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古今輝映 風物長存

——宋代河源風物志

2023-02-12 11:05:00 來源:河源日報

aecdc576670577333c620104e709236e_hyrbs0212004_001_01_s.jpg

■默化堂匾 翻拍自《龍川縣文物志》。 凌麗 翻拍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多年前,曾有人發起關于“時光倒流,你愿意生活在哪個朝代?”的網絡調查,宋代位居第一。黃仁宇先生曾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做過這樣的描述:“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化,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流通,較之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于宋代出現。在11—12世紀,中國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較而毫無遜色。”

河源雖然地處偏僻嶺南,離繁華中原甚遠,但流風所及,河源人的生活,也不會“原始”到哪去。宋代離我們現在已近千年,關于此時的河源地區,史料記載極少,關于河源經濟社會、民間建筑等史料,更是少之又少,但在各種典籍中都可見到一鱗半爪的記錄。

宋代祝穆撰《方輿勝覽》卷三十七中,提到循州(轄龍川、興寧、長樂)的物產,說龍川、海豐,風俗為最饒富,資奉易足(余安道《普安寺記》云:地有魚鹽之饒,士多江海之樂,故云云),借蘇陳為光榮(蘇子由、陳次升),無大寒盛暑,形勝崇山峻嶺,尉佗故基。

龍川雖云遠 風物號清鮮

唐代時,提到今河源、龍川地區,那些謫宦貶官們都能驚出一身冷汗,都知道這地方瘴癘兇險。南北宋時,對建埠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的循州的評價,開始有了一定的正面評價:一是自然環境優美、適宜耕作,良田較多;二是人文環境大有改善。

河源地廣田多的名聲也傳到了宋時的浙江等地。宋末,世稱賴布衣的賴文進(今浙江麗水人)曾對子孫說,“爾輩欲求山水清秀,廣州到沖可也;欲求田地廣闊,惠州河源可也。”后裔遵其囑,散居惠州、東莞、河源等地。

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在他的詩作《送洪景之循州參軍》中寫道:“夫子南國俊,聲猷推妙年。數奇晚方偶,參軍古龍川。龍川雖云遠,風物號清鮮。羅浮不相下,頡頏巉荒天。云鬢二三子,聊足奉周旋。行矣試老拳,歸歟遠翔騫。”雖然龍川離帝國心臟很遠,但其風物被人稱贊。

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曾提到,“循州,故蠻夷地,無學者,君(孫龍舒)為之筑宮,延經師,使州子弟從之游。久之,循之俗遂變,而循之有學者,自君始”。(《長興集》 卷一四《孫龍舒墓志銘》)

龍川出皋蘆 南人煮為飲

宋代廣東的經濟作物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桑、麻外,甘蔗、棉花、茶葉的種植也日漸重要。

北宋天禧末,天下茶皆禁,俱由政府專賣,惟山陜和廣南聽民自賣,但不得出境。《宋會要輯稿》云:“循州龍川亦產茶。”

據南朝宋(451—536年)沈懷遠在《南越志》記載:“龍川縣有皋蘆,一名瓜蘆,葉似茗,味苦澀,南人煮為飲。”

龍川縣所產的皋蘆茶是廣東客家地區最早記載的茶。可惜《南越記》原書早已散佚,《本草拾遺》轉引了沈懷遠這句話,但又加了一句:“南海謂之過羅,或曰‘物羅’。”

物羅、過羅,“皆夷語也”。

不少古書也探討了這種可以當茶飲的植物。陶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蘆,亦似茗,苦,摘取其葉,作屑煮飲,即通夜不睡,煮鹽人惟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之物。”

這種茶其實并不好喝,味道苦,顏色濁。李時珍曰:“皋蘆葉狀如茗而大,如手掌,挼碎泡飲,最苦,而色濁風味比茶不及遠矣。”

一般認為,這是苦簦茶,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苦丁茶。可見龍川人飲茶的歷史是非常早的。

凡物皆有兩面,苦簦茶亦是。陳藏器曰:“煮飲止渴,明目,除煩,令人不睡,消痰利水。”李珣曰:“通小腸,治淋,止頭痛煩熱。”李時珍曰:“噙咽,清上膈,利咽喉。”此茶性寒,李時珍曰:“寒胃冷者,不可用。”

皋蘆多地皆有產出,非限龍川一地。

另據傳,康禾茶曾為南宋貢品之一,飲譽南洋。《辭海》中稱康禾茶是河源的三大特產之一(另兩樣是蜂蜜和松脂)。

河源多竹木 蘇軾最喜歡

蘇軾被一貶再貶,離京城越來越遠,見識也越來越廣。見識這么廣的蘇軾,最喜歡龍川的竹子與河源的木材,當然,他去了海南島后還經常回味在河源的日子。

蘇軾曾建議廣州太守王敏仲為廣州人實施“自來水”工程,讓廣州城百姓能喝上距廣州20里的蒲澗山滴水巖的山泉水,引水的自來水管道,可以用竹子來充當。“管道”的維護成本也挺高,蘇軾建議王太守到龍川購置良田放租,用所得租金購買竹管,以備經常更換。

循州的竹子看來確實很好,大書法家蔡襄平時需要不少的紙張來練字,最是知道哪里的紙好,他在他的著作《文房雜評》中盛贊道:“循州藤紙微精細而差黃,他處以竹筋,不足道。”

被貶惠州的蘇軾,準備在白鶴峰下建一座房子以備晚年安居,他知道河源的木材好,派了小兒子蘇過到河源去采辦。這個時候是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的夏天。“小兒數日前往河源,獨干筑室,極為勞冗。”(蘇軾《與曹子方書》)

蘇軾在河源忙了一個多月,才在當年七月底帶著“數間屋材”木料回到了白鶴峰畔。為建這處宅子,蘇軾親力親為,把多年積蓄下來的六七千錢都用光了。可惜沒住多久,他就被貶到更南、更荒的海南島去了。

蘇軾在給畫家程懷立的書札里還提到“河源藤已領,衰疾可恃矣”。大約是在河源找到一支古藤做手杖用。

祖孫治龍川 開荒又搭橋

自趙佗開埠龍川后,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古老的南越大地漸漸出現了一些便民建筑。其中又以橋為最多,塔次之。

河源水系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在一些河面上,建起了不少石橋。

宋端平年間,循州知州宋詡為龍川縣建了好幾座重要的橋:龍津橋、西安橋、東寧橋、北平橋等。

說到宋詡,不得不先說他的祖父宋煜。宋家爺孫,是不多見的同一地方祖孫知州。宋煜,字伯華,福建莆田人,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守循州。他看到龍川學宮又破又舊,就將它好好翻新了一番。有了高大寬敞的學校,循州(含興寧、長樂)的學子們更加努力讀書了。龍川土地廣闊,很多地方根本沒有開墾出來,宋煜就帶著人們開墾荒地,種下了糧食。為了讓百姓得到更多實惠,他還上奏朝廷,請求減免了6年的稅收。在他的管理下,龍川成了沃土。

雖然經過了唐代大詩人李翱的教化,讓人們用陶土來做瓦,但大概是受制造業落后以及經濟不那么興旺的制約,龍川人還是大多用茅草做屋頂,經常擔心火神回祿光臨自己家。既然陶瓦價高難以推行,宋煜直接來個最實惠的辦法,他讓人量好城中百姓人家的屋檐尺寸,給他們發放貨款,讓城兵找到好陶匠,制作了大量陶瓦以供居民使用。等人們改茅草屋頂為陶瓦,放心安居后,再來慢慢償還貸款。

宋煜練兵也很有成效。淳熙六年(1179年),湖南郴州人陳峒興兵起義。因事發倉促,有司到處借兵,只有宋煜所派的兵最精。不久,宋煜改知惠州,官終直徽猷閣。宋煜的詩作頗佳,今存少量作品,其《題朱明洞》詩曰“澗流一一抱峰回,面面林巒錦帳開。我品洞天居第七,只應題作小蓬萊。”

宋詡到他爺爺曾當過行政長官的循州繼續任職,并不是偶然,而是由一個很欣賞他的大官崔與之上疏舉薦的。

崔與之上數三代左右,應生活在河源,到他父親這輩遷往增城。崔與之宦海浮沉,是能吏亦是清官,無論是當地方官還是撫邊、理財,都做得很出色。他舉薦過數十賢能之才,都留下了甚佳名聲,宋詡是其中跟龍川有關的一個。

宋詡字叔晦,熙淳間循州知州宋煜之孫,因有祖蔭,且受崔與之舉薦,入官。歷知程鄉、歸善縣。累遷通判汀州。史彌遠當國,罷歸。理宗端平(1234—1236年)初,通判廣州,擢知循州,御盜措置有方,民得安樂。端平初年,崔與之上疏舉苊,辟知循州。循州與閩之汀州、粵東北之梅州接壤,寇盜屢發。宋詡欲拔此刺,到任后數日,便集結民兵,扼其要沖,率以俘虜,盜寇弭平。宋詡即修繕城墻,浚通城濠,招募新兵,增派人手衛戍,以善后政。宋詡尚學寧靜,對暫時繳不上稅的民眾,也不急著催科。他的各種益民措施,不減他的祖父,循人都很感念。

流水繞小城 諸橋臥宋壤

循州縣城(今佗城)甚多小河流,為便于民眾出行,循州守宋詡建了龍津橋、東寧橋、西安橋、北平橋等橋梁。

龍津橋,離縣城五里,宋州守宋詡始建。年深日久后,屢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鄉官黃宸捐款,與邑人劉相一率眾鑿石砌之,人們都稱方便。

東寧橋,一名嶅津,又叫東橋,去邑五里,州守宋詡創。今佗城新渡村嶅湖邊有座印月橋,始建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是古時佗城通往西山、柳城等地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橋梁,結構穩固。不知是否在東寧橋遺址上所建。

西安橋,在城西二里,宋詡始建,嘉靖乙酉(1525年),嶺東僉事施儒重修。

北平橋,在城北二里,宋詡始建。

白云橋,在佗城西,北宋元符年間,蘇轍安置循州時,曾卜居白云橋畔。

北橋,在水心寺左,宋詡始建。

此外,佗城始建于宋代的還有魁龍橋,在邑東一里,宋咸淳中,州守(潘景立)始建,后廢。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龍川邑人溫良復建,至清代廢。

在河源縣,有記載的宋代橋梁很少。其中有一條桂香橋,在龜峰古塔下,古成之登科后,鄉人“榮為之建”的除象宿樓,還有這道桂香橋,其名取蟾宮折桂之意。

河源縣還有一座南館橋,在舊城南,宋端平年間,縣令林魁辰始建。

堂前憶二蘇 搖鞭過長亭

在今河源地區,宋代的紀念性樓閣,有紀念古成之的象宿樓,紀念蘇轍與陳次升的蘇陳堂等,今已俱都不存。

龍川佗城的白云橋畔,除曾有蘇子由故宅,尚有一座蘇陳堂。此堂舊名臺隱堂,蘇轍、陳次升謫循時,曾寓居于此。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4年)循州守彭億,追念這兩位大賢,將臺隱堂更名為蘇陳堂,并塑蘇轍、陳次升二公像,以俾邑人紀念。后來一度傾頹,嘉泰癸亥(1203年),頗有政績的循州守趙善譩改建于縣東五里,改名曰“二賢祠”,元至正壬辰(1352年),復廢于兵燹。

蘇軾也曾為龍川留下手跡。北宋紹圣三年(1096年),循州知州周彥質擬在公署之西營建偏堂五間。他把建設圖紙寄給蘇軾看,請蘇東坡為他起堂名并題榜。蘇軾欣然命筆,題其榜曰“默化堂”。何為“默化”?這是蘇東坡對周彥質的贊許:“嶺南無大寒甚暑。春冬之交,勾萌恣發;秋夏之際,柯葉潛改。四時之運,默化而人不知。民居其間,衣食之奉,終歲一律。寡求而易安,有足樂者。”這是嶺南的天道,令人舒適。“若吏治不煩,即其所安而與之俱化,豈非牧養之妙乎。文之治循,已用此道,故以‘默化’名此堂。”若吏治也如嶺南的天道,潛移默化,民眾的生活幸福指數就很高了。蘇東坡乃是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他運筆題寫,又是一幅被時人與后人珍之寶之的優秀書法作品。

默化堂舊址在佗城鎮政府右側,宋及其后皆為龍川縣衙署。民國初年黃麟書出任臨時龍川縣縣長時,縣署之堂尚有默化堂之額。后來曾做了佗城公社會議廳,20世紀50年代被毀。

默化堂匾額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時仍“翰墨如新”,惠州知府楊希銓“恐久而失真,爰勒諸石”,按東坡手書摹刻了一個石碑。此碑原嵌于白鶴峰東坡祠墻壁上,1959年市圖書館覓集齊全置于孤山碑廊,后來被毀。1976年文化部門在孤山收集到“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蘇軾題”一塊和“堂”字半塊(殘缺),現陳列在東坡紀念館內,其他幾塊惜未尋獲。“默化堂”石刻共有五塊,每塊高87厘米、寬57厘米、厚5厘米。第一塊刻“紹圣丙子仲夏月”。第二、三、四塊刻“默化堂”三字,字徑二尺余;第五塊刻“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蘇軾題”。(《惠州文物志》)

千秋存古跡 且作名勝游

北宋端拱年間,有嶺南首第之譽的古成之登第后,鄉人感到很光榮,特地為他建造了一座象宿樓,象宿樓在今河源市上角更樓下,歷經千年風雨,原樓早已不存,清代、民國時期都曾重修過。后來此樓樓址曾有產權方面糾紛,時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在戰事紛亂中也委決不下,只為象宿樓題聯曰:“百粵首探花,真君象宿;千秋存古跡,我也關懷。”此樓到上世紀80年代仍存,面積約50平方米,建筑為硬山頂,磚瓦結構。1986年河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今僅存遺址。

宋時龍川縣有水心閣,在龍川縣廣福寺,嶅湖環繞,前峰疊秀,為此邦登眺勝處。又有飛躍亭,在龍川縣北一里水心之北,由宋代知州韓京勸農于此而建。

龍川佗城嶅山之南有白云巖。宋紹興十七年九月初九,郡守韓京率僚屬龍川縣尉楚佺等,登高于此,在石壁上題了一首七絕詩云:良辰尋勝到禪關,盡日澄懷水石間。白酒黃花聊自若,盛游何必羨龍山。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