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工業項目建設 壯大新區實體經濟
——專訪江東新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朱永生
■江東新區產業園,一座產城融合新城正加速崛起。
江東新區2022年 發展目標
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同頻共振,高質量發展之路也將愈加寬廣。今年,江東新區將如何從項目、產業、民生等方面統籌發力,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江東?
“今年,將深入開展‘實體經濟提效年’‘發展環境提升年’‘鄉村振興提檔年’行動,全力抓項目、興產業、惠民生,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江東。”前日,江東新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朱永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江東新區將緊緊圍繞市委賦予新區打造“融灣”“融深”樞紐門戶和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的目標任務,大力培育“五大產業”,全力實施“七大行動”,實現又快又穩發展,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貢獻江東力量。
全年謀劃項目70個 計劃投資49.13億
記者:市委提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戰略定位,江東新區如何完成這個任務?有哪些具體的思路和舉措?
朱永生:江東新區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強化要素保障,以一個項目、一個專班的服務機制,強勢推進項目建設,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持續激發投資活力。
新區今年謀劃了70個項目,其中,基礎設施項目24個,產業發展項目28個,民生保障項目18個;總投資246.34億元,今年計劃投資49.13億元。今年省、市重點項目共有22個,總投資138.7億元;今年計劃投資32.27億元,預計一季度完成投資4.18億元。
目前,江東新區2.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項目、堅寶電纜項目、紫古大道及竹港大道項目、產業園公共配套項目和東江東路、東江碧道、贛深高鐵河源東站綜合交通樞紐及勝利花園二期等8個省、市重點續建項目已全面復工;省、市重點新建項目已動工項目3個,分別是智能交通、東環路路面改造、鉑科新材料;固達機械、珊瑪、生態環保會客廳和盛豐、震海、永柏、熙研等10個項目將于上半年動工。
今年培育年產值10億以上企業2家
記者: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突出培育“五大產業”的主攻方向,江東新區如何結合自身發展情況,發揮自身優勢,加快推動產業發展?
朱永生:新區將依托省級高新區、深河科技園和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全力實施產業強區行動,加快培育電子信息、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醫療健康、汽車配件等江東“五大產業”。
一是堅決落實市黨代會關于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的工作部署。采取滾動開發模式,跨江規劃建設高新區擴展區的起步區、產業融合區,堅持把做實做強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高鐵時代帶來的產業發展機遇,同步規劃建設配套基礎設施,確保跨江融合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二是進一步提升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加大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破解制約園區發展的資金、用地、征地拆遷、管線遷移等難題。將籌資10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盤活園區存量用地,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今年動工建設的鉑科新材料、珊瑪建材、盛豐電子、熙研生物、固達機械、震海家居、永柏材料、堅寶電纜8個重點工業項目,總立項投資額32.65億元,預計建成投產后年產值87.1億元,今年可建成投產項目為堅寶電纜、鉑科新材料。同時,著力培育富有競爭力的企業,全力支持思比電子、埃納生醫療、鴻德醫療、凱中精密、廣東精方等企業增資擴產,推動一批骨干型重大項目發展,力爭今年培育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2家、5億元以上企業4家,引進落戶投資億元以上優質項目10個以上,實現新增投產企業4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以上,實現新增規上企業4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促進“五大產業”產值比重占70%以上,推動江東又快又穩發展。
三是全力提升產業園區項目接納能力。今年著重完善產業園區市政配套建設,花大力氣完善道路、綠化、路燈、供水、供電、污水排放等市政設施,全面提升園區項目接納能力。同時,想方設法擴園1平方公里以上;實施項目清單責任制,著力破解已供地、已動工項目的施工瓶頸。
四是積極謀劃發展高鐵經濟。積極探索綜合開發、產城一體、業態融合的高鐵經濟發展路子。放大高鐵輻射帶動效應,積極引進文旅、會展、商務、法律、現代金融、數字經濟等現代服務業企業,促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加快構建產業鏈完整、功能齊全的高鐵經濟產業生態圈。
五是努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對標“雙區”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新區商事制度,重點破解“準入”“準營”和“退出”的機制障礙,增強企業經營活力。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高標準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進一步推動行政審批許可流程簡化改革工作,優化投資審批服務,打造“效率江東”。積極推動高頻事項“全市通辦”,不斷深化“一網協同”,建立健全企業服務全生命周期服務體制機制,構建新區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加快4條美麗鄉村風貌帶建設
記者:在實施“七大行動”方面,江東新區今年將具體推進哪些行動,采取哪些措施?
朱永生:江東新區將全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著眼于惠民生增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
一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打造“越王·文道、荔枝·紅道、愛廊·碧道、耕讀·家道”4條15公里的美麗鄉村風貌帶,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做優做強特色水果、雙坑土雞、中草藥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實施生態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三品”戰略,大力推動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不斷提升農業產值。積極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力爭培育1家以上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扎實鞏固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成果,新建高標準農田6000畝。打造貫通鏈接“雙區”、兩個合作區大市場的重要農產品基地,提升“菜籃子”“果盤子”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
二是全面增進民生福祉。教育方面,將全面完成古竹中學、臨江二中改擴建,建成市青少年宮、市教師發展中心,加快華師大附屬河源江東星河學校、鳳凰山學校、古竹實驗學校等10所學校建設,打造8所示范學校。醫療方面,將完成臨江衛生院改建,啟動城東街道社區醫院籌建,推動市疾控中心遷址新建、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深河人民醫院創三甲醫院,推動市深河人民醫院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民生實事方面,將全力辦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汛期隱患治理、道路交通安全系統建設、深化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民生實事。2022年新區十件民生實事將投入5872萬元。同時,完善落實“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工作機制,努力解決交通、醫療服務、學位供應、文化建設、住房保障等群眾關心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三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上級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完成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河湖長制,加快推進碧道建設;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入實施綠化江東行動,確保環境安全。落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支持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做大做強。
四是全力創造和諧平安的發展環境。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全力守好守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嚴密防線。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確保安全事故“零發生”。不斷夯實應急管理基礎,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
現場直擊
電子信息及汽配兩大高新產業
主導體系正加速形成
走進江東新區產業園,凱中精密、思比電子等企業的生產車間有條不紊。員工鉚足干勁,使出“虎力”,以積極實干的精神熱火朝天忙生產。整個產業園正以奔跑的狀態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尤其是產業類項目加速推進,為全區提速建設積蓄了強勁動能。
據介紹,江東新區致力于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戰場,新興產業加速集聚,新區產業園成為粵東西北12個新區中首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和省級高新區。
近年來,江東新區牢固樹立“項目為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江東速度”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集中力量做好產業文章,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扶持實體經濟做大做強。一批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民企紛紛進駐新區,高端資源要素逐步向江東新區集聚。
目前,江東新區電子信息產業、汽配產業兩大高新產業主導體系正加速形成。其中,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形成以阿里巴巴云數據中心、通訊天線產量全國第二的碩貝德兩家上市企業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引進落戶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共8家,主要提供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服務及移動通信制造。在汽配產業方面,形成以汽車換向器全球銷量第一的凱中精密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鉑科新材料兩家上市企業為龍頭的汽配產業鏈,引進落戶汽配企業共15家。
■總策劃:曾淑梅
■總統籌:楊建平
■采寫統籌:范建國 趙鋒 董偉偉
■編輯統籌:李天鴻 劉遠朋
■采寫:本報記者 雷宇爍 張平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楊堅
■制圖: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