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烽對嶺度 嘶馬隔河聞
——九連工委艱苦卓絕的第一期反“清剿”紀略
■保五團的一份文件,要求排查地運至曾田電線因何不通。原件現存源城區檔案館。
■國民黨軍警勢力——廣東省地方警衛隊河源縣編練處的鈐印。原件現存源城區檔案館。
【核心提示】
在黨的領導下,“由點到線到面,由小到大,由游擊小組到建立主力,由各地的獨立活動,到取得互相配合互相聯系,一些且已打成一片。從群眾斗爭來說,也已由隱蔽的,灰色的,兩面性的,走上了直接行動的減租減息,停租廢債,一些走上了土地改革。”【《粉碎蔣宋進攻計劃,迎接南征大軍》,載《粵桂湘邊區革命斗爭史料選編》(第2冊)】
1947年2月4日,張發奎在當年首次招待新聞記者時,對廣東的治安問題非常悲觀:“東江又已至令人關心了。”1947年9月,宋子文接替張發奎主政廣東時,曾放出大話,說:“綏靖工作,3個月后見效,6個月后有辦法,當確有把握,肅清匪患。”當看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節節勝利后,改口哀嘆道:“剿匪工作,乃長期性問題。”
到1948年2月的統計,九連山區全區武裝部隊發展到5700多人,民兵將近1萬人,人民武裝力量完全控制了33個鄉,活動范圍遍及紫、五、龍、河、連、和及三南,縱橫近150公里以上,其以和(平)東、河(源)東區發展得最快。
在中共九連工委領導下,自1948年1月開始,九連地區開展了一場以“停租廢債、分田分糧”為中心任務的“大搞”運動,開展了土地改革和各種群眾工作。
1948年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香港召開會議,分析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以來的形勢,總結了華南恢復武裝斗爭一年來取得的勝利和經驗,提出“普遍發展,大膽進攻”“以進攻消滅敵人的進攻,以發展消滅敵人的進攻”方針,提出“走在宋子文前頭”的口號,應對宋子文的“清剿”計劃。
1
九連根據地成國民黨“清剿”重點地區
我們來看看宋子文作出的部署。
宋子文第一期“清剿”計劃的重點,是粵北和九連。
宋子文將全省行政區劃分為9個“清剿”區,并在粵桂志、粵贛湘、閩粵三個邊區設立“剿匪”總指揮部。他在廣東擴編了5個美式裝備的保安團,成立了11個獨立保安營,并將原有的保安總隊統一改編為保安團,同時加緊整訓地方武裝,組織386個警察大隊,353個自衛大隊。
根據宋子文頒發的《綏靖新策略》,確定粵北、南路、興梅三個地區的人民武裝及根據地為進攻重點。
1947年12月,國民黨廣東軍事當局集結第69師92旅、99旅,廣東省保安第一團、第五團、第八團及湘、贛邊境保安隊共約1萬多人,并糾聯地方武裝,實行第一期“清剿”,對粵北的滃江、五嶺和東江的江北、九連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
從1948年3月開始,在進攻粵北游擊區的同時,對九連游擊區作配合性進攻。國民黨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專員、第六“清剿”區司令曾舉直,調集第69師92旅276團、保五團、保一團和保八團各一部,配合地方武裝共6000余人兵力,對九連地區進行“清剿”。
中共九連工委做足了應對措施。從2月起,九連工委全力組織反“清剿”的準備工作,抽調十幾個主力連隊和數十支武工隊,組織近300個民兵小分隊,形成一支主力連隊、武工隊、民兵“三結合”的隊伍,嚴陣以待。
這是怎樣一個敵我力量呢?曾在《粵贛報》工作過的唐瑜,在1997年出版的《九連山黎明前的戰斗》中這樣描述:
今天的年輕人也許一時不明白這種敵我力量的差異,那時九連各地的游擊隊加各種脫產人員算起來也有5000多人了,然而,我們的部隊是從建軍到現在僅僅一年的年輕隊伍,是一支仍然穿著襤褸的衣服,剛放下鋤頭扛起七九步槍,或仍端著土槍火炮,高擎大刀的農民,各種武器和軍用裝備對比可差得遠了,否則宋子文也不會如此狂妄叫囂。
然而游擊隊員們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同時,還有著強有力的領導。九連工委掌握信息后,作出反“圍剿”部署,提出“打擊敵人,堅持地區,保衛人民,保全力量,爭取新的發展”方針,號召全體軍民同仇敵愾,粉碎敵人的進攻。
對九連地區的“清剿”,國民黨軍采取分區掃蕩、重點進攻的戰略,把九連地區以東江為界,分成兩個區,一是以老隆、和平、忠信為據點,以保五團為主力,聯合保一、保八團和各縣警隊,重點進攻連和區,繼而進攻和東區。二是以河源、藍口、紫金為據點,以保十三團為主力,配合東江沿岸的保八團一部和92旅276團第2營及各縣縣警隊,重點進攻河東區。
3月,國民黨軍大舉進攻連和區。3月11日,國民黨軍進攻大湖受阻后,進逼中共九連工委機關駐地青州和熱水。
青州、熱水是九連山腹地,大湖是登山的門檻,當年東縱留下潛伏的武裝隊伍常以熱水為根據地,嚴尚民率領的九連工委機關也常駐此二地,因此,國民黨軍不惜以重兵進擊。得手后,他們恢復了熱水鄉政權,抓捕革命家屬,強迫群眾聯保聯防,封鎖交通。游擊隊減員嚴重,缺少彈藥,只得轉移隱蔽,有幾個黨支部處于半癱瘓狀態。
3月底,國民黨軍再次進擊大湖得手。4月,國民黨保五團團長列應佳率1000余人與和平縣縣長黃夢周、國民黨和平黨部書記李村率縣警、地主武裝聯防大隊400余人進攻和東區,先后攻占彭寨、林寨、古寨、東水。4月底,中共九連工委領導機關在嚴尚民、鄭群等率領下轉移到河西區的船塘、上莞。
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舉“掃蕩”,九連工委作出了系列決定。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鄭群等分別到和東、河西、河東等地部署反“掃蕩”的準備工作,派王森喜到九連深山擔竿灘做好新區民運工作,以備情勢嚴峻時有隱蔽之所。林鏡秋率部在和平縣各地輾轉戰斗,敵人撤回老隆后,林鏡秋率和東部隊經河西進入九連山。
國民黨軍警占領連和、和東地區后,即在當地恢復“戡亂建國委員會”,大搞“自新”運動,移民并村,強迫革命家屬、親屬組成“哭降隊”“勸降隊”“迫降隊”,以圖瓦解人民武裝。在此情形下,出現了一些意志薄弱的逃兵或內奸叛徒,如龍川“車田叛逃事件”,涉及兩三個中隊。經此事后,革命部隊的警惕性提高了。川北工委認真整頓隊伍,肅清內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定了干部戰士們的信念,提升了士氣。
4月間,九連工委成立了“中共三南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葉吉祥,副書記陳君明,委員麥啟華等,屬中共九連工委領導。6月,連和縣行政委員會在青州成立,上屬中共九連工委領導,下轄和東地區、龍川北部地區,林鏡秋任主席。同時,成立了龍和邊區臨時工委,魏洪濤任書記。
2
民國時期河源報紙關于“清剿”的記載
對這樣的重大事件,當時的不少報刊都進行了報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28日,河源縣縣長張國馨因“行政廢弛,匪患日熾,清剿不力”,被省撤職。【《河源縣志》(2000年)】3月,成立“河源縣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由縣長黃錫彤兼任。
河源《正義日報》報道了第一期“清剿”斗爭時的兩場戰斗。
3月18日,藍溪、能溪屬之上莞、曾田各處“匪”約共2000人,分數路向藍口、沙村、柳城等鄉進攻,被藍口警察局以猛烈火力攻擊,雙方激戰至寅梗(3月23日)晨,“匪”不支,分向黃村、康禾方面撤退。是役結果,斃“匪”8名,傷1名。該局陣亡自衛中隊附1員,傷兵1名,失蹤1名。
4月3日,橋頭各鄉自衛隊進攻盤擾白溪、王(今作黃)土嶺、高坑、神前(今作“承前”)、楓園、梨子園、葉屋村之“匪”,潰竄神前,立足未定時,聽到小童燒紙炮,該“匪”風聲鶴唳,星夜竄走。6日,“匪首”馮其翰、劉賢俊分向義合、曾田、駱湖各處之“匪”請援,于當日各“匪”應約,集中白溪,征調16歲以上之壯丁準備向國民政府部門攻擊,并在該附近一帶山崗修筑防御工事。另一面把在白溪搶得糧食運往中囗(囗為漶漫不清之字),以備再次失敗時在中囗憑險頑抗。各地壯丁恐“奸匪”效法大湖方面之“奸匪”,驅迫民眾手持刀槍做先鋒,而“奸匪”自己則在后面指揮,使民眾遭受密集炮火攻擊而喪亡,因此一般民眾多不愿應調。梨子園“匪首”勒囗菊、神前“匪首”囗亞磊、高坑“匪首”賴囗士、王土嶺“匪首”囗囗通,均受“葉匪”及劉賢俊痛責,現“葉匪”仍在神前、“劉匪”仍在王土嶺不敢出動。至馮其翰“匪”部因得駱湖各處“匪”黨之助,移至印崗一帶聚集,與進轉燈塔之縣警中隊甚接近。(《正義日報》)
各處游擊隊的進攻,令國民黨當局極感不安。
4月6日,河源縣參議會第一屆第九次全體參議員大會召開,除本地參議員與會,還有參禮來賓如主任黃道南、省參議員劉兆芳等20余人。會議由議長張運謀主持并致開會詞,黃道南、劉兆芳、書記長曾憲春等相繼演說,均以本縣治安不靖、迄已面臨嚴重階段,對今后應如何自力更生、消除不協調意見,集中人力物力解決治安問題,闡述甚詳。
1948年4月27日的《大公報》報道,當月6日,河源縣府為推行役政,配合“剿匪”軍事。6日,特派第五科(軍事)全體人員率警會同惠陽團管區,駐縣新兵第一大隊第四、五中隊接防,保安十三團第一營機槍連組織督征隊,下鄉嚴催,聞已決定先向縣屬治安較好之槎城、東埔、古云、禾溪下、高埔、鯉魚、洪溪、橋頭、南湖等九鄉鎮隨征強征。
是月,第四區“清剿”部河紫指揮所在河源成立,少將參議黃道南為主任。于當月中旬“進剿”紫金柏埔,該地龔哲文、鐘源、黃良、利國仁、鄧金石及所屬200余人繳械投降,由惠博河紫四縣沿江聯剿辦事處主任梁桂平收編。
四區專員兼“清剿”司令張光瓊,至1948年1月接任后,分期進行“清剿”,第一期將惠博海陸四縣匪氛先后掃蕩,現在第二期進行“清剿”河紫及龍門等縣。上月成立河紫指揮所及沿江聯剿辦事處,招撫千余人,由惠州至河源的航運已暢通。20日,張司令官和副司令馬克珊來到河源,巡視沿江治安,并督導縣政。(《大公報》)
5月,國民黨69師92旅一個營及保八團一部分,集結紫金、龍川、河源等地方武裝近千人,分四路直插黃村,河東游擊隊在民兵的配合下,分路狙擊,斃國民黨軍連長以下12人,傷其數10人,趁夜撤出戰斗,黃村被國民黨軍占領,河東的主要圩鎮陷入敵手,中共部隊退守河西。
面對國民黨軍的猖狂進攻,河東分工委根據中共九連工委反“清剿”的戰略方針,發動群眾,組織反“清剿”隊伍,配合河東區主力部隊反擊,機動靈活回旋于紫、五、龍、河邊境,牽制了國民黨軍大量兵力,從戰略上配合連和區和河西區的反“清剿”斗爭。
3
紫金反“清剿”
在紫金縣,溫敬堯、程佩舟、藍造等領導著隊伍反“清剿”。
1948年1月13日,國民黨紫金縣縣長彭銳受命率領保警第一中隊及自衛總隊1個中隊,并糾集黃塘、柏埔等地武裝數百人“進剿”柏埔,開始了大規模的“清剿”行動。游擊隊的溫敬堯、程佩舟率于同月部隊駐扎在中壩南村,彭銳即派保警大隊、自衛總隊2個中隊“進剿”。紫五大隊得知情況后,立即做好戰斗準備,最后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全面擊潰來犯之敵。
2月15日,國民黨保八團葉成略、周義心2個營,勾結多祝反動自衛隊張輝部共800余人,圍攻駐扎在松坑的惠紫人民自衛大隊,中隊長周明獲令率隊速返松坑與自衛大隊共同戰斗。此役激戰了7天8夜,周明犧牲。
2月25日、3月上旬,游擊隊多次擊退國民黨軍的“清剿”。
3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在惠陽安墩鷂子嶺成立,藍造任司令員,王魯明任政委,劉宣任政治部主任,下轄5個團。其中惠紫人民自衛大隊第一、二大隊合編為第四團,高固任團長,下轄以嚴中英為大隊長、鄭時為教導員的嚴中英大隊,張革為大隊長、彭明為教導員的藍塘人民自衛大隊,以鐘聲為隊長、溫平為指導員的惠紫邊區武工隊等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成立后,高固率領第四團的張革大隊、嚴中英大隊和武工隊共300多人進擊藍塘上石的反動自衛隊,彭銳派自衛總隊增援,縣情報員將情報轉知烏石情報站,烏石情報站即轉朗坑情報站,然后由九和、藍塘一站接一站向部隊報告。為避敵鋒芒,高固率隊轉移。
3月20日,溫敬堯、程佩舟率隊駐扎在中壩舊塘。彭銳派保警大隊、自衛總隊3個中隊“進剿”中壩,烏石交通情報站從縣城情報員那里獲得了情報,立即轉送中壩交通情報站,溫敬堯、程佩舟獲悉情報后,率隊迅速轉移。
紫金地方人民武裝在反“清剿”斗爭中,對地方惡霸進行了懲罰。敬梓廖明淵素有“南天王”之惡稱,溫敬堯所率紫五人民抗征大隊在大街上處決了廖明淵。但為游擊隊提供情報的交通員廖友招不幸被捕犧牲。
6月間,彭銳親任縣聯防指揮部主任,持續對紫金縣各地派軍“進剿”。
在反“清剿”期間,紫金縣黨的組織也在嚴峻的形勢面前作了調整與發展。4月,中共惠(陽)紫(金)縣委員會成立,胡施任書記,李華任組織部長,黃振任宣傳部長,高固任武裝部長,隸屬江南地委領導。5月,中共紫金縣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卓楊任書記,劉興(魏麟基)任組織部長,黎璋(黎孟持)任宣傳部長。
惠紫邊區革命形勢,正在迅速發展。
4
粵贛邊支隊在上莞成立
1948年6月之后,國民黨軍第69師北調華北戰場,對九連地區的攻勢基本結束,但仍留有部分保安團隊配合地方地主鄉紳武裝駐扎于各地區據點,繼續實行“搜剿”。
九連地區在反擊國民黨第一期“掃蕩”的斗爭中,九連地區軍民經歷了極其艱苦的斗爭,挫敗了國民黨妄圖消滅各人民武裝的陰謀。但是,九連根據地游擊區大部(連和、和東、河東區)陷入敵手,部隊減員嚴重,由5000多人減至3700多人。后來,有關部門在總結原因時,對過早的土地改革運動和社會政策作了反思。
6月,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在上莞成立,鐘俊賢任司令員,魏南金任政委,黃中強任政治部主任,曾志云任參謀長,下轄三、四、六、七團和一、二、三、五獨立大隊。
粵贛邊支隊的成立,是九連地區人民武裝跨入人民解放軍戰斗行列的重要標志。
反擊,即將開始。
戰局,即將扭轉。
■本報記者 凌麗
本文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和平縣歷史(1919—1949)》《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1919.5—1949.10)》《中國共產黨紫金縣歷史(1919—1949)》《九連山黎明前的戰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