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病難”到“家門口”看病
河源醫療衛生事業跑出發展“加速度”
■省醫專家的到來,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看名醫的愿望。
■文:本報記者 劉永菲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小賴(化名)出生不久,一家人就開始了艱辛的治病過程。輾轉于省、市多個醫院,與疾病共存14年后,今年7月,小賴終于成功在市人民醫院完成了心臟微創手術。
近日,術后半個月的小賴到市人民醫院復診,介入血管心臟心外科副主任李力夫對小賴進行了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恢復良好。“感謝醫生和護士,我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看到孩子在逐步康復,將來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樣升學、工作,小賴的家人發自內心感到慶幸。
補齊技術短板
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
小賴今年14歲,出生不久被確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受本地醫療條件的限制,這個家庭經歷了許多常人不能體會的求醫問藥的艱難歲月。“早些年我們去過很多醫院,要么受限于技術水平,要么太難預約床位,一直沒有進行根治。”小賴的爸爸說,孩子的病情暫時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加上全家人擔心手術風險太大,因此一直在尋找最佳治療方式和治療時機。“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我一直在關注省里的醫院,想為孩子爭取最優質的醫療。”小賴的爸爸說,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希望她能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升學、工作,一家人多次咨詢廣州的醫院,但都因為床位少、預約太久等問題,手術一直耽擱。
去年9月,省人民醫院河源醫院正式揭牌,省人民醫院對市人民醫院進行“一對一”緊密型合作共建,首批13名專家進駐市人民醫院。由省人民醫院專家主導的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高難度手術不斷突破。今年5月,省人民醫院再次選派18名精兵強將馳援市人民醫院,涵蓋心外科、整形外科、血液腫瘤、兒童血液病、風濕免疫、心外科護理等多個專業,進一步補齊市人民醫院的技術短板。省人民醫院第二批專家的到來,為小賴一家帶來新的希望。“因設備、技術的限制,過去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都需要到廣州等地求醫。但省醫來到河源后,對應的醫療設備和技術也同步了,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完全可以留在本地治療。”李力夫說。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小賴的爸爸決定讓女兒留在河源手術。經充分準備,在李力夫主導下,市人民醫院心臟外科專家團隊為小賴進行了腔鏡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利用腔鏡在胸壁上開一個小孔,對心臟缺損進行修補。“在手術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患兒的二尖瓣膜和三尖瓣膜出現輕到中度反流,需要進行修復。”李力夫告訴記者,按照術前檢查來看,手術只需要修復房間隔缺損,但術中B超發現還需要對兩個瓣膜進行修復,相當于一場手術做了3個項目。術后,小賴的心臟雜音消失,復查心臟彩超、心電圖無異常表現。
“以前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去廣州、深圳求醫,現在省醫來到家門口,看病再也不用四處奔波了。”小賴的爸爸感慨,在本地就醫,報銷比例更高,不僅個人負擔沒有增加,還省下了路費和時間。如今,優質醫療衛生服務正悄然來到群眾身邊,像小賴一樣受益于醫療技術提升的例子比比皆是,河源也從未停止繼續建設高水平醫院的步伐。去年底,深河人民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下稱深河人民醫院)正式投入運營,采用“校地共建、管辦分離”的合作共建模式,由暨南大學負責運營管理,圍繞“打造一流醫學學科體系,建設廣東省高水平醫院”的目標任務,對醫院發展進行整體布局。這兩所高水平醫院的建設,開展的多項術式填補了河源地區的技術空白,河源廣大群眾也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看好病的愿望,甚至吸引了包括梅州、清遠、佛山等地的患者慕名到我市求醫。
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破解基層就醫難題
就醫環境持續改善,醫療技術不斷發展,醫療設備日趨完善,我市醫療事業逐步向“高精尖”邁進。但我市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受資金、人才等條件限制,難以配置或更新設備,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一道門檻。在心血管疾病高發的當下,解讀心電圖就是現階段困擾基層醫院的一道難題。為此,我市推動建設“河源市人民醫院區域心電診斷平臺”,并于今年8月3日正式啟動運行。“河源市人民醫院區域心電診斷中心”是依托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專家團隊,組建以市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下屬45家基層醫療機構為醫聯體成員單位的“區域心電診斷聯盟”,醫聯體內通過區域診斷平臺實時傳輸心電數據,實現“下級檢查、上級診斷”的新型診療模式,這意味著鄉鎮居民不出鄉鎮,就能獲得市人民醫院出具的心電診斷報告,解決縣域居民“看病難、看病遠”問題。據悉,該中心建成運行以來,累計為下級醫聯體成員單位實施遠程會診并出具遠程診斷報告約3000例,平均出具診斷報告時間約8分鐘,大大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及效率。“市人民醫院區域心電診斷中心”的建設運行,是我市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8家縣級公立醫院、3家中心衛生院升級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1206間村衛生站規范化建設全面完成,5個縣級急救醫療體系標準化建設項目建成使用;全市基層醫療機構床位數增加了一倍,業務用房和設備配置等基本達到國家最新要求。
從“看病難”“看病遠”到“家門口”看病,經過10年的探索和建設,河源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記錄著一代代醫務工作者的付出與努力,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福祉,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