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大戰役” 服務“五大產業”
——專訪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智敏
■連平縣陂頭省級地質公園
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
綠色是河源的底色,生態是河源的生命線。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戰略定位,既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新機遇,也對生態環境部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智敏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市生態環境部門將按照省、市部署安排,大力實施生態優先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持續提升我市生態環境核心競爭力,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厚植生態環境優勢作出應有貢獻。
確保國控省考斷面
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達100%
記者:市生態環境局將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鞏固提升我市生態環境核心競爭力?
徐智敏: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將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優、藍天保衛、凈土防御“三大戰役”,積小勝為大勝,為群眾留住最稀缺的環境資源、守住最寶貴的生態財富。
一是全力打好碧水保優戰,力爭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扎實開展新豐江水庫“降氮控磷”水環境綜合整治、市區水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新豐江水庫集雨區畜禽養殖專項整治等行動,大力推進入河排污口和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整治,確保國控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達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地表水Ⅰ類標準,東江干流水質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
二是齊力打好藍天保衛戰,力爭空氣質量保持全省前列。統籌落實好“管車、降塵、治污、禁燒、控放”措施,打好移動源、工業源、面源污染防治和VOCs(揮發性有機物)整治等組合拳,協同減排VOCs、NOx(氮氧化物),防控臭氧、顆粒物污染,確保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AQI)不低于97%,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24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各項約束性指標達到省考核目標要求。
三是大力打好凈土防御戰,確保土壤總體安全。以分類分區管控為重點,嚴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風險管控,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探索謀劃“無廢城市”建設,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東源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工作,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省下達目標,縣級以上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分別達100%和99%以上,國控地下水點位水質達到考核要求。
推動5個個性問題12個共性問題徹底整改到位
記者:市生態環境局將如何做到“當下改”和“長久立”有機結合,強力推進環保督察整改?
徐智敏:一方面落實“清單式+項目化+責任制”管理,依托市領導包案負責、掛案督辦、專案盯辦機制,強力推進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另一方面,將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與生態環境保護八大攻堅行動緊密結合,推動5個個性問題、12個共性問題盡快按要求徹底整改到位,進一步鞏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成效。八大攻堅行動包括: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礦產開采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自然保護地規范管理、交辦信訪件辦理、大氣環境臭氧和顆粒物治理。同時,加快推進縣級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建筑垃圾消納場建設、廢棄稀土礦點整治修復,謀求整改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常態化開展問題查擺和“回頭看”,按程序落實“銷號”,持續鞏固前期整改成效,防止問題反彈回潮,確保整改成效經得起上級檢查、群眾監督和歷史檢驗。
為“五大產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記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市生態環境局將如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徐智敏:市生態環境局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自覺把生態環保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主動服務綠色經濟發展、服務社會穩定大局。
一是服務綠色經濟發展。一方面以《河源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為引領,有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工作。持續推進清潔生產、污染減排、碳強度控制,為“五大產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碳普惠核證減排量項目開發申報,推動林業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帶動鄉村生態振興。另一方面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強化“三線一單”在規劃制定、資源開發和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面的應用,全力筑牢北部生態屏障。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原則,嚴格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守好環評審批和排污許可等關口;聚焦“十四五”產業發展主攻方向,助力“五大產業”布局,聚力打造生態優先示范。同時,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六保”工作,持續實施環評和執法“兩個正面清單”,推進監管與服務融合。繼續落實告知承諾、環評容缺等便利政策,做好行政許可事項“就近辦”“自助辦”“全程網辦”等服務保障。
二是服務社會穩定大局。堅持在執法中服務、在服務中執法,嚴格執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加強重點排污單位、主要工業園區和突出環境問題監督,深入開展“送法規、送技術”服務活動,幫助企業破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點堵點,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互促進。強化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加強隔離場所、醫療機構、大規模核酸檢測點等醫療廢物、醫療污水處置環節的疫情防控監管,嚴格落實“兩個100%”,嚴防二次環境污染。強化風險防范處置,緊盯重點污染源、敏感區域領域,持續排查整治生態環境安全隱患,重點防控“一廢一品一庫”、放射源安全風險,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總策劃:曾淑梅
■總統籌:楊建平
■采寫統籌:趙鋒 董偉偉
■編輯統籌:李天鴻 劉遠朋
■采寫:本報記者 陳鵬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制圖: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