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鄭群:解放戰爭時期率部轉戰河源的領導人

2023-02-19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86c857b82201a2141f5252bd711092ff_0219001_001_01_s.jpg

■1996年,鄭群(中)參加黃村地區革命烈士陵園重建落成慶典時,與林若(右四)等合影。 凌麗 翻拍

942f9a697b3fb4795889badfed167b91_0219001_001_02_s.jpg

■1949年,東四支司令員曾天節與政委鄭群聯名簽署發布于藍口的行軍命令。 凌麗 翻拍

■本報記者 凌麗

人物簡介

鄭群(1921.8—2021.1),梅州五華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至1946年先后擔任中共五華橫陂區委書記、良田工委書記、和平縣委宣傳部部長、紫金縣委特派員、中共東江后東特委武裝部部長、東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長。1946年參加東江縱隊北撤山東,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五大隊第五隊教導員兼支部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九連工委委員、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副司令員、中共九連地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及第四支隊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順德縣長,中共南海縣委第一書記,惠陽、韶關地委副書記,省林業廳廳長,中共惠陽地委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中共廣東省委五、六兩屆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省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等職。

鄭群與河源淵源極深,他一生的革命歷程,與現今河源轄區息息相關。從早年的東江人民抗日武裝自衛總隊,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東二支隊、邊縱四支隊,轉戰九連山、河東河西、紫金、后東地區,走遍了河源全境,率部在連平、和平、河源一帶進行艱苦卓絕的反清剿斗爭,參與領導指揮九連地區武裝力量攻打國民黨軍,取得“五戰五捷”重大勝利。這些戰斗的勝利,為后來河源地區的解放、建立華南大塊解放區起到了關鍵作用。

鄭群是解放戰爭時期河源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鄭群戎馬歲月憶述集》是河源解放戰爭時期重要親歷者的口述資料。80多年來,鄭群與河源的緣分一直沒有斷過。他曾多次來到河源,與當年的老戰友聚首共憶當年,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考察,為相關革命場館題字,為老戰友的回憶錄、河源的革命老區所編輯出版的相關紅色史料題寫書名,為河源的紅色歷史留下了不少珍貴資料。

1 “紫金是我的第二故鄉”

“紫金是我的第二故鄉,很多往事歷歷在目。”鄭群在他的回憶文章《紫邑赤幟永飄揚》一文中深情地說。“1940年夏我來到紫金,參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紫金人民的革命斗爭,我都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由于身臨其境,所以情況更加清楚。”

鄭群第一次來到河源,是在1941年7月。時年20歲的鄭群到紫金古竹蓼坑參加中共東江特委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干部培訓班。8月,他被派往和平以大壩小學教師身份作掩護,化名鄭漢君,擔任中共和平縣委宣傳部長。1942年2月,鄭群回到紫金,任中共紫金縣委特派員。

“紫金雖是偏僻的山區縣,但這里的人民很有革命覺悟和斗爭精神,特別是紫金人民有著對黨的領導絕對服從、對黨的指示堅決執行、對黨的工作不折不扣完成的好思想、好傳統……紫金始終是可靠的革命根據地,因為這里馬克思主義傳播早,地方黨組織建立早,武裝斗爭開展早,人民群眾覺悟高,黨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信。”鄭群歸結紫金革命斗爭主要特點時說。

“我于1942年1月擔任中共紫金縣委特派員,一直到1946年1月。”1942年5月,“粵北事件”發生后,紫金縣黨組織奉上級指示暫停組織活動,要求黨員采取單線聯系,尋找職業掩護,保存革命力量。中共東江后方特委于此時遷至古竹水東。梁威林與鄭群在水東辦了一個小型農場,一些黨員隱蔽在農場里。鄭群在惠州“大益行”掛上“福華公司”招牌開始做生意,通過惠州軍政人物掌握情報并送至東江縱隊,同時還負責接待各地前往東江縱隊的同志。

1945年初,后東特委部署恢復黨組織生活和組建抗日武裝,鄭群時任武裝部長,與后東特委特派員梁威林同返古竹。組織部長鐘俊賢、宣傳部長黃中強亦到中壩,分別建立抗日武裝“紫河人民抗日自衛大隊”和“紫五人民抗日自衛大隊”。6月,兩隊合并,成立東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代號飛龍隊,共100多人,總隊長就是鄭群,當時化名李振群(一說李振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后東特委命令東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在紫、五、龍、河邊區建立反內戰的根據地。年底,東江縱隊挺進海(豐)陸(豐)惠(陽)紫(金)五(華)地區,指揮部由惠陽挺進紫金。

1946年4月,鄭群按上級命令精簡東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留下了范佛榴等在古竹堅持隱蔽斗爭。移交工作后,由黃村出發赴香港。6月,鄭群隨東縱北撤山東。

1947年初,廣東武裝斗爭逐漸恢復和發展。6月底,經過各種學習和訓練的廣東干部開始分小批秘密回到廣東。7月,鄭群與黃中強、魏洪濤、溫敬堯等仍回九連地區。

2 河源、連平指揮“五戰五捷”

“九連區的游擊戰爭是我省革命斗爭歷史上重要的一頁,是我省解放戰爭期間最早恢復武裝斗爭的,戰斗最頻密,戰線也最顯赫的地區之一。”《鄭群戎馬歲月憶述集》主編之一唐瑜在序言中寫道。鄭群,便是這些游擊戰爭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

“1946年東縱北撤山東以及后來3年解放戰爭年代,我在九連地委和東二支工作。”鄭群回憶說。

“我和黃中強兩人是1947年8月回到九連地區的,我倆回來后參加了九連工委(中國共產黨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共5個委員。從這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九連工委都設在九連山,工委領導機關也設在九連山,也叫總部。”(鄭群《后東地區武裝斗爭的回顧》)

此時鄭群主要率部轉戰河東、河西地區。

1948年下半年,中共華南分局決定,各地方部隊可以公開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開申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宣布有關方針政策。1948年8月1日,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次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在上莞正式成立,河東的“抗征隊”、河西的“自衛隊”等,都統一了番號。鐘俊賢為司令,鄭群為副司令,黃中強為政治部主任,吳毅為參謀長。與此同時,九連工委改為九連地委(中國共產黨九連地方委員會),地委書記魏南金,常委鐘俊賢、黃中強、鄭群。

1949年初,九連地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部的領導成員有所變動,魏南金調往邊縱政治部工作,鄭群接任司令員,鐘俊賢接任地委書記兼支隊政委,曾志云接任參謀長。

鄭群與粵贛湘邊區黨委領導人嚴尚民,及支隊領導鐘俊賢、曾志云等一起,于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指揮粵贛邊支隊在九連地區一連打了5場漂亮的殲滅戰,被稱作“五戰五捷”,從此扭轉了整個九連地區的局勢,加快了九連地區解放的步伐。

“部隊的戰略技術是在戰斗中不斷成熟和發展的,在支隊成立以前,部隊雖然發展到好幾千人,但長期分散作戰,武器裝備差。國民黨軍隊來掃蕩,有一兩個營的兵力就可以到我們地區橫沖直撞。”鄭群說,“支隊成立后,我們借鑒了山東解放區部隊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經驗。作戰中,我們集中五六倍于敵人的兵力打殲滅戰,有效地消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狠狠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1948年10月下旬,支隊得到情報,稱某日有一支11艘(一說13艘)的物資船隊由兩艘貨輪拖頭從廣州運抵惠州城,裝載著大量物資用品,翌日會起航逆江而上開赴老隆,由東江護航大隊梁桂平部(即國民黨省稅警團)率一個加強連共150多人護航。粵贛湘邊區黨委領導人嚴尚民和粵贛邊支隊領導人鐘俊賢、鄭群等,在東江西岸、東岸及下游作了部署。國民黨軍進入伏擊區后,隱蔽在山上的指揮部一聲槍響,集中了幾個主力中隊和多個地方中隊共700多人從山上沖下,左沖右突,兵力數倍于敵,擊潰了國民黨軍,大振九連士氣。

第二戰是大湖戰斗,這是一次誘殲戰,有完整計劃,集中主力在東江打擊國民黨的護航隊,“把梁桂平的護航大隊徹底打垮了,繳獲一大批物資和部分槍支,解決了部隊很大困難。”此戰是支隊在九連地區化被動為主動,扭轉戰局的首次殲滅戰。

“第三次是河源江邊,戰斗地點在曾田附近的東江邊。這次我們又集中主力消滅了國民黨保安五團的一個連。戰斗前一天晚上,嚴尚民和我親自觀察地形,戰斗中親自指揮。”

第四戰,是與保十三團的戰斗,在當年12月中旬,現在通常稱作駱湖大坪阻擊戰。得到保十三團將向駱湖進攻的情報后,粵贛邊支隊布置了10 個連隊近千兵力參戰,并具體劃分主攻、 狙擊、 迂回包抄等戰斗行動。23日晚,保十三團組織3個正規連和部分聯防隊從曾田出發,半夜時分到達駱湖大坪(與曾田交界處),粵贛邊支隊主攻部隊珠江隊、云南隊等部同時到達大坪村左側一個山頭,卻發現保十三團已搶先登上制高點。支隊臨時決定大部主力大踏步后退十里,站穩有利地形,變被動為主動,殿后一個連且戰且退,誘敵深入,隨后展開正面反擊,兩翼遷回包抄敵后,數小時解決戰斗,保十三團深入的一個連被殲,余均潰退。

“最后發展到1949年春節前的大人嶺戰斗,又叫洪軍營戰斗。這一仗規模大,跟曾天節的主力較量,他們一個營加一個連押送物資沿東江而上。該團團副劉勉親自督陣。我們得到情報后,集中1000多人的兵力在大人嶺附近伏擊。部隊領導嚴尚民、王彪和我都親臨督戰。”此戰較以往四戰更加復雜而激烈,雙方投入兵力更多,直至次日9時,粵贛邊支隊取得了最后勝利,軍威大振。隨后2月、3月間攻打和平,占領了大湖、熱水等地二十余圩鎮。

2001年,《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準備出版,邀請鄭群作序。鄭群看著這些文章,感慨萬千:“把我帶回了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猶如重臨當年戰斗過的河西地區的每一個戰場,其人其事,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引起了我充滿情感的深長回憶。”

這“五戰五捷”中的除大湖戰斗外,其余四戰,都發生在河西地區。河西地區地處原河源縣北部,是東江河源段以西的地區,東北毗鄰龍川、和平,西北毗鄰連平、新豐、龍門,占了整個原河源縣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是通粵東、粵北的必經之地,又是戰略要地九連山的延伸之地。“五戰五捷”后,河西根據地固若金湯,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迎軍支前運動,迎接大軍南下,“為粵東乃至全省的徹底解放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 九連地區首次攻打城市的老隆戰役

1949年5月,東二支隊與保十三團在東源縣藍口鎮咸水塘村的談判,是老隆戰役和老隆解放的一個關鍵節點。因此,2009年,當年談判主角之一的鄭群,應邀為咸水塘新屋仔寫下“談判舊址”四個大字時,激動得雙手禁不住地顫抖。東二支與保十三團原是勁敵、死敵,經過三次談判,雙方化敵為友,保十三團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師級支隊),政委鄭群、司令員曾天節,參與了解放老隆的戰斗。

作為老隆戰役的前線指揮官,鄭群掂量著敵我雙方兵力,感到了沉重的壓力。當時,保四師副師長彭健龍有600人左右駐于老隆寨頂,與他互為犄角的是副師長兼保五團團長列應佳率兩個營1000多兵力駐于和平林寨、彭寨等地,龍川縣還有600多兵力分駐龍母、鶴市,國民黨正規軍的一九六師葛先才也到了河源。另外,還有保五團一個營和五華縣保安營約700兵力駐五華城。

多年后,鄭群在回憶這一時期時說:“我們不但是首次攻打城市,而且要面對四面八方的萬余敵軍,在戰爭的激烈程度和軍事規模上,對我們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據敵人兵力部署情況,指揮部確定采取以圍點打援、各個擊破的戰術,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了老隆及佗城,但老隆戰役并未就此結束,而是持續了一個多月。粵贛湘邊縱隊派出精兵強將,將老隆外圍來援或固守之敵各個擊破,鞏固了老隆、佗城解放的戰果。老隆戰役,揭開了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的序幕。

4 熾熱的河源記憶

“這一生中我經歷了無數的事,結識了無數的人,有些事、有些人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遠去了、淡忘了,任人如何提示也記憶不起;而有些事、有些人卻漸漸地在內心深處沉淀下來,揮之不去,是刻骨銘心的。這些人和事,就是我在九連地區從事革命活動的人生經歷,是我與革命同志、革命群眾在從事共同的革命事業中,以理想互勉、生死與共的共同經歷,它強烈、熾熱,已經成為縈繞在心靈深處的記憶,多少個日日夜夜,這些人和事,一次次地席卷我的腦海,幾十年的情愫已難以釋懷。”(鄭群《難忘的九連往事》)

鄭群一直都十分關注河源,關注河源老區的發展,關注曾經一同戰斗過的同袍,關注河源有關部門編輯發行的紅色革命資料。

2009年9月19日,河源城解放60周年紀念日當天,300多位60年前曾參與了河源解放各項事業的東縱、邊縱老戰士們齊聚一堂,追憶往昔崢嶸歲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并慶祝東縱、邊縱河源市區老戰士聯誼會成立20周年。當年一同戰斗過的戰友,在耄耋之年的會面,又是這樣的大會之上,老戰士們格外激動。300多名頭發花白的老戰士(其中有一部分是女性),胸前戴著各個時期的金紅二色勛章,等候鄭群的到來。鄭群當年的老戰友袁創、麥啟華、李明宗、曾錦標等,也受邀來到河源參加慶祝大會。

筆者當時亦在現場,對這個場面印象頗為深刻。當時,老戰士們聽到門外一陣響動,往門口一看,啊,老領導鄭群來了!大家齊刷刷地站起迎接老首長的到來。鄭群一路走向主席臺,一路與當年并肩戰斗過的老戰友們握手,有的老戰士眼中已噙了淚花。這是一種共同經歷過生死的軍人感情。

這些老戰士都是東縱、邊縱河源市區老戰士聯誼會的會員,該會成立于1989年9月19日,成立以來,聯誼會開展了聯誼和各種健身體育活動,弘揚革命傳統,發揮余熱,力所能及地關心支持并參與社會各項建設事業、關心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等,做了許多有益工作。聯誼會第一批會員有400多人,最多人時達600多人。至2023年,聯誼會仍健在的會員,都是90多近百歲高齡的老人了。

2021年1月5日13時35分,鄭群在廣州逝世,享年100歲。斯人遠去,而風范長存,河源人民不會忘記。

(本文口述資料、圖片主要源于《鄭群戎馬歲月憶述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