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老戰士戴建: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現在的美好生活”
■1950年,戴建參與廣州政治保衛隊訓練。 資料圖片
■戴建革命軍人證明書
“我是歷史的親歷者,讓年輕一代牢記這段歷史是我的職責。”戴建反復提及,“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讓后輩懂得和平的珍貴。孩子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不能忘記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對他們加強歷史教育,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
戴建,1928年出生,東源黃村人,1947年參軍入伍,195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河源、紫金、海豐和陸豐等地參加游擊戰,隨后跟隨大部隊參與了解放廣州城、珠江三角洲剿匪等作戰。
“為了窮人翻身做主人,我參加了抗征隊”
戴建出生在東源縣黃村鎮的一戶貧農家庭,家里靠著幾分薄田、借地主高利貸以及給地主做活,勉強能顧得上溫飽。在他12歲那年,父親不幸離世,母親積勞成疾。戴建作為家里的老大,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到了他的身上。
“小時候冬天沒有東西吃,只能向地主借糧,借一升爛米,明年要還一斗好米,那個年代想活命真的不容易。”戴建說,除了地主剝削,粵東北地區的國民黨當局還會借著“剿匪”的名義到農村地區搶糧食、抓壯丁。為了不被抓到,青年們都要趕著家禽到山上躲藏起來。
1947年春,戴建參加民兵組織,打土豪、分田地。“我和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為了反對剝削,為了窮人翻身做主人,選擇參加革命。”同年12月,戴建帶著“一床被單,兩身衣服”加入廣東省東江人民抗征隊,跟隨黨組織,在敵后開展游擊戰爭。
“我加入廣東省東江人民抗征隊的時候,戰事吃緊,沒有什么新兵訓練,都是直接打游擊。”回想起加入革命的崢嶸歲月,戴建仍然記憶猶新。他說,當時部隊沒有先進武器,只有土槍土炮,甚至還要自制手榴彈,殺傷力不高。
因為武器裝備懸殊,東江人民抗征隊獲悉敵人來襲,先做好地雷埋伏,再進行伏擊。“一個兵只有10多發子彈,必須要一槍打一個,不能虛發。”戴建說,為了不浪費子彈,他和戰友私下都會進行射擊訓練。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在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這首《游擊隊之歌》是當時游擊隊員的寫照,當歌聲響起,又將戴建的思緒拉回到70多年前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據戴建回憶,東江人民抗征隊活動于河源、紫金、海豐和陸豐等地,以鄉村為根據地,依靠群眾開展游擊戰。部隊活動不僅范圍大、路程遠,而且生活條件也異常艱苦,一日一餐是常態。緊急情況時,一天一餐都無法保障。
“只要能消滅敵人,哪怕洗冷水、露天睡、吃不飽都是值得的。”戴建說。
“為了偉大的解放事業,我輾轉多地參加戰斗 ”
1949年1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以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江北、粵贛邊、北江4個支隊為基礎,在惠東安墩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尹林平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9年1月17日,粵贛湘邊縱隊下令將江南、江北、九連、滃江、五嶺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所屬部隊統一改編。戴建所在部隊改編為粵贛湘邊縱隊第二支隊第四團一營。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強渡長江天險,向尚未解放的廣大地區進行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
1949年5月中旬,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尹林平、政治部主任左洪濤,率領縱隊主力第一團、第三團和獨立營共1000多人橫掃五華、陸豐國民黨殘余勢力后,轉戰紫金龍窩,擊潰駐龍窩的國民黨軍1個營,然后挺進紫金縣城,指揮部設在烏石荷樹灣福音堂,部隊則駐扎在荷樹灣及石馬角一帶。
5月18日凌晨5時,邊縱司令部發出攻城命令,解放紫金縣城的序幕正式拉開。“敵方有高大的碉堡和炮樓,我軍想要攻下縣城,絕非易事,我們攻了一天一夜,也沒有什么進展。”戴建說。
僵持之下,司令部決定炸掉碉堡,但我軍炸藥儲備不足,要到幾十里外的康禾地區補充。戰事吃緊,誰去康禾把炸彈背回來?
“我去!我是本地人,對這一帶地形十分熟悉,可以走小道、爬山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當時不到20歲的戴建自告奮勇,他一人一槍,毫不畏懼敵人和野獸,翻過數座大山,氣喘吁吁地趕到幾十里外的康禾白溪村,不敢稍作休息,當即扛著十幾公斤炸藥原路返回。
敢死隊當即抱起炸藥包,向著敵人的碉堡發起沖鋒。隨著一聲巨響,高大的碉堡被炸毀。嘹亮的沖鋒號角響起,指戰員們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敵軍見大勢已去,選擇投降。5月22日,紅旗飄揚在紫金城上空,紫金縣城解放。
解放紫金縣城不久,國民黨軍從廣州調來196師、154師,這兩個師依仗裝備精良,沖入解放區,重新占領紫金縣城,隨后又占領了南嶺、海豐、陸豐等地。“此時我軍已轉移到海豐北部和紫金交界山區,正在等待機會重新奪回紫金縣城。”戴建說,我軍采取誘敵方法,順利伏擊國民黨196師,重挫其士氣,逼迫196師退守河源城。
在隨后的戰斗中,粵贛湘邊縱隊主要攻打國民黨154師,經過數次戰斗,徹底擊潰該師,解放了石壩村、黃麻陂、晉前鄉。困守河源城的196師見孤立無援,倉皇返回廣州,河源城解放。
“面對裝備精良的敵軍,全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我軍才能取得勝利。”說到這里,戴建感慨萬分,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若非如此,不會有這么多群眾支持。從參加革命起,一顆想要入黨的種子,一直在戴建的心里生根發芽。
解放河源地區后,戴建隨大部隊南下,參與了解放廣州城的戰斗,隨后又跟隨部隊參與了中山、順德、佛山等地的剿匪活動。
1950年5月1日,戴建迎來了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刻,經黨組織批準,戴建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當時全國黨員只有200萬,成為黨員是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對我最大的認可。”戴建言語中充滿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