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實推進“三農”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市
農業強起來 農村美起來 農民富起來
■油茶果采摘,油茶果已成村民致富果。 馮曉銘 攝
■東源縣義合鎮粵菜師傅培訓交流中心 楊堅 攝
■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 楊堅 攝
一年之計在于春。早春的鄉村大地上,農民們已經忙碌起來,用辛勤的汗水播撒美好生活的種子:農業專家走進鄉村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種糧大戶“云上”下單,農資公司忙著接單、運送農資;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車間里,包裝好的農特產品徐徐“走”下現代化生產線……
去年以來,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有效應對疫情影響、自然災害風險和復雜經濟形勢,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全力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逐步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2022年,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3.67億元,同比增長4.9%,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穩定增長。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1.14萬畝、糧食產量達81.54萬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產量實現連年穩步增長。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續3年獲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東源縣被定為全省小型農田水利試點縣之一。
春光在前、潛力無限,播種希望、續寫輝煌。邁向新征程,河源將以更大決心、更高目標、更強力度乘風起航,奮力譜寫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讓人們走上富民、村美、業強的多贏之路,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重農穩糧
筑牢“三農”壓艙石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
一直以來,我市始終把穩定糧食生產和保障重要農產品供應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堅決扛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生產,“三農”穩定經濟發展基本盤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不斷增強,重要農產品實現穩定供給。
2022年,我市從嚴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產量穩中有增。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1.14萬畝、糧食產量達81.54萬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產量實現連年穩步增長。伴隨產量高位走穩,耕地保護也在不斷提升。我市壓實耕地保護責任,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的主體責任,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運用,對認真履行耕地保護責任、成效突出的縣區給予用地規模、用地指標傾斜,對考核問題突出、工作落實不力的縣區,采取暫停用地報批、扣除用地指標的約束措施,倒逼責任落實。
穩步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市墾造水田3年行動,全市實現新增完工墾造面積4642畝,新增立項墾造面積5322畝,新增水田指標1940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1.9萬畝,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續3年獲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東源縣被定為全省小型農田水利試點縣之一。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作為農業大市,我市穩步開展種質資源保護行動,扎實推進種業創新攻關,我市自有產權品種雜交稻深優9528、深兩優870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深兩優870被全國農技中心認定為全國十大優質秈型超級稻品種;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主持實施的東源縣柳城鎮萬畝智慧農場初步建成。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助推農業提質增效。我市以糧食生產為核心,圍繞水稻、水果、茶葉等產業,提供“耕、種、管、收、售”等托管服務,特別是對糧食作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生產托管,有效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產業有機銜接,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等問題。目前,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達3376個,新建6家日烘干能力30噸以上的水稻機械化烘干中心。在2022年全省農業托管南粵行爭先賽中,東源縣和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分獲三等獎、二等獎。重要農產品供應穩定。2022年,全市全年生豬出欄136.4萬頭,同比增長5.5%;家禽出欄量5705.13萬羽,同比增長11.8%;全年供港生豬數量分別占全省、全國的45.2%、28.2%,是內地供港生豬最多的地級市,“菜籃子”保供工作成效明顯。
強鏈固鏈
打好產業特色優勢牌
產業興則農村興,產業旺則農村旺。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產業強農,圍繞產業強農,引項目、夯基礎、抓攻堅、擴優勢,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支持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扎實推進產業融合提升,逐步實現鄉村產業提檔升級。
產業強基,項目先行。高山油茶、生態畜禽、現代漁業……一批重點農業項目落地建設,有效補齊了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短板。目前,廣東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河源)建設進展順利,已完成油茶林種植近萬畝,項目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東瑞食品集團(船塘)現代農業綜合體建設項目有序推進,首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東源縣燈塔鎮,加州鱸養殖基地初期工程已建成投產。
強鏈補鏈,做強優勢產業。我市深入實施生豬、油茶、茶葉、蔬菜、水果、水產、南藥、絲苗米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行動,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9家,產業園綜合總產值預計超130億元,累計培育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92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78家、市級209家)。
預制菜產業加速發展,鄉村產業興旺新模式初具雛形。建立河源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印發《河源市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成立預制菜產業發展聯盟,推動一批預制菜龍頭企業落戶河源。目前,全市已有預制菜關聯(含凈菜)加工企業41家,以客家盆菜、客家湯料包組合、五指毛桃雞、客家豆腐丸為代表的河源客家菜預制菜產品受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青睞,預制菜產業正逐步成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依托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大力塑造“萬綠河源”區域公共品牌形象,組織開展線上產銷對接活動,培育農產品網絡直播團隊,不斷強化農超、商超對接,有效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2022年全市“三農”工作成績單
市農業農村部門榮獲農業農村部授予的“全國糧食先進集體”稱號。
我市2021年度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獲“優秀”等次,產業振興工作成效位列全省第二。
“菜籃子”考核自2017年以來連續兩次考核優秀,綜合排名全省第二。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續三年獲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
東源縣被定為全省小型農田水利試點縣之一(全省2個縣)。
在全省農業托管南粵行爭先賽中,東源縣和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榮獲三等獎、二等獎。
我市自有產權品種雜交稻深優9528、深兩優870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深兩優870被全國農技中心認定為全國十大優質秈型超級稻品種。
內外兼修
美麗鄉村煥發新活力
我市堅決貫徹中央農村改革各項措施,向農村改革要動力、促發展,有序推動農業發展要素流動。
盤活“沉睡”土地資源,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全市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制改革等試點任務持續深化,95個鄉鎮98項“一鎮一改革”的改革任務進入攻堅階段,目前已基本完成83項,10719個經濟聯合社全面完成資產量化工作,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面達10萬元以上。我市還出臺了《河源市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工作指引(試行)》等系列措施,圍繞宅基地管理、規劃選址、農房建設、農村住房風貌管控等加強引導,宅基地審批管理持續規范。
在農村改革工作開展的同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正扎實推進。我市嚴格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年行動,打基礎、補短板、促提升,拆除殘垣斷壁和危破舊泥磚房工作扎實開展,建設“四小園”43985個,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面完成,累計完成村內道路硬化2.2萬公里。堅持“試點推進,連片示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15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95條鎮級美麗鄉村風貌帶和美麗鄉村精品帶,源城區“蔬香田園”、東源縣“詩畫田園”、連平縣“十里花燈”、紫金縣“紅色傳承、古韻茶香”等5條示范帶建設初見成效,美麗鄉村實現由點到面、連線成片的初步跨越。
■組稿: 本報記者 王亞嬌 通訊員 姚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