隊受到了連環“奪命暴擊”,終于全線潰退。

參考資料:《河源縣志》《紫金縣志》《龍川縣志》《連平縣志》《和平縣志》《紫金黨史資料 第二輯》《河源紅色革命記憶》等。

■本報記者 凌麗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