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南方電網廣東河源供電局:

電力賦能 九連“小延安”展新顏

2022-10-25 15:44:02 來源:河源日報

206eab09988fbb908faa3640fad574df_1025008_001_01_s.jpg

■供電工作人員在場館檢修線路

核心提示

濃蔭蔽日的參天古樹,靜謐悠長的青石小徑,清澈見底的潺潺小溪,栩栩如生的巨型壁畫……在和平縣古寨鎮河東村的嶂下自然村,青山綠水環繞著九連“小延安”這個聲名在外的紅色革命老區。

解放戰爭時期,嶂下根據地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培訓站、戰地醫院、報社均有設立,有力支撐起和平東部地區的革命事業。作為當年和平東部地區的指揮大本營和戰略后方,嶂下自然村延續并發揚了“延安精神”,林若、鄭群、楊奎章、嚴尚民、鐘俊賢、魏南金、唐瑜、駱維強、林鏡秋等革命前輩在這里運籌帷幄、沖鋒陷陣,孕育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和平全境乃至九連地區的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當時,火熱的戰地生活還吸引了興梅、潮汕、贛南乃至廣州地等大批熱血青年前來投奔,一派生機勃勃、軍民親密如一家的安定局面,讓嶂下村有了“小延安”的稱號。

如今,硝煙已去。留在這里的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用鮮血鑄就的紅色印記。日前,記者走進九連“小延安”,了解供電部門賡續紅色血脈,把紅色基因注入電網建設、供電服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電能的故事。

電力從一片空白到逐步改善

改變革命老區人民生產生活

來到九連“小延安”,這里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微風輕拂下,枝葉沙沙作響,地面上的樹影也隨之起舞。記者走在用青磚鋪設的石路上,沿著薰南第、肖國泰故居、會師廣場、林若居所、武器裝備庫、紅色救護站、《大眾報》報社等革命遺址拾步而行,所看到的每一景、每一幕,仿佛在向后人講述著老區人民支持革命勝利的歷程。

和平縣古寨鎮的電力在改革開放前幾乎是一片空白。河東村村“兩委”工作人員肖錦考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他小時候住的老屋,距離薰南第不到100米的距離。他清楚地記得,1979年,村里才通上了電,當時僅有2臺35千伏變壓器,其中一臺就裝在村口處,家里雖然裝有電燈,但光亮和煤油燈相差無幾,昏黃、忽閃,電壓低的時候,在燈泡內只能看見發紅的燈絲。用好電成了當地村民最直接、最強烈的愿望。

在和平古寨供電所工作了23年的肖水運也是河東村人。他說,這幾十年來,電力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活。剛通電時,村里的電力線路用木桿架設,沿著進村道路一邊拉進來,村民需要自行到變壓器拉線入戶,且都是裸導線,線徑很小,用電僅僅是滿足照明;在2000年前后,對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增容,并將裸導線改成絕緣導線;之后是兩輪農網改造,架空輸電線路得到普遍應用,尤其是嶂下自然村在2011年被列為和平縣革命舊址后,重新規劃了電力線路,蜿蜒的電線不再從路邊經過,而是將電線桿遷移至山邊,沿著山腳進村,既安全又美觀。與此同時,7臺變壓器的供應,讓電力充足而穩定,全面消除了當地長期低電壓問題,村里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空調、冰箱等大功率電器。

電力環境不斷優化升級

賦能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憑借革命基地的重要歷史地位,2011年,嶂下自然村被列為和平縣革命舊址。近年來,和平縣著力推進紅色文化的保護修繕、傳承弘揚工作,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對九連“小延安”革命遺址進行修繕,對道路進行升級改造,并逐步完善停車場、路燈、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和平縣首個“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和平縣“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等在這先后掛牌,紅色教育基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2017年是個分水嶺,尤其是這兩年來,在鄉村振興的帶動下,村里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了。”兼任村里解說員的肖錦考說,多方努力下,這些年到九連“小延安”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自2017年起,累計接待參觀學習近5000場、達14萬人次。僅今年“七一”后,就有5000多人次前來參觀學習。

記者了解到,為助力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當地供電部門提前制定保供電方案,將革命老區供電線路列入重點設備清單,定期開展巡查維護,實時開展用電負荷動態監測和分析,做到及時發現、立刻解決問題,全力保障電力供應平穩可靠。此外,在居民用戶需要用電服務時,隨叫隨到,用心回應客戶訴求,力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用電問題。

此外,全面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南方電網廣東河源和平供電局把工作做在前面,不斷優化電力環境,進行電網升級。主動對接本地特色產業、農村產業,組織工作人員詳細了解客戶用電情況,現場解決用電難題,指導客戶安全用電;開展安全用電檢查,對內部高低壓用電設備、應急電源燈等關鍵設備進行安全排查,精心營造安全用電環境,助力企業提質增效,確保廣大客戶用上安全、放心電。

電力充足了,村民致富的勁頭更大了。近幾年來,河東村除原有的油茶、蓮子、蜂蜜專業合作社外,陸續有村民盤活資源,建設葡萄園、茶園、絲苗米種植基地等,鄉村產業持續振興發展。

■統籌:黃世軍 曾任芬 曾睿 ■文:本報記者 彭沖 黃欣 通訊員 徐猛 張曉栩 ■圖:本報記者 黃欣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