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黍菖蒲酒 年年舊俗諳
——河源端午舊俗考
■河源水上協會隊隊員在劃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馮曉銘 攝
■臨近端午節,市區一餐館工人在用粽葉、糯米、咸鴨蛋、豬肉等材料包粽子。 馮曉銘 攝
■龍舟隊員在橫貫市區的新豐江“黃金水道”上進行訓練。 凌麗攝于2015年
核心提示
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古至今,文學名家們對端午這一重要節日的習俗皆有描寫。“角黍菖蒲酒,年年舊俗諳。采衣君自樂,白發我何堪。靜味瑤華句,閑思玉柄譚。報之長命縷,祝慶在圖南。”(唐·徐鉉《和李秀才端午日見寄》)自古以來,河源地區端午風俗與中原基本相同,門上掛艾葉、菖蒲,食桃李鮮果,裹粽,飲雄黃酒,劃龍舟等。
■本報記者 凌麗
01 艾草與黃巢的傳說
農歷五月俗謂惡月節,各地都有懸掛菖蒲于房門上的習俗。河源地區在端午日正午張貼門符,并在門楣上懸掛艾葉、菖蒲、葛藤驅邪。
清乾隆《河源縣志》載:“端陽日,以角黍薦祖,插艾葉門戶間,小兒佩菖蒲,婦人佩艾葉(艾虎)。”這些植物,原是用作驅“五毒”、驅瘴霧的。
龍川佗城有端午掛艾葉、葛藤與箬葉(一種竹葉)于房門上驅邪避災的習俗,還會灑雄黃酒于房內外,以防蟲蛇。
為何要掛葛藤、艾葉于門上?除了祛除來自大自然的邪氣,還避開戰亂之中的人性之惡。在客家地區,流傳著一個大同小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曾賦詩“我花開罷百花殺”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黃巢起義波及10余省,生靈涂炭,民眾紛紛逃難。五月初四這天,黃巢見一婦人逃難時把大孩子背在身后,把小孩子牽在手里,十分驚訝,一盤問,得知大孩是別人的孩子,小孩才是婦人之子。黃巢被感化,叫婦人不必再逃,回家后在房門掛艾草、葛藤。婦人回家后立即照做,還把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一傳十、十傳百,鄉人紛紛仿效,果然避免了兵禍。
對此,有學者認為,“從其文化內涵來說,既是對端午保健巫術行為的人倫化的解釋,同時也是民眾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憶與特殊歷史人物的情感評價。”(蕭放《歲時記與歲時觀念 以<荊楚歲時記>為中心的研究》)
02 絲茅桃葉煮水
古代中原各地常于端午沐“蘭湯”,用菖蒲、蘭花煮水沐浴。宋人吳文英有詞云:“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說的就是用蘭花水沐浴。
河源地區端午節習俗,家家戶戶備艾草、石菖蒲、桃枝葉、絲茅,煮水沐浴避邪。東源木京一帶,有大人帶小孩到江里游泳的習慣,傳說在端午節“洗身”(游泳)后,不會生皮膚病。
但傳統的習俗活動在現代生活中已大大簡化。市區環城東路的黃姨說,以前每逢端午節,她與鄰居結伴到老城中心市場去買艾葉、葛藤、菖蒲,一是掛于門上,一是煮水讓家人洗澡,現在“農村可能還保留有這個習俗。但也有些人連菖蒲、艾草都不掛了。”
家住市區龜峰塔附近的小敏,他家仍是年年要掛菖蒲、艾草,但已經不再用艾草、菖蒲等中草藥煮水洗澡了。“現在用熱水器洗澡,就再也沒有將菖蒲等中草藥放在水里一起煮來洗澡了。”小敏說。
源城區源西街道的林女士家里種了不少艾草。她說,艾草在端午當天正午摘下來,功效是最好的。她說,用艾葉泡腳可以祛濕驅寒、驅除虛火,艾草濃郁的氣味還能驅趕蚊子。艾草晾曬可作藥用,暖胃,亦可燉雞湯,適合婦女飲用。
除嶺南地區外,江南等地區人們亦有采百草之俗。“端午日,土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之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胡樸安《中國風俗》)
03 避邪的桃李與雄黃
端午節吃桃、李,是源城的傳統,因“桃可避邪”。佩菖蒲、懸艾葉的舊俗,今人已多不記得,但端午節時,吃桃李避邪的習俗,河源人還保留著。家住市區環城東路的李姨,曾將家里人吃的桃核收集起來,打磨成小飾品,給家人戴在脖子上做項鏈墜子,因“桃核可以避邪”。但是近年來她已較少這么做了。
古人認為,農歷五月“五毒醒”,“五毒”包括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因而,端午習俗中,有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喝雄黃酒驅蛇辟邪。
源城區及龍川、和平縣,俱有端午飲菖蒲、雄黃酒的習俗。人們到藥鋪買點雄黃粉末加入酒中,便成了雄黃酒了。大人飲一口雄黃酒,小孩不能飲酒,就在額上點雄黃,據說可解百毒。
佩菖蒲、點雄黃等舊俗,已從河源人的生活中淡出,但吃粽子的傳統依然保留至今。
04 裹粽子與屈原的傳說
包粽子(角黍)、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頭戲。不少河源人都會包粽子,蒸好后分送親戚朋友。這種風俗與祭吊屈原有關,因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其實2000多年來,端午紀念了好幾個人,如介子推、伍子胥等,但屈原因有“蓋后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的《離騷》及《九歌》等著名詩歌作品流傳于世,是最著名的一位,因此后世多將端午與屈原聯系了起來,龍舟競渡、吃粽子,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除了包粽子,源城區、東源縣的居民還有在端午節捏蘿卜粄的習俗,蘿卜粄餡有蘿卜絲、蝦皮、銀蝦、香菇等。
有市民認為,端午節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淡了,一般就是吃粽子,再沒別的。有網友表示,小時候,端午節家里包粽子,現在自己去商場買幾個回來吃。
不少傳統節日成了舉辦社區活動的載體,一些小區物業管理公司會在端午節時提供糯米、綠豆、咸蛋黃、五花肉等原料,舉辦包粽子活動,增進鄰里感情。
并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在端午節吃上粽子。民國時期,和平縣及東源縣上莞等地一度因青黃不接、民食維艱,而改在早稻收成之后的中元節才包粽子。
有的粽子一年四季都有賣。老城有種粽子叫“炙粽”,有人做好后裝在容器里,騎著單車走街串巷叫賣。但近10年來似乎已不多見。
05 五月五,龍舟水猛祭河神
端午節,人們祭水神以求庇佑。
東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包括從東源義合到惠陽橫瀝,一直到東莞石龍以下、珠江三角游網河區以上,這一帶地勢多為背山向河或四面山丘中間低洼,呈鍋底形,歷來水旱災害頻繁。根據歷年來自然災害的規律,一般是6月至9月為洪水期,以6月為最多,尤以“金花水”“龍舟水”“燒衣水”和“白露水”等汛水威脅最大。(《家事與民生 農業文選》)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的端午,河源人就過得很不順心。這年端午節前,廣東就開始連日大雨,東江上游的龍川、河源各縣山洪暴發,江水湍急,下游惠陽博羅等縣首當其沖,稻田遭淹沒,米價驟漲兩倍多。惠屬各公路均被水阻,停止行車。(《申報》)
1937年,東江各縣春季大旱,一過端午,即雨水連綿。龍川、河源、惠陽、博羅各城市被浸,水高出平地近0.6米,稻田里早稻未割完,被浸者已占三成,農人只得在洪水中搶割。(《申報》)
端午祭河神的做法,如今在河源已難覓其蹤。
06 端午常舉辦龍舟競渡
有河流船只往來的地方,就有劃龍舟競賽風俗。
龍舟競渡這項水上運動盛行于端午,但不局限于端午當天舉辦。1937年6月23日,河源縣立民眾教育館在鱷湖(時鱷湖與東江相通)舉辦龍舟大賽,河源縣屬各地參加比賽的龍舟甚多,場面震撼,千人圍觀。
直到上世紀50年代,鱷湖(東門塘)還在端午節前后舉辦過龍舟賽。
2002年6月30日,河源建市后舉辦的第一場龍舟賽,在橫貫市區的新豐江“黃金水道”進行。水道上設6條航道,18支來自各地的龍舟代表隊參賽,市工商聯桂山代表隊獲第一名。這場賽事,邀請了國內百家新聞單位和百家旅行社前來宣傳、推介河源。
2005年5月1日,河源在“黃金水道”上再次舉辦龍舟賽,成為第二屆客家文化旅游節的重頭戲之一,有12支龍舟代表隊參賽。
2015年端午節前的6月10日、11日,舉行了2015年廣東省龍舟錦標賽暨港澳臺龍舟邀請賽,來自省內外的20支代表隊賽場競技,一決勝負,盛況空前。
和平浰江河畔的鄉鎮經常在河道上舉辦龍舟賽,上世紀50年代及此前頗多賽事,1958年之后,浰江河上再沒賽過龍舟。1998年,林寨鎮政府決定以“紀念浰江龍舟賽40周年”為主題,在當年的端午節舉辦龍舟賽。當天,觀眾站滿了浰江河兩岸。12支代表隊進行了比賽。此后,林寨恢復了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活動,每年都有大批觀眾到林寨觀看龍舟賽。林寨鎮浰江龍舟賽已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07 殺鵝宰鴨祭祖“還神”
端午節這天,河源不少地方的人們,仍傳承著舊時祭祖、“還神”的風俗。
河源人節日的餐桌上,少不了雞鴨鵝的身影。按照傳統,這些宰殺好的家禽,通常要先拜祭過祖先,“還神”之后再吃。
民國時期的東源上莞,端午節人們通常要殺牲祭祖先、神明。
老家在紫金縣上義鎮的賴先生說,端午節家里會宰殺雞和鵝,用來祭祖。村里有的大姓會到祠堂祭祖。前些年他回老家過端午節時,看到村民抬著關公出巡。
源城上城坊間至今保留部分端午祭祖“還神”的習俗:在雞嘴上插上剪成條狀的紅紙,還過“神”后,再做一道河源特色菜——栗子燜雞。
東源漳溪畬族的端午習俗,與漢族差不多,家家戶戶包粽子、釀豆腐,用三牲拜祖公或盤古王。
【新聞鏈接】
端午來源考
“端午”二字,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禮記》記載,端午習俗源自先秦的蓄蘭沐浴。古時,人們認為五月雜草惡木生長迅速,常發生瘟疫災害,便在夏至時舉行各種活動來禳除災害。漢魏時期,這些活動脫離節令形成節日,并在六朝后發展為民俗大節。
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端午與古吳越地區的祭祀有關,五月初五是古時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這遠早于屈原懷沙自沉汨羅江的時代。千年傳承中,人們不斷賦予端午更多的內容和故事。2006年,端午節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成為中國首個入選的人類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