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典雅粵韻飄槎城 直抵人心是真情

——河源粵劇傳承歷史與現狀

2022-07-24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a333142a80fd99c823afa6b4349f519b_hyrbs0724001_001_01_s.jpg

■1954年3月,河源縣工會聯合會工人粵劇隊在春節期間文娛宣傳演出后合影。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走在市區老城人聚集的上城、下城小街深巷,不時會聽見屋內音響傳來的悠揚粵曲。河源現轄各縣區尤其是源城區,地處廣府、客家中間地帶,雖屬客家語系,但長期以來,由于語言、風俗等多種因素影響,人們對南來粵劇、北入漢劇及花朝戲、采茶戲等均可接受,曲詞典雅的粵劇是較早進入河源并盛行一時的劇種。

1

粵劇曲詞皆美 

無數河源人癡迷

粵劇主要流行于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

明末清初,弋陽腔、昆腔傳入廣東。清朝咸豐、道光年間,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黃)作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昆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用“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以粵方言,逐漸形成粵劇。1912年前后,粵劇演出基本上改用廣州方言,表演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調,并改假聲演唱為“平喉”演唱。

粵曲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極為密切的關系。粵曲注重聲腔藝術,音樂性強,曲調優美動聽,其唱腔屬于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同時亦吸收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漢族民間說唱藝術,大致分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專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以梆子、二黃兩大腔系為主體,吸收地方歌謠、小曲、小調為輔。

“白雪冰肌襯艷妝,踏上千尺萬重浪”(粵曲《夢會太湖》)、“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帝女花之香夭》)、“身如柳絮隨風擺,歷劫滄桑無聊賴”(《紅燭淚》)中,那典雅的歌詞、婉轉的旋律、一詠三嘆的唱腔,以及曲中傳遞的歷史興衰、人物命運、家國情懷、情感起落,令人墜入這古典氛圍中難以自拔。

粵曲兼容并蓄,不斷豐富和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包括雜曲小調或器樂曲)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等。

“這是什么曲子呢,父親?”兒時的我,聽著父親用音質甚好的音響播出來的音樂,神往地問。

“餓馬搖鈴。”父親說。

我拿著那個唱片的盒子,上面的曲子名字,美得讓人目眩神搖: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平湖秋月……從此,我也愛上了粵劇,也喜歡廣東音樂。這曲目的詩意,讓我愛上了詩詞,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父親的幾抽屜唱片里,有一整套的粵劇《帝女花》,詞是著名粵劇劇作家唐滌生所作,個人命運與家國興衰息息相關。貴為一國之主的崇禎帝雖有振興明朝之心,但朝廷上下乃至他自己,都不愿放棄自身私利,拔一毛以利天下亦不肯為。既得利益者這般心態,天下烽火四起,強鄰侵吞了這錦繡江山,剩了一眾冤魂,飄蕩不散。《帝女花》是粵劇中最經典的一部,其選段《香夭》,更是粵曲中最被廣為傳唱的小調之一。

粵曲角色行當原分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十大行, 以后行當愈來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戲班論位”的慣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總生、小生、公腳、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還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戲班實際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當成為次要的行當。

2

民國時期,河源有不少粵劇愛好者

辛亥革命后,被譽為粵劇“四大天王”的白駒榮和千里駒在1917年成功把廣東白話引入粵劇,1920年前后,粵劇界已把戲棚官話全面改為“廣州話”,粵劇便在廣東地區流行了起來,今屬河源市轄的源城區、紫金縣、和平縣等地,都有不少擁躉。

源城老人說,抗日戰爭爆發后,大量珠三角難民涌入河源、和平等地,帶動了粵劇在今河源地區的發展。

河源城曾有一座粵劇舞臺,說明當時粵劇在河源的流行程度。民國廿三年(1934年)元旦,河源縣合作事業指導員辦事處為推廣合作事業,特編定《合作之花》一劇,請三江中學劇團在本城粵劇臺公開表演。觀者極為踴躍,達3000多人。

1938年5月7日的《河源日報》,刊發了一則民生消息《武生明、雜箱輝拍演武劇》,側面說明了當年粵劇班在河源的情況。南海人潭輝,花名“雜箱輝”,在戲劇界里打雜,與同班武生明是好友。抗戰軍興,河源縣經濟不景,戲劇演藝事業慘淡,兩人失業,只好走街串巷賣藥為生,約好收入平分。6日,二人在第一市場附近擺賣藥品,到下午2時,共賣得一元多收入,便收攤前往茶樓品茗,茗畢返旅店,2人分錢,而潭輝竟侵吞了些錢,說今天只賣了1元。武生明生疑,要搜查潭輝衣袋,潭輝不肯,二人便吵了起來,隨后動手斗毆,旅店店主李老板怕打出人命,趕緊出來極力勸止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河源縣較流行的是粵劇,群眾中有不少粵劇愛好者,有些人不僅會彈會唱,還懂得一些粵劇表演。這些粵劇愛好者中,大都是從南海、東莞到河源開店經商或做工的人士,也有一些是本地土生土長的粵劇愛好者。在河源經營商號“永祥安”的南海人鐘倫,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過中共地下黨的活動;河源縣一中英語老師、東莞人袁容焯等,都是有較好表演才能的粵劇愛好者。本地人里,有一個曾跟馬師曾戲班跑龍套的廖伯然,曾到過美國。這些業余粵劇愛好者,在1951年河源縣文聯成立后,從松散的自娛自樂的愛好者被組織起來,成立了業余粵劇隊,從屬于縣文聯,隊長由鐘倫擔任。后來這支粵劇隊還曾排演過《九件衣》《三打節婦碑》等粵劇,在源城售票演出,大受歡迎。粵劇隊還響應政府號召,到燈塔等地為筑路民工作慰問演出。(魏邕宏《首屆河源文聯憶述》)

1954年3月,河源縣工會聯合會工人粵劇隊在春節期間進行了宣傳演出。1955年,省文化廳指定廣州市原“東方粵劇團”歸河源縣管理,改名為“洛陽春粵劇團”,團長吳山月,副團長紅光光。該團演出的主要劇目多為古裝粵劇,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胡不歸》《白蛇傳》《穆桂英》《貍貓換太子》等,后上演現代劇《羊城暗哨》,受到省領導多次表揚。

除了河源縣城,藍口、黃田等鎮也有業余粵劇團,演出過《九女飛天》《珠江淚》《赤葉河》等劇目。

3

廖承志曾到林寨教習南音

和平縣亦較早流行粵劇。1918年春夏之交,廖仲愷攜夫人何香凝和年僅10歲的兒子廖承志造訪林寨時,從林寨的老碼頭下船,前往好友陳襄廷家中小住。6年后,高中生廖承志受陳襄廷之子陳子敬之邀,再訪林寨,教四角樓子弟習南音名曲。

那時,廣州到林寨,乘舟經由東江北上,再轉浰江,2日內即可到達。在林寨,常有廣州粵劇班子乘舟前來鄉紳富賈家中唱戲。上世紀20年代,和平林寨常迎來省城的勝壽年戲班、祝豐年戲班、鏡群英戲班、通天彩班、四海文明班、珠江艷彩班等粵劇團前來演出傳統的才子佳人戲,如《六國封相》《水浸金山》、《貴妃醉酒》等。

1932年,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之譽的薛覺先首次到林寨演出現代粵劇《恨不相逢未嫁時》后,激起了當地鄉民對于粵劇的興趣,鄉民們自發組建粵劇社。從此,粵劇盛行于林寨及和平的鄉村舞臺,并傳承至今。

纂修于1943年前后的民國《和平縣志》已記載了“白話劇”“廣班”。此前和平舊俗,新年時有“好事者挨戶舞龍獅(兼演國技)、鳳凰,鬧鑼鼓,以取樂”,抗戰期間,諸事儉省,這些多被禁止,但有迎神賽會時,人們每每雇演江西班、廣(州)班、潮(州)班,演出各種劇目。在學生間,多演“白話劇”,唱歌、跳舞,和以風琴,“寓教于樂”,進行宣傳活動。

1945年8月前,淪陷區的民眾扶老攜幼,歷經險阻,逃難到了和平縣。原本只有黑藍二色衣衫的山城,忽然到處可見花花綠綠的西裝、旗袍人群。和平橋頭、學宮門前的茶座的小吃攤檔、茶樓酒館,生意興隆、粵曲聲聲。

1944年夏,湖南戰局告急,日軍再犯曲江,民國廣東省政府再遷他處。國民黨廣東省主席李漢魂決定將物資大部分遷往東江,人員則東西江各置一半,省府重點遷龍川,其他機關人員分散于和平、黎咀、平遠等后方安全地帶。1945年1月中旬,日軍攻韶關,省政府本擬以和平為最后根據地,因和平交通方便,可直出三南,軍方聯絡便利。但李漢魂經過和平時,發現和平各地劫車傷人事件時有發生,治安遠不及平遠好,因此,是年5月27日龍川告急時,省政府改遷平遠。因此,和平城里最熱鬧的時候,便是1945年春節前后,粵劇在此一時期甚是流行。

1958年,和平城鎮、林寨、東水、貝墩等地先后成立業余粵劇團,上演古裝戲。后多因語言及人員流動等客觀原因解體。1980年,林寨還曾上演過一次粵劇。

4

清末民初,紫金、連平粵劇團興盛

粵劇在紫金縣的傳入時間很早,清中期起,常有“廣班”粵劇團到藍塘、古竹演出,中壩、龍窩等地有潮劇班來演出。到清光緒末年,藍塘鎮率先組織起了粵劇戲班,其后,紫城、古竹、義容先后組織了“樂群樂”“雙鳳錦”等粵劇班,多在廟會、慶典時演出。紫金縣流傳最廣的粵曲,是由八音演奏的快板、中板、慢中板、二黃、西皮、二流等曲調。

清光緒十年(1885年),龍窩寶洞人鄧木開從福建引進提線木偶,組建“榮華堂”木偶劇團,以粵語演唱為主。民國時,木偶劇中丑角用客家話獨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用客家話演唱。內容多選自《三國演義》《西游記》《說唐》等小說。

1943年,紫金縣城劉小芳組織“新紫粵劇社”,成員30多人,自籌經費,經常在天后坪義務演出自編的現代粵劇。1952年,以該劇社原有骨干為主,組建了“紫城業余粵劇團”,上演《白毛女》《葛麻》等劇目。1955年,與廣州“紅十月”粵劇團在古竹聯合演出。

1958年,紫金縣委決定以花朝戲研究小組為基礎,吸收一部分粵劇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組建紫金縣文工團,1960年更名為紫金縣花朝戲劇團,表演花朝戲,花朝戲開始從山區進入城市舞臺,經常到廣州、惠州、汕頭等地進行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連平縣只有2個民間業余劇團,且都是粵劇團,一個是大硝三角鄉的粵劇團,一個是上坪東南鄉的“紅星粵劇團”。連平的文藝演出主要是由民間業余粵劇團演出一些傳統粵劇節目,如《搜書院》《齊王求將》《梁四珍與趙玉麟》等。1950年后,連平縣成立文工隊,演出《白毛女》《十送紅軍》等。在漢劇團、采茶劇團為主的劇團間,上坪東南鄉、忠信新下鄉與大湖三角鄉等,成立有粵劇團。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面對流行音樂,傳統古裝戲受到沖擊,粵劇的發展開始走下坡路,不少演員離開了粵劇舞臺。

5

粵曲余韻仍在槎城傳承

粵曲曾在源城、和平林寨、紫金等縣區興盛一時。在上世紀80年代,河源大街小巷都能聽見粵曲及廣東音樂。隨著時代發展,流行歌曲風行不衰,粵曲愛好者漸少,能彈奏曲調并較專業吟唱的人大多上了年紀。

目前仍在傳承粵曲的是源城新興社區曲藝社,現有20余人,多是老年人。1995年只有10人左右一起練習,2002年組建起新興社區曲藝社,每周有一兩次“私伙局”,演奏、演唱經典曲目,或自己填詞,如傳統的《長生殿》,新作詞的《鱷湖春曉》《桂山頌》等,節假日會在新興社區及源城區舞臺上表演。

曲藝社成員多是土生土長的源城人,如離休干部王伯超,以前家住三界廟附近,“如今門牌換成‘中堤路’”,太平街的商號“裕興隆”就是他父親開辦的。社團負責人是鄧其光,成員有劉仕珍、鐘連才、詹月仙、李云光、邱船添、吳旺林、江衍生等。他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開始學習樂器,后來忙著工作,就沒時間去繼續自己的愛好了。“退休了,子女也成家立業了,安靜下來,我們就重拾兒時的夢。”王伯超說。

“河源喜愛粵劇的人很多。以前洛陽春粵劇團很旺,經常在人民禮堂演出,我們總喜歡跑去看。”鄧其光表示。幾十年前,城里的劉家祠、李家祠、中山紀念堂經常“做大戲”(粵劇)。

2010年,紅線女曾來河源表演,有曲藝社成員追星一樣去見了她,并作了交談。2011年,倪惠英來河源演出《三家巷》,曲藝社不少成員都滿心激動地去看了。紅線女、倪惠英都是粵劇界的“大拿”,作品無數,風靡一時。

源城新興社區曲藝社所用樂器,有高胡、揚琴、三弦、琵琶、洞簫、蘇鈸、蘇鑼、中阮、中胡、碰鈴、梅花琴、中提琴等。

老人們歡歡喜喜地傳承粵劇時,也不無擔心:“現在年輕人不喜歡樂器,中阮、三弦等都沒什么人學,都喜歡玩手機了。”

■本報記者 凌麗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