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紅色貨幣史略
解放前河源人用過的紅色貨幣



核心
提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曾先后在根據地、解放區發行多種貨幣。這些紅色貨幣,是革命力量與敵人在政治、經濟、金融方面展開斗爭的產物,也是紅色政權的經濟生命線。
河源在解放戰爭時期,曾發行和使用連和縣信用流通券、河源縣信用流通券、粵贛湘邊人民流通券、信用欠票等紅色貨幣。
1 / 配合勝利形勢,解放區發行紅色貨幣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各解放區開始連成一片,野戰軍跨區作戰頻繁,各區物資交流、貿易往來增多,統一財經政策及貨幣,成為當務之急。1947年4月,華北解放區統一的財政經濟領導機關——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統一指導各解放區經濟建設,組織各路大軍的后勤保障工作,并逐步統一解放區貨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告成立,總行設在石家莊,由南漢宸出任第一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1948年12月7日,人民幣面世剛滿一周,《人民日報》即發表社論:“我們解放區的貨幣正配合著戰爭的勝利,迅速擴張它的流通范圍?!?/span>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華南的粵贛湘、閩粵贛兩個解放區迅速擴大并逐漸連成一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行了各種紅色貨幣。其中,在今河源地區發行、使用過的有:連和縣信用流通券、河源縣信用流通券、粵贛湘邊人民流通券、信用欠票等。
解放戰爭后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書記方方認為要迎接全國解放,對經濟工作就必須重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他說:“打敗國民黨,趕走帝國主義,固然要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如果我們能建立自己的銀行,發行一種新的貨幣,代替它,打敗它,在經濟上推翻國民黨的統治,那作用將是巨大的,這是不可忽視的力量?!?/span>
2 / 國民黨貨幣形同廢紙
抗日戰爭勝利后,解放戰爭爆發,軍費支出激增,致使國民黨當局財政赤字直線上升,大量印刷法幣(沿稱國幣),引發嚴重通貨膨脹,大量城市中產階級破產,大失民心。
國民黨地方政府也不堪其憂,設法自救。1948年7月,河源城金融波動,面值一萬、二萬、四萬的法幣均被拒用。河源縣政府召集各機關開會,決定由縣商會登記小鈔換發一百萬元、五十萬元臨時流動票(《大公報》,1948年8月11日)。
1948年8月,國民政府宣布發行金圓券,每元兌換國幣300萬元,限期3個月內收回國幣。1949年5月,金圓券面額每票達55萬元,市場上不能流通,日常買賣要么以物易物,要么直接用稻谷購物,要么使用港幣。
那時候人們手頭的各種國民政府發行的鈔票,形同廢紙。據1949年5月初《香港工商日報》報道,東江上游河源、老隆、龍川各地商業,均以港幣為主要通貨。河源全縣以稻谷為通貨,凡購買任何物品,均需挑谷交易。河源的商鋪,甚至還有自行印發“谷米券”行使市面,城中因此經常發生經濟糾紛案件。外來旅客雖有金圓券或港幣,亦時有斷炊之憂。非但平民沒有辦法,城中機關單位也常常陷入困頓,如河源郵政局,之前的營業收入均為金圓券,無法購買任何物品,員工時有斷炊之虞,而郵運交通又必須維持,為符合實際環境及維持郵運起見,該局向省管理局申請,由當月5日起,郵資按當地通貨折合收受。
1949年5月,《香港工商日報》記者彭思衍實地探訪東江流域,發出“行何難”的悲嘆:“金圓券在民間失了信用以后,東江各縣的交易純以谷類為本位。”彭思衍感覺像是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初到河源,住旅店一晚,付谷1600斤;吃一碗粥,付谷2斤;雇挑夫,喝茶水,一切都以谷米為交易媒介?!靶猩坦躺趵щy,旅客亦不勝其煩。雖間有港幣、銀元、銅幣行使,但一切都是按當時谷價折算的。至于金圓券,是完全不通用,同時亦很難找得到?!钡洁]局寄一封信時,郵局迫于政令,卻仍只收金圓券,他徒步兩小時找了數十間店鋪,都沒找著金圓券。
3 / 河源最早的紅色貨幣
河源縣信用流通券,在1948年11月啟用,約一月即停止使用。
1948年底,為解決部隊給養困難和恢復發展九連山區經濟,中共九連地委和粵贛湘邊支隊司令部決定發行信用流通券。
在河源縣的河西區,先刻制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一個版面,兩種顏色)、五元、十元、二十元共七種面額的“河源縣信用流通券”。這是河源地區最早的紅色貨幣。不久,國民黨又發出多種大面額金圓券。在此情況下,九連地委和粵贛湘邊支隊司令部也曾印發過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及一萬元的流通券,由于金圓券急劇貶值,變成廢紙,九連地委只得停止印發二百元面額以上的流通券,印發的時間僅為一個月左右。
二十元以下的河源縣信用流通券都刻有“憑券即付金元券X元”。二十元以上以及其他流通券則未刻有,這是由于刻制時,金元券已急劇貶值。信用流通券發行初期,正值金圓券發行不久,仍有一定幣值,市場上雖以實物交易為主,但仍有以金圓券計價的,為了便于計算,因而采取與金圓券等值流通的做法;后因金圓券惡性貶值,二十元以上流通券就不再與金圓券比值。
因其發行時間短、印制數量少,這種鈔票如今很有收藏價值。
4 / 粵贛湘邊支隊曾發行3種貨幣
1949年1月1日,連和縣人民政府成立,但當時的縣城和較大的市鎮仍被國民黨軍占據,不時竄擾,交通聯絡常受影響。為鞏固政權和支持當地部隊發展壯大,決定讓粵贛湘邊支隊司令部軍需室印制“連和縣信用流通券”(三、四月份以后連和縣人民政府自己印制)。面額為一元(一個版面,兩種顏色)、二元、三元共三種;版面上蓋上當時連和縣縣長駱維強同志的印章,在連和縣流通行使,其幣值與“河源縣信用流通券”相同。
與此同時,東江第二支隊二團在新豐縣半江鎮(今屬河源)印發一元等面額的“信用欠票”。
1948年12月,團政委卓揚、政治處主任李峰、團長龍景山、組織股長駱燦等在新豐縣半江(今屬河源)召開會議,決定以新、連、河邊區財委主席趙準生(時任半江區區長)、干事黃觀金(稅站總站長兼二團軍需主任)署名印制“信用欠票”,總數為一萬元(實際發出四千多元),票面分為四種:一元、五毫、二毫、一毫。
會議決定分工:駱燦負責布置粵贛報(二分版)社梁木,黎明(張岳強)、陳其亭等同志負責設計印刷,黃觀金負責購買印制所需的一切材料,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于1949年2月于半江、桐坑、廖屋印制成四種面額的“信用欠票”。
報社把印成的“欠票”全部送交團部副官龍漢東、趙建收藏保管、發行。各連隊、民運隊、交通站及后勤人員等同志出差時,連隊以事務長或者連長、連指,民運隊隊長與武工隊長分別向副官領用。
“欠票”發行范圍是在新、連、河邊等游擊區圩鎮農村流通使用。接近游擊區的蔣管區群眾,也多不用國民黨金圓券。這些欠票可作為繳納稅款,也可到半江合作站購買日用副食品等。
這些欠票在1950年春節后回收兌換,約回收70%。
包括紫金縣在內的東江解放區(陸豐、海豐、惠陽、紫金、東莞、寶安等六縣),于1949年3月起,使用過粵贛湘邊支隊籌建的新陸銀行發行的新陸券,凡駐在六團控制地區和過境兄弟部隊費用均由陸豐縣新陸銀行供給。“新陸券”的發行,滿足了撥付部隊經費和政府開支、開展對外貿易、組織軍需民用物資供應部隊和市場需要,通過收兌港幣,擴大流通市場范圍,幣值穩定;但由于印制條件的限制,新陸券發行數量不多。
5 / 廣受歡迎的人民流通券
1949年5月,老隆解放。8月,粉碎胡璉兵團的竄擾后,全區各縣城和主要市鎮相繼解放,而且和閩粵贛邊區打成一片,各種物資交流和市場交易日趨擴大和發展。縣區之間多以谷米作為貿易媒介和流通手段,既影響物資交流,也給廣大群眾帶來不便。
為了適應市場急需、順應人民的要求及有利于部隊補充給養,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決定發行“粵贛湘邊人民流通券”,面額分為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二角共五種,交由供給處和軍需室刻制。
刻印時,不再刻“基金保管委員會”印章,而是刻“財經委主任黃松堅”的名字和他的印章,并采用道林紙印制,用號碼機編號。
這種新印發的“人民流通券”,與此前發行的“河源縣信用流通券”“連和縣信用流通券”,在市場上同值流通行使;但對二百元以上大面額的“河源縣信用流通券”,則按發行時一萬元值谷一升,依照當時市場一升谷價格折算收回。
1949年8月,“粵贛湘邊人民流通券”印制好后,邊縱司令部和政治部于8月14日聯合發出布告,通知自8月16日起正式發行“粵贛湘邊人民流通券”,在本區流通,作為市場買賣,繳納稅款和一切公私收支之用,十足行使,并要求各級黨政軍民等,對人民流通券給予切實保護,通用無阻,如有拒用、歧視或乘機抬高物價,投機取巧,擾亂金融市場者,一經查獲,定予嚴懲不貸。
至于人民流通券的比值,參照發行時,林寨、彭寨、東水等地市場100斤(司馬斤)稻谷值流通券25元的價格,作為比值行使。發行的數量,根據南方人民銀行東江分行同年10月31日報表記載,共發行29.56032萬元。
流通券深受歡迎。據南方人民銀行東江分行及中國人民銀行惠陽中心支行1949年10月、1950年6月報表記載,兩者合計,九連地區發行的流通券,最少也有60多萬元。
6 / 紅色鈔票是這樣做出來的
1948年年底印制的河源縣信用流通券等流通券,其印制發行任務由粵贛湘邊支隊司令部軍需室負責。
時任軍需室副主任的陳忠回憶,由于九連山區沒有印刷廠,也無印鈔機,九連地委和粵贛湘邊支隊司令部決定用油印機套色印制流通券,請粵贛報社油印室的莊云光負責刻畫、印制等工作,流通券上的文字,則請歐陽廣田刻寫。
莊云光憑著過硬的書畫功底,只用一支鋼筆、一塊鋼板,便畫出了不同圖案、面值的鈔票(正式稱為信用流通券),再配上不同的顏色印出來,大家都拍手叫好。后來,由于形勢的發展,需求量日增,參與刻制流通券的人也逐漸增加,特別是在老隆解放后,參與印制的同志達20多人(《華南革命根據地貨幣金融史料選編》)。
印制流通券需要用到道林紙,但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很難買到,只能通過各種方式到蔣管區去購買,但不能大量購買,也不能常在一個地點購買,否則容易引起注意。因此,紙張只能斷斷續續買來,道林紙買不到,用白報紙頂替,造成流通券的紙質不一。
油印用的油卷用完了買不到,便自己制作,墨是用群眾廚房里煙囪中積留下來的煙灰,把它刮下來,加上花生油,攪拌制成。油印用的圖釘(用于固定蠟紙,油印時使其不移動)沒有了,也就地取材解決,將硬木鋸成小塊,再把“打地主”時繳獲的留聲機唱針打進硬木中去,代替圖釘使用。
為支持華南的解放戰爭,迎接大軍南下,促進華南解放區經濟發展,中共華南分局于1949年4月決定籌建南方人民銀行。9月12日,南方人民銀行東江分行在老隆正式建立,南方券同時發行。
文/圖 本報記者 凌麗
本文參考資料:
《華南革命根據地貨幣金融史料選編》《廣東文史資料第70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