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書畫沃土 當好文化交流橋梁
——訪河源籍書畫家陳國鋒
■陳國鋒作品《艷陽紅冠分外嬌》。
■陳國鋒作品《滿堂紅詩九首》。
12年前,他在市美術館舉辦了首場個人作品展——“萬綠情深——陳國鋒書畫作品回鄉展”。他說,這是家鄉父老鄉親在他的藝術成長道路上給予的極大鼓勵,讓他更加堅定了藝術追求的信念。
12年后的今天,他再次回到家鄉,通過舉辦“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2022年源城區“滿堂紅”系列書畫作品展,再一次向家鄉父老鄉親匯報了近10年來對書畫的探究成果。
從萬綠湖畔到五羊仙城,他說家鄉孕育了他萌生藝術的種子,而第二故鄉則讓他開闊了眼界,得到了更高層次的藝術熏陶。他說,深耕書畫沃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當好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是他此生的使命。
他,就是出生于東源縣上莞鎮的書畫家陳國鋒,現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香雪書畫會副會長、廣州市山水畫研究會理事。
自幼對藝術喜愛有加
潛心鉆研傳統書畫
的傳承與發展
“我的藝術種子萌發,應該與我父親有很大關系……”說起自己的藝術啟蒙,陳國鋒說,或許是受到當時身為民間藝人的父親影響,從小自己就喜歡涂涂畫畫。作為農村娃,燒木炭就是畫筆,墻壁、地板、馬路就是畫紙,甚至有時候拿著釘子在涂了漆的柜子門上刻畫……“雖然那時候常常因為亂涂鴉挨罵或挨揍,但是只要能涂鴉就感到很快樂?!被叵肫鹦r候的點點滴滴,陳國鋒禁不住嘴角上揚,仿佛童年的快樂就在眼前。
隨著慢慢長大,陳國鋒心中的藝術夢愈發強烈。他想盡辦法,嘗試一切可能向藝術“靠近”的途徑。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先后成為廣州華南文藝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生。而更幸運的是,在努力求學的過程中,他有緣遇到現任廣州市越秀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羊城書法研究會副會長的李文輝,并在其啟蒙下開始學習書法。有幸得到國家一級美術師李醒韜老師的指點,學習西洋繪畫和中國畫表現手法。之后,在中國著名畫家、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盧延光的鼓勵和指導下,開始在山水畫作中潛心鉆研。
幾十年來,陳國鋒刻苦鉆研,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畫風:山水畫取法于宋元經典和明清諸家,以書入畫,講意趣、重格調;寫意花鳥畫則喜于借鑒近現代名家。
古拙樸實、蒼勁渾厚、極具感染力……近10年來,陳國鋒又迷上了雞冠花。他說,雞冠花富麗的花冠,沉甸甸的、紅彤彤的,經日曬雨淋風吹雨打,吸收雨露就能生根發芽,沐浴陽光就能燦若云霞,由于在生命歷程中經歷種種磨難,比別的花兒又多出幾分俗世的溫暖來,充盈的生命力里摻雜著溫馨的市井氣息,顯得格外的賞心悅目、喜慶飽滿。為此,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畫滿堂紅題材,并不斷探索出獨特的畫法,逐漸形成個人的繪畫特色,希望通過色彩等變化,將雞冠花的“至真至純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幾十年的堅持與努力,陳國鋒憑借深厚的書畫功底和藝術涵養,在繪畫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也將自己的所學及經驗編成了教材,供各大院校師生使用。2013年,他主編了《書畫欣賞與實踐》教材;2014年,出版《中國畫名家作品集》陳國鋒寫意山水畫冊;今年,主編《意寫梅蘭菊竹》教材。
當好文化交流“橋梁”
助推河源文化事業發展
“是家鄉父老鄉親給予了我藝術種子充足的‘養分’,今天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家鄉人民的支持、幫助和鼓勵。” 雖然自1992年就離開河源到廣州求學、生活,但陳國鋒說,河源是自己藝術種子萌發的土壤,自己藝術的根在河源。廣州讓自己擁有了更優、更高水平的學習環境和條件,藝術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如今,自己也要盡己所能,為河源文化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幾十年來,陳國鋒熱心地當起了廣州、河源兩地的文化交流的橋梁,多次組織兩地書畫藝術家開展交流活動,并將大城市書畫展覽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帶到河源,助力河源文化事業的發展。
陳國鋒說,河源有豐富且極具地方特色的山水資源,希望接下來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組織邀請廣州、河源兩地書畫家共同將河源的優美風光“搬”入長畫卷,展示家鄉美,讓更多的人了解河源、愛上河源。
(本報記者 謝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