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在演變中傳承年文化

——河源人的年俗

2023-01-29 10:20:25 來源:河源日報

c469f956afcc4fd130ebf8ac9ce2e99d_0129008_001_01_s.jpg

■1月14日,市民在花市選購鮮花,為新春佳節增添年味。 孫紅 攝

e7a98957ef2eb67cfccdb939ca2c8003_0129008_001_02_s.jpg

■大年初三,東源縣漳溪畬族鄉中聯村汶水塘埔魚節上的舞獅,吸引了眾多游客與村民觀賞。黃贊福 攝

河源傳統習俗從臘月廿四至次年農歷正月十五,都視為過年。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一些年俗消失,一些年俗興起,從大家族到小家庭,都有著各自的過年規則,有恪守傳統的,有率性而過的,各有各的精彩。在時代大潮中悄悄演變中的年俗,團圓之望、祈福之愿始終如一。

■本報記者 凌麗

臘月廿四“入年卦”

臘月廿四,南方人稱為小年,又說是灶神上天“述職”的日子。

祀社,也稱祭社,或“醉司命”,它跟古代“五祀”有關,相傳漢、唐時期就有臘月祭灶求福的習俗。祭灶時間,明朝以前一般在臘月廿四,清朝以后北方地區多在臘月廿三【《中國民俗史(明清卷)》】。南方祭灶一般在臘月廿四,是沿襲了明朝的做法。

據傳說,灶神會在這一天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所在家庭一年來的情況。因此,祭灶日當天,人們對灶神十分恭敬。有的地方怕自家灶神上天胡言亂語,就以糖為餅,黏住灶神的牙,讓他說話不清楚,述職時天帝就不耐煩聽他講了。

河源人在農歷臘月廿四時“入年卦”,當晚,家家戶戶設貢品“敬灶神”,各縣區用的貢品大抵相似,也有少許不同,如和平縣會用上當地有名的肉丸。源城區東埔學前壩用雞、豬肉、魷魚等向天拜祭,放鞭炮迎接,然后搬回廚房再拜。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人們住在商品房中,不需要使用柴火大灶,灶君信仰已日漸式微。

“年三晚四”忙起來

老家在源城區上城街道的阿珍,小時候常聽父母在臨近過年時帶著緊張感說:“年三晚四,這件事得趕緊做?!?/p>

這個詞的使用區域,不僅限于客家地區?!按竺篱L汀”微信公眾號文章《你絕對不知道的“年三夜四”》中寫到,“年三夜四”其實有兩大使用區,詞義一致:一是閩粵贛客家大本營地區,即福建西部的舊汀州府屬各縣,廣東梅州市及毗鄰該市的河源、惠州、汕尾等市的客語地區,以及毗鄰閩西、梅州的贛南部分地區。遷自粵閩的廣西、臺灣等地的客家人也使用此語。

二是江蘇南部的常州市、無錫市、南通市及毗鄰的上海崇明區。

“年三晚四”,有一些地方多稱“年三夜四”?!段迦A客家話研究》解釋:“迫近年關,時間緊迫。”《惠州方言》解釋:“臨近春節那幾天。”

《上海話熟語》(葉世蓀,2003年)解釋,“年三夜四”指新年前后,并舉民國經典小說《亭子間嫂嫂》句子為例:“這年三夜四,店家都要緊做生意,結賬忙的時候……”

在“年三晚四”之時,通常都是人們最忙碌的時候,大掃除、辦年貨、購年花,制作各種過年糕點。

源城話又有“年三晚四,賊佬偷棉被”的俗語,提醒人們要注意人身和財產安全,別出什么不愉快的意外,闔家團圓快快樂樂過大年。這句俗語,可追溯到明末《無明慧經禪師語錄》卷一《寶方語錄》,其“除夕上堂”篇記載:某年除夕慧經禪師(江西撫州人)在寶方禪寺對弟子們說:“時當年三夜四,各自謹守堤防。若被小人算計,一定會攪亂法場。前門后戶當仔細,大家嚴密保安康?!?/p>

在這段時間,過了臘月廿四,人們殺豬殺雞,炸豬肉、蒸圓蹄,香氣溢滿街巷,引得神仙都要跌下祥云來。在源城區,臘月廿九左右開始炸豬肉,一塊塊切得厚厚的金黃色的五花肉在沸騰的油鍋里顫動著,香味沁人。豬肉炸好放涼后裝進冰箱,要吃的時候再取出來。當晚炸好的豬肉,可用冬菇(或香菇)、發菜、蠔豉等配料一起燜,好吃得讓貪吃的孩子連吃三碗飯也不愿停嘴?,F在物流發達,留在河源過年的外省人,經常收到老家親人寄來的臘雞、臘鴨、臘魚,甚至臘排骨、臘豬蹄,年夜飯時或燉或蒸,頗慰思鄉之苦。

年前必逛花市

源城區的花市,一直開到除夕下午。舊日花市常年設在老城中山公園。一般過年前半個月左右,在該公園中央舞臺一側,來自全國各地的花商、瓷商、魚商,一個個鋪子挨在一起,以竹子為框架,用防水帆布隔著,滿滿地擺著大盆小盆的年橘、各色菊花、茶花、大麗花、水仙、蝴蝶蘭、墨蘭、“滿玉滿堂”“滿堂紅”、紅掌、發財樹、桃、梅等寓意好、顏色艷、氣味香的花與小樹。還有賣金魚的、賣景德鎮陶器的,眼花繚亂、錦繡紛呈,逛花市的人們懷抱鮮花,提著小魚缸,滿臉都是喜氣。

后來,因此處未設停車場,人流常溢到馬路上,往來車輛擁堵不堪,便將花市移往開闊處,但并未設置一個固定地點。2017年1月18日(農歷臘月廿一),市區迎春花市移至堅基購物廣場舉辦,攤位有200多個,花商多來自省內各市,部分來自福建;鮮花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2018年、2019年也在市區堅基購物廣場舉辦。2019年,江東新區舉辦首屆迎春花市。2020年,源城區舉辦第一屆大型綜合花市、年貨一條街活動,設在客家文化公園西面新一路路段,總長約1公里,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距活動現場200米處設有可容納700—90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2021年,市區迎春花市設在市區凱旋城旁占地超過10萬平方米的閑置用地上。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市區迎春花市停辦。2023年,迎春花市回歸,地址還設在堅基購物中心。

隆重的“年晚”

“年晚”就是除夕。河源地區過“年晚”甚是隆重,有各種各樣的儀式。

穿新衣新鞋。除夕下午2時左右,小孩子歡天喜地洗完澡,換上新衣裳、新鞋襪,和小伙伴一起開開心心地玩。但時至今日,新衣、新鞋已不再是孩童的期盼。講究的人家過年仍穿新衣、新鞋,而有的人家不再在過年穿新衣裳,因為平時買了新衣、新鞋便即穿上,不必再等到過年。

貼門神、貼春聯。在河源,小家庭的大門可以隨意貼上寫著各種吉祥話的春聯,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而在一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的祠堂大門前,則新換上年年不易的門聯,對聯上通常會嵌入該姓郡望,人們多會知道這戶人家是哪姓家族:如市區上城環城東邱屋大門貼的是“源由渭水,學本瓊山”,由其大屋分衍出去的邱氏民宅,如上城北直街邱屋祠堂里也是貼著這副對聯。在黃姓祖屋大門前寫的是“陽春氣象,江夏家聲”,上城鄺屋寫的是“宣城世澤,侯府家聲”,下城鄺屋寫的是“宣城侯府,科第家聲”、葉屋寫的是“南陽世澤,制使家聲”“楚國人望,葉縣軍容”等,都在大紅紙上用金粉或墨汁,寫成斗大的楷體字。

除了門神和春聯,人們還會在一些門楣上貼“利紅”,多用紅、黃、金等色紙,小的兩寸寬、六寸長,大的三寸寬,八寸長,中間鑿有小花紋,少的貼3張,多的貼5張或7張,都是奇數。門楣上貼“利紅”,表達了人們祈福祛禍的心愿。

如果有不貼門神的,也可以寫“神荼、郁壘”,以紅紙書寫。在河源的古宅里,一些貼不了對聯的地方,會貼一些或橫或豎的小紅紙,寫著“天官賜?!薄案P枪罢铡钡?,窗戶上面貼“紫氣東來”,廚房則貼上“美味清香”等。有豬圈的,當然也要貼上“六畜興旺”。

吃年夜飯。在河源民間,很少把農歷十二月叫成臘月的。在十二月三十晚(月小則為廿九)下午四五點,用三牲奉了神,就可以開餐了。一家老小圍坐桌前,菜肴極其豐盛,通常有炒肉、發財圓蹄、蒸炸肉、白切雞、青菜,有時還有馬鮫咸魚。芹菜、蒜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過日子勤儉會算。

“奉神”的場地,小家庭多在自己家里,大家族則在祠堂里。奉了神后,還要到“灶前”(廚房)擺上三牲貢品,迎接灶神爺回家。

客家人過年時的餐桌,是最講禮儀的。開餐之前,謹守古禮的河源人,還要給近幾年新去世的親人放上一碗白飯,空上一個位子。

一家之主和主婦要將最好的菜夾給老人和小孩吃,軟軟的雞肝和肉質較軟的雞肉,多孝敬給老人吃,小孩吃雞腿就可以了。

團圓飯的菜,數量為雙數,這才吉利。每樣菜不能當餐吃完,要留一些,寓意“年年有余”。也有不少河源人家,年夜飯訂在酒店吃,菜式豐富,寓意吉祥,同時也讓忙了一年的家庭主婦省去不少家務。

連平人在年三十時,除家家備辦三牲拜神外,還要到縣城附近的關帝廟、城隍廟、牟爺祠,以及自家祠堂去“甩酒”。從除夕夜起,全屋點上燈,連點三夜。

發利市,放煙花。吃完團圓飯,父母對孩子會說一些期許并祝愿的話,勉勵孩子“過年又大一歲,要好好聽話,認真讀書”,給小孩發“壓歲錢”。除夕夜,父母給的裝在利市袋的錢叫“壓歲錢”,又稱“壓祟錢”等,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在年三十晚就把利市給孩子壓在枕頭下面。也有的人家在年初一上午給利市的。

這時候,穿著新衣新鞋的小孩們就可以放心地呼朋喚友盡興玩,放小鞭炮、小煙花、砂炮等,大人就在家里吃些堅果、水果、糖果、瓜子之類的小零食,聊天或看電視。20世紀90年代,河源人大多在看香港電視綜藝節目,里面有許多河源人喜愛的明星。孩子們玩瘋了回家,如果精力好,可以和大人一起守歲。

到了零時,在一些非禁燃區,人們歡樂地放煙花爆竹,祈福驅疫。每家的一家之主——通常是家里的頂梁柱、當了父親的中年男子,都會點燃一串長長的鞭炮。隔著東江或新豐江,都能聽見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除夕夜,遠遠的鞭炮聲密集地響了半個小時后才慢慢地歇了下去,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但仍有人樂此不疲地燃放煙花爆竹。

開年走走逛逛

年初一,河源人祭拜祖先,上完香火,家中眾人依次拜慶,連小孩子也在父母的催促之下,雙手合十,對著神像作三個揖,這就是“唱喏”之禮。

年初一天一亮,各姓族人齊集祠堂祭祖,儀式莊重。祭畢,請有名望的族長講本族姓代淵源、世系及祖訓。新年第一頓正餐,有南絲腐竹、金針等,是吃素食的。一家人吃飯前,必須先給祖先和神靈奉上新年第一餐,也同樣得吃素,只用糖果、年糕和南絲、腐竹(又叫水竹)之類,不要再給三牲。再給祖先燒上元寶香燭,就可以回家吃飯。

年初一至年初三,大人小孩都穿著新且整潔的服裝,走親訪友,“酒食征逐”,不事生業,店鋪俱不開門營業。筆者小時候,父親每到年初一,必定換上他的西裝三件套,西服上衣、馬甲和西褲,穿上皮鞋,帶上利市,走親訪友。在親戚發紅包只有二元、五元的年代,他的朋友出手豪爽,一給就是一張十元,每每從利市袋里抽出那張十元人民幣時,心里甭提多高興了,哪里知道父親也在給他朋友的孩子利市。除了親朋好友,河源人也經常會給鄰里小孩發紅包,50元、20元、10元的面額都有。

近年的春節假期,除了走親訪友,亦有相當多的市民出門旅游“合家歡”。今年年初一,我市各大景區景點游客暴漲。

年初二返娘家,市區往各縣區的車流出現小高峰,以短途探親、省內游玩居多。年初三,俗稱“窮鬼日”。這一天人們不外出做客,婦人不回娘家,忌諱吃人家的酒食。鄉人還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掃地的風俗,寓意是不要把財、喜掃掉。到了初三,家家戶戶把紙屑、垃圾清掃,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燒掉,并燒香紙,念送窮歌,叫作送窮鬼?,F舊俗已改,初三照常做客,且這天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多,如東源漳溪汶水塘捕魚節,吸引了各縣區及省內各地大量游客。

過年期間我市的各種文化、旅游活動,也成為河源人家的新年俗。各大影院的《流浪地球2》《滿江紅》等電影,上座率甚高,年初三、初四時,筆者在淘票票等APP上發現河源各電影院的上座率甚高,有的影片甚至連第一排座位都被上了鎖。

年初五,人們在微信群聊和朋友圈上紛紛發出接財神的祝福,這天起,返鄉或出游的人們紛紛踏上返回河源的路程。對上班族來說,年假7天過完,春節也就算過去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