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東縱骨干潛伏九連山

2021-09-19 10:35:00 來源:河源日報

f01b64caaa81c6eb6bba258b1a7858e4_hyrbs0919004_001_01_s.jpg

■連綿不絕的九連山脈

cd9f2681771aa65ee6e23f5a2fbe2fd5_hyrbs0919004_001_02_s.jpg

■美麗的九連山常年云霧繚繞

1946年4月,東江縱隊奉命北撤山東,64名骨干奉命留駐九連山。1946年11月,東江流域恢復武裝斗爭后,這批留駐人員成為建立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的骨干力量,領導九連地區人民群眾揭開解放戰爭的序幕。他們發動群眾開展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斗爭,動員群眾參軍,為后來的“五戰五捷”奠定了基礎。

64名骨干留駐九連山

東縱北撤,是為了實現和平民主,不是斗爭失敗。1946年4月,東縱第三支隊在大部隊北撤后,留下的骨干人員這樣向群眾宣傳。他們為什么沒有隨大部隊北撤?留下了多少兵員?

1946年4月初,粵北指揮部給東縱三支隊發來電報,要求部隊做好集中南下,準備北撤的工作。中共九連工委與東三支支隊部多次研究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工作部署。首先,把分散出去的部隊收攏集結。由于部隊以連、排、班、組、武工隊等形式,分散在和平、連平、河源、龍川及江西的定南、虔南、龍南等縣的廣闊地區,加上當時通訊落后,沒有電話可用,也沒有車船可乘,只能依靠地方黨組織的大力支援幫助,多方調派交通聯絡人員,將命令及時送出,把部隊調集回來。

他們決定組織一支堅強的隊伍,留在九連山繼續堅持武裝斗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開始準備留下120人,配備充足武器,但考慮到隱蔽期間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將留駐名額縮減至原來的一半,確保留駐人員政治堅定可靠、思想覺悟高,并配備一個堅強有力、能獨當一面的領導班子。

經支隊首長再三研究挑選,留下58人(后來增加到64人),配備輕機槍2挺、沖鋒槍2挺、步槍58支、手槍20支,由吳提祥(原名吳毅,曾化名吳提祥、曾志云,原二大隊政委)、王彪(王士光,原一大隊政委)、陳實棠(原三大隊副隊長)、林鏡秋(原第七支隊第五大隊政委)4人組成領導班子。

保存力量 不硬杠

后東特委的領導班子成員也受命或北撤或轉移,組織部長鐘俊賢經過考察,被留了下來,委任為后東特派員,領導后東地區各縣地下黨及留在九連山的武裝隊伍繼續堅持斗爭。

此時,后東地區的黨組織都做了調整,中共和平縣(和西)工委由林啟連任特派員,中共連平縣工委由鄧基任特派員(曾獻章任副特派員),紫金縣由范佛榴任特派員,龍川縣由黃克光、黃素任特派員, 河源縣(河東)由周立群任特派員。

5月6日,東三支政委曾源與彭沃、翟信、陳一民一起,與吳提祥、王彪、陳實棠、林鏡秋在鵝公寨召開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

會議上,曾源傳達了粵北指揮部和支隊部關于堅持斗爭的決定和意見,經討論后作出部署:留下的人員組成一支隊伍,以連(平)和(平)人民自衛大隊作為番號,待東縱北撤山東煙臺任務完成后,可改稱“東江縱隊復員軍人自衛隊”;領導干部職務分工如下:大隊長王彪,政委吳提祥,副大隊長陳實棠,政治處主任林鏡秋;成立“中共九連山臨時工作委員會”,吳提祥任書記,王彪任副書記,林鏡秋、陳實棠為委員。

為什么要叫連和人民自衛大隊?那正是因為要進入隱蔽狀態,不能以東江縱隊或其他中共領導的武裝隊伍形式公開活動,就是說,不能打共產黨的番號與旗號活動。面對國民黨當局大規模的“綏靖”“清鄉”,共產黨并不正面硬杠。中共廣東區委確定了“保存力量,保存骨干,長期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斗爭方針,具體部署為:已復員而有安全保證的地區,絕對隱蔽,勤業,勤交友,與群眾共同進退,斗爭采取群眾路線的公開合法方式,不隨便拿出武器;已消化在地方團隊或鄉族自衛性武裝,維持治安,強調地方化、職業化,逐漸肅清過去民團生活方式;未聲明撤退地區武裝,在安全條件下自動復員,如部分復員不安全又有生產條件的,則保留短小精悍的小部隊作自衛,不要隨便行動,萬不得已時也應以群眾身份出現;仍受進攻地方,利用社會上層緩和局面,掩護隱蔽;群眾斗爭應以和平合法為主,不輕易使用武器;隊員流入灰色武裝不愿回家生產的需要領導,但應建立另一系統,另作聯系,可能是找到生產基金后設法生產,避免亂碰,連累群眾遭“清剿”。

住石洞、吃山果的“山居歲月”

粵贛邊境歷來是國民黨政權鞭長莫及之地。留在各地的武裝人員,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分別進入粵贛邊境偏僻山區,以各種方式進行分散隱蔽斗爭。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圍困和封鎖,在各地區分散隱蔽的武裝小分隊,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們躲在深山野嶺中,住的是石洞、茅屋,吃的是山果、野菜,風餐露宿、飽受傷病折磨。

5月中旬,吳毅、王彪率領著留下來的五六十人,離開江西全南烏桕壩。撤離前,大家遵照命令,把機槍、長槍涂上凡士林油,分別裝進棺材里,埋在定南縣屬古地深山。支隊原來與上級、外界聯系的電臺,也已隨支隊撤走,留駐人員須等待上級來聯系,在此期間,如有特殊情況需要向上級匯報請求,則按規定聯絡方法,到香港《華商報》社找饒彰風。

起初,東三支秘密轉移到江西定南、龍南邊境深山隱蔽約半個月,因糧食緊缺,于7月中旬又回到廣東境內九連山地區。部隊被分為3個部分,由吳毅率領的28人仍留在九連山腹地,由林鏡秋、陳實棠率18人小分隊到和(東)林鏡秋家鄉隱蔽,另由王彪率領的12人的手槍隊(又稱短槍隊)到河(西)、老隆至河源公路沿線活動,襲擾敵人,以減輕對潛伏部隊的壓力,并相機搞些收入。王彪率手槍隊10多人,突圍到河源、老隆一帶與地方黨取得聯系后進行活動(此3部小分隊人數,不同史料略有差別)。

留在河東堅持斗爭的周立群和原擬北撤,后返回河東堅持斗爭的張惠民,帶領李奇、李展、李作新、黃發仔、鄒漢、朱志雄等人,分為3個小組,分別由張惠民、李奇、黃發仔帶領,在黃村坳等地隱蔽斗爭。

武裝小分隊將長槍和重武器埋藏起來,只留短槍和手榴彈作自衛。他們白天隱蔽在深山開荒種養,以維持生活,晚間出來活動,打擊敢于迫害東江縱隊復員人員和革命群眾的頑固勢力。

由政委吳毅率領的28人小分隊,有傷病號、女同志和“小鬼”班,隱蔽在深山嶂里,上山下山都有一二十里路。他派人到熱水鄉了解情況,原來與部隊聯系過的地下黨員、積極分子,在國民黨的“清鄉”活動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吳毅不愿拖累老鄉,領著隊伍到離山村更遠的深山老林棲身。

天晴時,在山頭設瞭望哨。晚上睡覺,戰士們用被單連頭到腳裹起來,以防蚊蟲叮咬,蜷縮在石板上睡覺,自嘲為“吃荷包蛋”。下雨時,戰士們戴上竹笠,用油紙、山芭蕉葉披在肩上,背靠背坐在樹下,自嘲是吃“冬筍燉滑雞”。遇上暴風雨,竹笠、油紙、芭蕉葉通通披不住,他們索性站起來,在暴風雨中放聲歌唱。山里還有許多毒蟲、山蚊、螞蟥、毒蛇,尤其是山蚊,咬破之處奇癢無比,撓破皮膚就潰爛成瘡。夜間山里還有虎、狼、山羊、黃猄、山豬突如其來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不過日子久了,大家也就慢慢習慣了。有次,哨兵向吳毅報告,說對面山坡有電筒火光,估計是敵人深夜出洞搜索,全體戰士馬上起身準備戰斗,吳毅帶著幾個老戰士伏在哨位察看,果然見對面山坡有兩盞藍綠電光,從半山坡向山坑慢慢移動,不一會那兩盞電光突然像箭一樣向上沖,射向對面山頂隱沒了。吳毅長出一口氣說:“沒事了,回去睡吧。”有人不解,吳毅說:“只有老虎或山豹才能跑這么快。”

長期日曬雨淋,許多人的衣服都爛了。有的人只有一條褲子,脫下來洗后曬在石板子,身子蹲在溪水中或草叢里,等褲子曬干后再穿上。但是,這種天當房地當床的日子,使得感冒和虛弱的病號逐漸增加。隊員們決定在深山搭竹棚,動手砍竹伐木,割草,很快搭起了竹棚。住進后,戰士們開始學習,不但讀書寫字學文化,還上政治課。政委給他們講革命戰士氣節,革命斗爭的前途,講戰爭故事,肚子餓得咕咕響的戰士,依然聽得津津有味。

隱蔽初期,他們依靠北撤部隊留下來的錢向山里群眾買糧食、番薯片、芋頭干,后來錢用光了,甚至有錢也買不到糧食,戰士就采野果充饑。沒多久,不少人腸胃不適應,腹脹、拉肚子、水腫、夜盲各種病癥的人也多了起來。斷糧的日子里,戰士們也不去偷群眾的蔬果。為解決糧食困難,隊伍又移到粵贛邊深山老林去。吳毅派陳貴友、江培荃(吳毅之妻)帶上僅存的一點金戒指等金器化裝下山,通過堡壘戶賴日陽換來一斗米和十來斤番薯片。又找到江西三亨鄉“白皮紅心”的鄉長和熱水的黃新,搞到一些糧食,隊伍靠少量糧食和野菜、竹筍煮稀粥度日。不久,賴日陽被國民黨當局抓獲殺害,黃新之妻也被抓走。但隊伍也只能強忍著,因為東縱北撤部隊還沒到達山東,怕大干起來,給國民黨制造借口,影響北撤部隊安全。

手槍隊出擊 威震國統區

王彪率手槍隊突圍后,以連和人民自衛總隊名義,發表宣言,張貼標語告示,晝伏夜出,警告地主豪紳和國民黨鄉保長不許迫害群眾。河源船塘的國民黨鄉長歐陽超凡被手槍隊鎮壓后,船塘、上莞一帶的鄉保長都老實起來,有的還主動搭線,掩護隊員活動。

手槍隊先是在河西的李田、上莞一帶找到了地下黨員,配合地下黨員開展統戰工作,先后爭取了上莞鄉的保長陳堅、船塘鄉長歐陽仲琴和龍川四甲保長黃銳等。他們還瓦解了河西、紫金“三點會”勢力,三南“大刀隊”不少成員后來還參加了游擊隊。

手槍隊活動到老隆一帶時,經過嚴密偵察,決定襲擊國民黨金融機構——老隆銀行,后因行動暴露未達目的,但也迫使國民黨不得不收縮兵力防守,減輕對九連山的“圍剿”和封鎖。

手槍隊在國民黨統治區,逐步與一些分散的地下黨取得聯系,爭取了一些兩面政權和開明士紳的支持。部隊的幾個衛生員為群眾免費看病,加強了與當地人民的聯系。憑著這些條件,短槍隊頻繁活動于老隆、佗城、河源、燈塔公路沿線圩鎮。后來,他們與后東特委留在黃村隱蔽的10余人武裝隊聯系上了,這支隊伍正在那里燒樟樹油,編織竹器,開荒種紅薯度日。兩個隊伍聯系上之后,在河東地區也開始活動起來,讓國民黨陡感威脅,像是一支鍘刀,插在國民黨的脊背上,慢慢地打開了局面。

7月初,吳毅率小分隊返回和平熱水,此時形勢已有所變化,國民黨部隊大部已撤走,和平尚有152師一個團;九連山廣東境內的國民黨63軍亦已撤走,仍留有小部分駐在山關要道。

隱蔽,仍在缺糧的情況下艱難地繼續。從1946年的初夏到深秋,連和人民自衛總隊的戰士們在深山老林里熬過了130多個艱難的日日夜夜。

猛虎下山 重舉戰旗

1946年秋,國民黨政府為打內戰,恢復“三征”政策,引起群眾強烈不滿,“民變蜂起”。8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全國解放區人民行動起來,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社論。廣東區黨委也先后通過《華商報》發表談話,并以東江縱隊北撤人員曾生等人名義發表通電,給隱蔽在各地的黨員和武裝小分隊指明了斗爭方向。

1946年10月上旬,從《華商報》獲悉東縱已于7月5日抵達山東煙臺的消息,平素沉靜的吳毅樂得跑到門外大喊大叫:“準備下山了!”他率這支小分隊急行軍一日一夜,到達和平東水的大公廟。

第二天,吳毅以中共九連臨時工委名義主持召開全軍大會。會上,他感慨道,“在烏桕壩和北撤大部隊分別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個多月。北撤大部隊6月29日從大鵬灣登船北上,7月5日到達煙臺,僅用了7天,但我們在隱蔽了130多天后才得到消息。我們沒有餓死、困死、病死,我們必將勝利!”

當天,大家即以“粵贛邊人民義勇總隊”名義發表宣言、張貼標語,開展“反三征、反清鄉、反迫害”斗爭。

11月27日,廣東區黨委作出關于恢復廣東武裝斗爭的決定,并對華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作出部署。

九連山上的戰旗,再次舉了起來!

多年以后,嚴尚民在九連地區武裝斗爭史座談會上發言談及當年的“潛伏”經歷時說:“我認為九連地區的建軍路線是正確的,從小到大,從民兵到主力,從東縱留下的64人發展到1萬多人。”

■文:本報記者 凌麗

■圖:本報記者 黃贊福 

本文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和平縣歷史(1919—1949)》《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九連山黎明前的戰斗》《龍川文史(第23輯)》《東江歷史系列叢書 從東江縱隊到粵贛湘邊縱隊》等。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