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朝的河源檔案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的一窩較為罕見的長形恐龍蛋化石
■殼內有方解石或螢石晶體的恐龍蛋化石,俗稱“水晶蛋”。
■黃氏河源龍化石站立標本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居全球之冠。
核心提示
河源境內100多平方公里的紅砂巖層,為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王朝,留下了一個珍貴的檔案——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恐龍蛋化石近2萬枚,數量居全球之冠;館藏16具恐龍骨骼化石個體,發現恐龍足跡化石8組168個,河源擁有世界上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腳印“三位一體”的珍貴恐龍化石資源。
2016年,為了保護恐龍化石資源,河源制定了首部實體法——《河源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
1971年,“恐龍蛋”重見天日
河源發現第一枚恐龍蛋化石的時間,是距今51年前的1971年。
那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河源791部隊地質股工作人員在河源下嶺、伯公松、黃沙和今東源仙塘木京、烏石牯等地,先后發現恐龍蛋化石點7處。其中,木京有大量的恐龍蛋化石碎片;在河源縣牛牯寨,采獲一枚完整的恐龍蛋化石,蛋化石呈長形,略呈枕狀,15厘米×6厘米,蛋皮黑色,表面有凸紋,形成鏈條狀細脊紋飾。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馬鳳珍鑒定,此為恐龍長形蛋化石。
這是河源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發現的恐龍蛋化石。但這枚恐龍蛋的發現,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淡忘。
4位小朋友打開“侏羅紀公園”大門
1996年3月6日,源城區嘯仙中學旁的南湖山莊工地上,鄒陽和3位小朋友正在高高興興地玩砸一堆圓形石頭的游戲時,被嘯仙中學教師鄒火榮制止。后經鑒定,這些圓石頭竟是一窩恐龍蛋化石。
自此,河源的“侏羅紀公園”大門被徐徐打開,6500年前覆滅的恐龍王朝,從河源的紅土地上,顯露出背影。
為紀念這次發現,《河源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第十條規定:每年3月6日,為河源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宣傳日。
和第一枚恐龍蛋化石的命運不同,接到時任市博物館館長黃東的報告后,這窩恐龍蛋化石立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6天后,市政府發布《關于保護恐龍蛋化石的通告》,劃定恐龍蛋化石保護區和監控區,明確保護職責和獎懲措施。通告貼遍村頭巷口、工地道路以及紅砂巖分布的地區,得到了群眾的熱烈響應。大家保護恐龍蛋化石的意識非常強烈,一發現蛛絲馬跡,馬上就通知河源恐龍博物館。
“當年的通告的確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些年館藏的化石,起碼有70%是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找到的?!笔胁┪镳^館長杜衍禮說。
雖然隨著恐龍蛋化石的不斷出土,出現了哄搶、偷挖、走私以及買賣恐龍蛋化石資源的行為,但市民對恐龍化石資源的重視和熱情也越發高漲,主動尋找、報告、送交恐龍蛋化石及與恐龍有關的化石。
2021年12月15日,我市召開第16批保護恐龍蛋化石有功單位及人員表彰大會,對在查找、發現和保護恐龍化石中的6個有功單位和44名(78人次)有功人員進行獎勵,發放獎金28萬元。至此,河源已累計獎勵有功人員692人次、有功單位17個次。
從2016年7月至2021年10月底,河源新發掘、收繳、獲捐贈恐龍蛋化石4870枚、恐龍骨骼和菊石等古生物化石11件,原址保護恐龍蛋化石13枚。館藏的霸王龍類恐龍牙齒化石,也是市民主動交上來的。
受表彰的發現和保護恐龍蛋化石有功人員,有老人,也有殘疾人,有普通村民、建筑工人,也有博物館工作人員,其中更有河源恐龍博物館新館的建筑工人——2008年8月,建筑工人在建設中的河源恐龍博物館新館工地發現9枚恐龍蛋化石。
恐龍蛋化石被井噴式發掘
1996年發現第一窩恐龍蛋化石后,隨著河源城建步伐的加快,此后幾年,河源市南郊至東郊10公里范圍內發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圓形恐龍蛋化石。
河源盆地100多平方公里、厚度達4000米的紅砂巖層中,還埋藏著多少恐龍蛋化石,不得而知。河源人司空見慣的是,修馬路能挖出恐龍蛋化石,開山建房能挖出恐龍蛋化石,修補自來水管能挖出恐龍蛋化石,連小學生在江邊玩,也能發現恐龍蛋化石……
2004年,河源恐龍博物館就以館藏恐龍蛋化石10008枚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截至目前,河源恐龍蛋化石館藏量已近2萬枚,數量居世界之最。
2010年9月,省公安廳交管局與河源市公安交警部門在河源市區開展機動車涉牌涉證專項督查行動中,在一輛掛粵B牌照的小車上,意外發現23枚恐龍蛋化石。這是約生成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圓形恐龍蛋化石,其中一窩共有10枚是晶體恐龍蛋(俗稱水晶蛋),非常珍貴稀有。據稱,這窩晶體“恐龍蛋”是目前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數量最多、結構最完整的“水晶蛋”。
2015年4月19日,在市區大同南路道路改造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在鋪設地下管網時,在距離地面不足2米的地方挖出一大窩恐龍蛋化石。這窩恐龍蛋化石地處紅砂巖層,由于施工被分成了14塊,共43枚,其中完整的19枚,都是直徑約13厘米的“大個子”。
除了在市區及郊區一帶發現恐龍蛋化石,和平縣亦曾發現恐龍蛋化石。2012年12月中旬,距離和平縣城約30公里的上陵鎮中心小學,施工人員在校園內意外挖出兩窩埋藏在地下的長卵形石塊共15枚,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現場考察鑒定,這批完整的長卵形石塊系恐龍蛋化石,其年代距今約6000萬年。至此,河源“中華恐龍之鄉”的分布范圍又有重大發現,河源“恐龍蛋埋藏地”分布地點現已擴展至廣東境內最東北處。
河源已發現至少13種恐龍蛋化石
河源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可謂各式各樣、種類豐富、規格不一、形狀各異,至少有13種不同類型。據河源恐龍博物館編印的《河源恐龍》畫冊介紹,這些恐龍蛋化石,有長形、棱柱形、橢圓形、扁圓形、圓形,直徑從1.5厘米至23厘米不等,有晶瑩剔透的珠寶級晶體蛋,有袖珍蛋,有蛋皮超薄的傷齒龍蛋……
發現最多的是圓形蛋,長形蛋為竊蛋龍類;棱柱形蛋是一種肉食性恐龍——傷齒龍所產的蛋,它的蛋殼極薄,只有0.5毫米左右。
除了形狀不同,恐龍蛋化石因埋藏條件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內涵”。目前河源已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大多都是填充著泥沙的“泥蛋”,也有部分較為珍貴的“晶體蛋”,河源人將之稱為“水晶蛋”,里面是方解石或螢石晶體(《河源恐龍》)。
“水晶蛋”怎么形成的?據介紹,這種蛋殼保存較為完好,被掩埋在地層中后,恐龍蛋沒有被壓裂,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礦物質通過蛋殼的小孔滲透到恐龍蛋里,最終形成了礦物晶體。
在恐龍蛋挖掘過程中,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注意到,不少恐龍蛋在紅砂巖層中的分布頗有規律,常常兩兩成雙呈輻射狀排成一圈,很像向日葵;而且,每個圈都會留下一個較大的缺口。這些成窩的恐龍蛋化石,對揭示恐龍繁殖習性、行為和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這些恐龍蛋化石,給人們留下了各式謎題,等待著人們去解開。
幸存的恐龍足跡
河源市區南端的2.26平方公里保護區內裸露恐龍蛋化石之數量、品種之豐富在世界絕無僅有。
2001年,市博物館聯合中科院、地科院普查發現3組保存完整的恐龍足印化石群,并發現了23窩裸露在紅砂巖表面的108枚恐龍蛋化石。經過多次勘察研究,除發現24窩100多枚裸露的恐龍蛋化石之外,還發現了8組168個恐龍腳印化石,裸露在山坡或山頂的紅砂巖層上。
這些恐龍足印化石,可清晰地分辨出每組腳印的走向,其中大的足印長約40厘米,小的足印長6至8厘米,而且前足印大,后足印小,并成對出現。這些足印化石屬白堊紀晚期恐龍留下的足跡,是當時恐龍在沼澤地上留下的,足印形成的地質年代大約在6500萬年前。
2002年7月,廣東省政府公布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2.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1平方公里。這是國內外罕見的野外大遺址保護區。
2014年,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由“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升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并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只有滿足了特定的、苛刻的多種條件才能形成的恐龍足跡化石,在河源竟然保留如此完好,這是上天對河源的厚愛??铸堊阚E不僅在地質學上很有意義,在生物學上也有著重要價值。
目前,河源發現的恐龍足跡大多是趾形,少數為圓窩形。經專家初步鑒定,有鴨嘴龍類、獸腳類和甲龍類的腳印。而且,留下這些腳印的恐龍都是朝同一個方向前進,有力地證明了部分恐龍有群居的習性。
河源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河源恐龍博物館,有一件“寶貝”被視為鎮館之寶——“黃氏河源龍”化石。這是以該化石的發現者、河源恐龍博物館原館長黃東姓氏命名?!包S氏河源龍”后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是廣東省唯一被列入此保護等級的化石。
“黃氏河源龍”發現于1999年。當年7月,在市郊黃沙村一處荒坡上,3塊完整的爪骨被發現暴露在紅砂巖層中。這是河源首次發現恐龍骨骼化石,全球古生物學界為之矚目,經專家鑒定,屬竊蛋龍類。
2002年12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博士在美國著名雜志《脊椎動物古生物學》(JVP)第四期發表的《記中國南方晚白堊世一新的竊蛋龍》中,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9具恐龍化石為“黃氏河源龍”。該文稱“黃氏河源龍”為竊蛋龍科新屬新種,屬名河源指化石產地,種名贈給在這些化石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河源市博物館原館長黃東。“黃氏河源龍”化石為竊蛋龍的鳥類地位提供了標本。
2003年12月28日,我市再次挖掘出部分恐龍骨骼化石,也是“黃氏河源龍”。
“黃氏河源龍”骨骼地質形成年代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身長2—3米,體重約100公斤,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種,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生物。
在河源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不僅有竊蛋龍這樣的小型恐龍,還有兇猛的霸王龍和巨龍類恐龍。
2006年,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東源縣發掘出了一枚霸王龍類牙齒,長約7.6厘米,部分缺失,實際長度在10厘米以上。經專家鑒定,這是晚白堊世霸王龍類牙齒。霸王龍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性恐龍。
2004年,源城區白田村還出土了一具大型蜥腳類骨骼化石,經著名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鑒定,這是一種巨龍類恐龍的不完整頸椎。從頸椎大小推測,這具恐龍復原后體長達10米以上,體重在60噸左右。巨龍類恐龍是植食性恐龍,以高大植物的葉子為食。這種恐龍繁盛于侏羅紀,滅絕于白堊紀中期。
目前,河源出土的恐龍骨骼化石共13具,包含4種類型。
立法保護恐龍地質遺跡
2016年12月1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批準《河源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的決定。這是河源首部實體法,為保護恐龍地質遺跡量身打造。
河源恐龍資源非常豐富,隨著古生物化石收藏熱的出現,恐龍地質遺跡資源的經濟價值日益顯現,出現一些亂采濫挖現象,恐龍地質遺跡資源非法收藏等問題日趨嚴重,恐龍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工作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因此,在取得地方立法權之后,河源在第一時間制定了一部專門針對恐龍地質遺跡保護的地方性法規。
■文/圖 本報記者 凌麗
本文參考資料:
《河源恐龍》(2019年)、《廣東河源盆地紅層的初步研究》(凌秋賢、張顯球,2002年)、《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匯編 源城區卷》(陳建華主編,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