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狀元宰相吳潛的龍川往事

2022-11-27 10:10:00 來源:河源日報
■龍川正相塔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吳潛畫像 資料圖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四月,吳潛被流放到循州;秋七月,吳潛責(zé)受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這位負經(jīng)方致遠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蘊的著名南宋詞人、狀元宰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將他的所學(xué)所長,傾囊相授給龍川學(xué)子。

  【人物簡介】

  吳潛(1195?年—1262年)字毅夫,一作毅甫,號履齋居士,宣州寧國人。嘉定十年(1217年)舉進士,為官剛直敢言,故仕宦坎坷,數(shù)度浮沉,仍念念于國事。淳祐十一年(1251年)參知政事,授右丞相兼樞密使,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復(fù)職抗元,遭奸臣彈劾落職,貶建昌軍,又徙潮州,責(zé)授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年)卒于循州。今存《履齋先生遺集》四卷。

  1 正直丞相被貶龍川

  景定二年(1261年)四月,年近古稀的吳潛被流放到循州。秋七月,吳潛責(zé)受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

  年近七旬的吳潛帶著老妻和一二老仆,在三伏天里,蟄伏在小客船里揮汗如雨,順著“盤回七十灘,顛頓常驚悸”的水路,經(jīng)過梅州,抵達循州,也就是今龍川。

  這種天氣里,就算是青壯年,也有可能中暑而有生命危險,何況兩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從天氣較溫和的中原地區(qū),來到令人聞之色變的嶺南瘴癘之地,吳潛只覺得,“肌體若分裂,肝腸如搗碎”。

  岸上做農(nóng)活的人,大概也看見了這船上渾身是汗,猛扇扇子的狼狽老人,但誰知道,這竟然是一個傳說中的狀元,而且還曾經(jīng)當(dāng)過宰相的大官。

  那么,吳潛為什么會被流放到這么偏遠的嶺南瘴癘之地的呢?

  吳潛自小跟隨宣州為官的伯父吳柔立生活,游學(xué)于寧國、宣州、涇縣。他少小聰慧,讀書過目不忘,文章急就而成。當(dāng)時南宋內(nèi)憂外患,還有大片失地未收復(fù)。少年吳潛立下宏志,決心收復(fù)國土,報效國家。

  25歲那年,吳潛以寧國籍舉子登禮部進士第一(狀元),時有民謠:“水打北園廟,寧國出狀元。”此后,吳潛授簽事郎,簽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后改任廣德軍通判。

  端平三年三月,吳潛升太常少卿、知鎮(zhèn)江府事,奏請改小斛斗的容量,減免租稅,讓民休養(yǎng)生息等十五事。嘉熙三年(1239年),任敷文閣直學(xué)士、慶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府庫積錢1473800貫,代民輸稅帛累計達5491700貫。在該任上,他興辦學(xué)校,培養(yǎng)人才,纂修《四明續(xù)志》;開河筑壩,興修水利;設(shè)置“永豐倉”,救濟災(zāi)民,贍養(yǎng)孤寡老人,改善民眾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制定“舟戌法”設(shè)關(guān)御寇。短短幾年,政績斐然,慶元百姓勒碑紀(jì)念。(高生元《吳潛大事年表》)

  吳潛曾給宋理宗講過一段時間的《易》,提議在皇族中慎選太子、及早培養(yǎng)。他對國家的掌舵者、治理的接棒人有著很高的期待,后來,他因立儲之事被流放循州。

  淳祐十一年(1251年),吳潛開始走向人生的巔峰,三月,參知政事;十一月,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此時,他59歲。

  但吳潛并不貪戀權(quán)勢,請辭了幾個官職。朝臣蕭泰來、謝方叔等誣陷羅織吳潛“奸詐十罪”,“如王安石又過之”。次年,吳潛即被罷相。

  開慶元年(1259年)九月,宋理宗再度拜他為相,“以醴泉觀察使兼侍讀,奉朝請”,抗元。宋理宗無子,喜歡榮王趙與芮之子孟啟(趙禥),先后封他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這年更準(zhǔn)備立他為太子。吳潛早就觀察過忠王,很是不以為然,他對宋理宗說:“臣(指賈似道,時為忠王之師)無彌遠之才,忠王無陛下之福。”賈似道從此恨上吳潛,百般陷害,致使吳潛于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罷相,并在景定二年(1261年)流放循州。

  這時候,吳潛已年近七旬。在循州,吳潛回顧40余年的從政生涯,想到南宋江山將葬送在一群奸臣手中,悲哀得難以自持。但他人不在朝中,無力干預(yù)政事,唯有嘆息:“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

  2 飽學(xué)之士龍川施教

  初來龍川,吳潛的日子并不好過。古稀老人突然到了瘴癘嶺南地,從錦繡廟堂轉(zhuǎn)入“荒涼一墟市”,居住環(huán)境也很不好,住在一個年久失修的貢院里,地面潮濕,像是有泉水注入,屋頂也不頂用,下雨時地上流泉,屋頂落瀑。老鼠是常客,一不小心,還能看見蛇也進屋來了。對吳潛來說,這兒的鳴蟲怪異的叫聲,也不像他聽過的那些螻蟈。

  更可怕的是,大約因為瘴癘橫行的緣故,人們觸之則病,吳潛經(jīng)常聽見四鄰不時響起哭聲,或哭其夫,或哭其子,讓他“悲愁復(fù)悲愁,憔悴更憔悴”。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讓他先是雙腿腫痛走不了路,后來飯也吃不下,一吃就吐;睡也睡不好,精神越發(fā)萎靡。他的老妻身體比他好些,見他這樣,急得哭起來。

  吳潛沒辦法,他沒找到好醫(yī)生來看病,只得寫了篇《焚告天詞》,盼望上天垂憐,不要讓他“永作瘴鄉(xiāng)之鬼”,使他能夠活著返回故鄉(xiāng)。

  但即使身心不暢,吳潛仍是心系民眾,讓自己能為當(dāng)?shù)囟嘧鲂┖檬隆?/span>

  吳潛看到循州城常受龍江(即東江上游)洪水威脅,正相寺北面和西邊的大片農(nóng)田亦十年九澇,便與邑人一起,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

  在龍川東山寺處,吳潛還倡設(shè)三沙書院,以飽學(xué)之士的力量,向龍川學(xué)人傳播南宋理學(xué)及其他學(xué)術(shù)文章。東山寺始建于隋大業(yè)七年(611年),占地面積達500多平方米,據(jù)有關(guān)資料稱,當(dāng)時吳潛收有百余學(xué)子,為龍川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具有相當(dāng)影響力的貢獻。

  3 名相被暗殺 死在貢院中

  在朝中炙手可熱的賈似道,擔(dān)心德高望重的老宰相吳潛還會被召回朝中東山再起對他不利,他決定派人去暗殺吳潛。

  景定三年(1262年),一日,正在龍川寓舍中強睜老眼看書的吳潛,忽然聽得承節(jié)郎劉宗申將出知循州,大驚,他知道自己必難幸免,自此小心提防。他已預(yù)知死期,對人說:“吾將逝也,夜必雷風(fēng)大作。”

  吳潛對自己將卒于龍川早有預(yù)感:“永作瘴鄉(xiāng)之鬼。”他自銘其棺曰:“生于霅川,死于龍水。大布深衣,緇冠素履。借以紙衾,覆以布被。一物不將,斂形而已。其人伊誰?履齋居士。”(《宋人軼事匯編》)

  吳潛其實身體已經(jīng)很不好了, 大概因為水土不服,或是中了瘴氣之毒,他雙足浮腫,繼而腫至大腿,手臂也不可避免地浮腫起來。半夜氣喘,難以入眠,胃口極差,消化不良,還經(jīng)常嘔吐。病痛難耐之際,他焚香向上天禱告,希望能“縮以三五之期,俾之速化;護此六七尺之體,得遂全歸”。有人認為,這應(yīng)該是中了劉宗申所投之毒后的癥狀反應(yīng)。

  劉宗申到后,先在吳潛住處不遠的一口水井下毒,毒死了幾個無辜百姓,吳潛知道后,便在自己家里鑿了一口井。

  劉宗申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五月,在府中設(shè)宴邀請吳潛,吳潛說自己有忌口的習(xí)慣,推辭不去;又請了一次,吳潛仍是推辭。劉宗申換了廚子,強行進入循州貢院吳潛家,讓廚子做菜,二人同飲。劉去后的夜間,龍川突然雷雨大風(fēng),吳潛死于當(dāng)夜。

  臨終前,吳潛寫有《謝世詩》《謝世頌》各三首。其中,《謝世頌》第三首云:“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貢院中。一場雜劇也好笑,來時無物去時空。”

  龍川民眾聽到吳潛去世的消息,咨嗟悲慟,失聲痛哭。

  吳潛原葬循州,家人怕劉宗申等再來生事,移柩循江而下,葬于惠州嘉祐寺南坡。后來,其子孫遷居福建南安,遂將吳潛從惠州遷往南安湖尾山下安葬。

  吳潛死后12年,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他的所有罪名都被平反。次年,太府卿柳岳請贈謚,追贈少師。在《義門吳氏譜》中,吳潛便有“公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開國公加封崇國相國慶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的頭銜。

  4 賈似道未能活著走到循州

  害死吳潛的賈似道沒能得到好報。宋度宗繼位后,賈似道受命抗元大敗,乘小船逃跑,并上書謝后(宋理宗皇后),請求遷都,謝后不準(zhǔn),改任陳宜中為右丞相。

  陳宜中等官員請斬賈似道,謝后只罷賈的官職。賈似道禍國殃民,惡貫滿盈,滿朝官員議論紛紛,要求嚴(yán)懲,謝后不得已把他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到循州安置。

  這時,距離吳潛貶往循州之時正好15年。

  當(dāng)時負責(zé)押送賈似道的官員鄭虎臣,是被賈似道害死的太學(xué)生鄭東(一作鄭隆)的兒子,于福建漳州城南20里的木棉庵,將賈似道錘殺。

  吳、賈之事,被南宋無名氏填成詞:“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fù)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zhuǎn)頭。人生放下休。”正是因果循環(huán),首尾相銜,一個死后被異鄉(xiāng)人紀(jì)念至今,一個惡名令人不愿提及。

  5 龍川邑人的千年緬懷

  書院、佛塔、佛寺、祠堂……七八百年來,龍川縣及宋代以來的惠州府,都對吳潛滿懷感恩與崇敬。

  龍川佗城東瑤村東山寺,始建于隋大業(yè)七年(611年),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景定初,吳潛被貶至龍川時,常從循州貢院住所前往東山寺。也許是來找他求教的龍川士子太多,吳潛即在寺中創(chuàng)設(shè)三沙書院,設(shè)帳授徒。據(jù)有關(guān)資料稱,當(dāng)時吳潛收有百余學(xué)子,為龍川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具有相當(dāng)影響力的貢獻。

  因何稱之為“三沙書院”呢?據(jù)民國張鎮(zhèn)江《雷鄉(xiāng)野乘》載在龍川東山下百步許,有沙呈三種顏色,后人又謂之丞相沙。

  佗城有兩座相望的塔,當(dāng)?shù)厝藢⑺鼈兎謩e稱作“新塔”與“老塔”。老塔又叫仙塔、正相塔,表面看來很新;新塔看起來卻很老。這兩座塔同在東江邊上,直線距離只有約2公里,數(shù)百年來坐鎮(zhèn)在東江岸上,守望著佗城。

  相傳正相塔是仙人所造,還沒完成頂部的時候仙人聽見雞啼遁去。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當(dāng)?shù)厝诵鞛既辉谒率暗揭粔K墜磚,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字,當(dāng)?shù)厝擞謱⒋怂Q為“開元塔”。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是史家樂道的幾個盛世之一。

  正相塔高32.2米,共七層,呈六角形。后來經(jīng)過多次重修,正相塔已成為當(dāng)?shù)厝顺Hサ木包c。

  吳潛曾在循州仙塔下古寺寓居,平時喜歡登塔遠眺。

  千余年來,塔漸漸傾斜,行路之人見了總要捏一把汗。但不知怎的,塔仍然挺立如故。康熙年間的龍川讀書人徐灝覺得很奇怪,難道是因吳潛精神所致?“抑豈吳公常注意于斯,正直之精誠不泯,數(shù)百年后猶假茲塔以見之歟?何其異也!則以為仙塔亦宜也。”





    數(shù)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