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推動區域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河源路徑
擦亮綠水青山底色 繪就綠美河源新畫卷
■東江灣公園二期。河源以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林網、水網、路網“三網”融合,協同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近日,在源城區香車體育生態園的河源日報讀者林,大家齊上陣為綠美河源“添綠”。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河源萬綠湖萬畝紅椎盛開。經過多年的努力,河源已建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97處。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歲序更替,萬物生長。
沿著北回歸線一路向東,大部分陸地被荒漠和稀樹草原所覆蓋,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印度塔爾大沙漠,但被這條緯線穿越的河源,卻是另一番景象:山清水秀,花開滿城,從地圖上看,河源就像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南粵大地。
河源,一座與水有緣、與林相伴的城市。坐擁猶如翡翠一般的華南第一大人工湖——萬綠湖,四季如春、四季常綠。
萬綠一湖清,東江入海流。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河源的生態家底越來越厚實,森林覆蓋率達73.20%,全省排名第三;生態公益林面積1043.45萬畝;自然保護地97處,總面積約501萬畝,全省排名第二;全市城區綠化覆蓋率為43.73%,林蔭道路率為70.31%。
坐擁青山綠水,探路綠色發展。2023年,在廣東省全面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開局之年,河源迎來了與綠色發展的“雙向奔赴”,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沿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路線圖”,以奮斗姿態搶時間、搶機遇,重點突出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提升、綠美保護地提升、綠色通道品質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和全民愛綠植綠護綠等六大方面,全面提升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水平,推動區域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河源樣本,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河源路徑,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夯實良好生態基礎。
■組稿:本報記者 劉昕
通訊員 游惠強
總體布局為“兩江兩庫一區一帶”
綠美河源
建市35年,河源的發展始終與生態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造出多個生態品牌——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東源縣成為廣東省唯一獲得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殊榮的縣;燈塔盆地獲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國家農業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成為廣東唯一申報國家農高區的地區等等。
2022年12月8日,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提出要突出綠美廣東引領,高水平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下一階段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行動方案,為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劃定路線圖。
歷屆市委、市政府堅定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在全省吹響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沖鋒號角之時,我市舉行專題學習會、培訓班、研討班,探索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河源路徑,凝心聚力深入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在河源落細落實。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
綠美河源,綠是立足之本,美是發展目標。如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得到了我市全社會的認同。全面實施綠化美化和生態建設工程,是我市肩負的重要任務,更是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的重要保障。正值陽春三月,縱覽河源大地,巾幗林、青年林、讀者林等不同主題的公益紀念林、義務植樹基地的建設如火如荼,多地舉行義務植樹活動,掀起“植綠愛綠護綠”熱潮。
大道至簡,唯有實干。我市將堅持“點、線、面”相結合,以規劃“兩江兩庫一區一帶”為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總體布局,即:“兩江”指新豐江流域、東江流域,“兩庫”指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一區”指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一帶”指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兩旁第一重山,打造山水相連、綠網交織的生態景觀,拓展依山傍水、和諧共生的自然格局,建設通山達水、色彩多樣的魅力綠美空間。計劃到2035年,全市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30萬畝以上,森林撫育提升345萬畝以上,混交林比例達到60%以上。
林城相融
建設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
春暖花開,萬物明朗。漫步在河源中心城區,公園里大片宮粉紫荊、黃花風鈴木等炫彩奪目、詩意滿滿;河源鄉村大地被連片的格桑花海、桃花、油菜花、梨花鋪滿,猶如調色盤一般,到處生機勃勃、游客如織;廣東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內,自然教育路徑流水潺潺、鳥語花香,一群中學生在探秘森林秘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公園綠地建設、鄉村綠化美化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綠色發展、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突出綠美河源引領的重要部署。當前,河源中心城區公園廣場85個,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6.01%,綠化覆蓋率達42.64%,真正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累計完成鄉村綠化美化327個;國家森林鄉村23個,成功推選認定省級森林鄉村43個。
今年,我市將以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林網、水網、路網“三網”融合,協同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通過高品質、高標準建設森林城市、森林城鎮及森林鄉村,統籌城鄉綠化,進一步拓展城鄉生態空間,優化生態空間布局,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持續提升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五邊”綠化美化品質,打造季相豐富、四季有花、具有特色美化綠化的森林生態景觀;深入開展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植綠活動,推進留白增綠、拆圍建綠、見縫插綠,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質量,美化人居環境。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河源
突出保護
近年來,河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多舉措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建設水平,為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夯實根基。紫金白溪發現兩個蘭科新物種——廣東舌唇蘭和紫金舌唇蘭,去年4月白溪科研團隊以上蘭科物種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發表,填補了全球蘭科研究的空白,推動全球蘭科研究。這是我市自然保護地保護出成效的一個縮影。
自然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建立自然保護地是最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舉措。經過多年努力,河源已建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97處,總面積約501萬畝,含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地質公園等4種類型。接下來,我市將堅持“最嚴格的保護、最科學的利用、最精細的管理、最高效的共享”理念,構建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優化國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建設一批示范性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充分發揮生態效益,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
保護“活文物”,留住“鄉愁”。古樹名木是一個地區的歷史見證,它的年輪無聲地記載著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變遷,更承載著魂牽夢縈的鄉愁記憶。結合新農村建設,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河源將充分挖掘古樹的文化、生態、旅游功能,以古樹群為重心,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集保護、科普、宣教、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古樹公園,打造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計劃到2027年,建設古樹公園2個。
走出河源路徑實現“綠富”雙贏
綠美經濟
綠色,生命的本色。以綠色為底色的發展,必將富含強大的生命力,永續綿延。
借助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河源正緊緊依托森林資源稟賦,在高質量發展、鄉村旅游、林業產業等方面全面發力,奮力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河源路徑。
從人文客家風情游、紅色景點生態游、好山好水生態溫泉游再到環萬綠湖秘境深度體驗游,河源打造出“兩晚三天”的旅游精品線路,河源的景區景點已經串珠成鏈,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及周邊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如今的河源,美景如畫,林業產業提速增效:油茶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全省唯一跨縣級油茶產業園正快速推進建設中,園區龍頭企業美林油茶第一條生產線即將試產;依托生態資源稟賦的全域旅游方興未艾,森林康養、森林旅游成為新方式,紫金客茶谷賞花路線等經典路線進入大眾視野……這些如同璀璨的珍珠,被綠色絲帶串成一幅幅奪目的生態畫卷,讓百姓盡享綠色發展帶來的生態福利——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省級風情旅游小鎮、7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0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3個廣東農業公園、6條省級森林特色旅游線路、7個省級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2個廣東省森林小鎮、5個綠美古樹鄉村。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河源林業總產值約643.37億元。
“2023年在全市范圍實施62個綠美河源生態重點項目,著力打造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市林業局局長何志鋒介紹,按照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目標任務,河源已做好計劃表、任務圖,將在今年全速推進62個生態重點項目建設,依托項目建設帶動全市林業產業發展,實現“綠富”雙贏。其中,東深供水新豐江水源涵養(河源)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聚焦環新豐江水庫庫區及周邊集雨區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科學保護修復為建設內容,總投資3.16億元,計劃修復21.7萬畝退化林,解決新豐江流域主要生態問題,保障供水安全,推進森林綠化、美化、生態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