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兮鞠我 長我育我
——河源生育風俗掃描
■河源仁濟醫院的留產室,護士正在照料一名初生嬰兒。圖片攝于1949年或1950年。資料圖片
■河源鄉間一間古宅禾坪上,人們用草木灰炙煨黃酒。凌麗 攝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現代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定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1948年時,已有43個國家設立了母親節。20世紀80年代,母親節逐漸被中國內地的民眾所接受,風行至今。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弊怨乓詠恚袊颂岢鞍偕菩橄取?,對生育自己的母親十分孝順愛重,尤其重視為母親慶賀生日。圍繞族群的繁衍,各地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各種風俗,河源亦是。
生育:從“過鬼門關”到“助產有術,孕婦無驚”
自古以來,女性從準備當母親開始,就得有“過鬼門關”的心理準備。
舊時,河源地區醫藥衛生技術水平低,設備條件差,民眾缺乏衛生知識,產婦臨產時,普遍存在“自接自生”和“坐式分娩”,一遇難產便束手無策,只好聽天由命,并說是“月難鬼”纏身,非死不可,常見滯產、產道破裂、產褥感染等兇險情形,直接威脅產婦和嬰兒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懷孕分娩成為婦女生死的大關,是為“過鬼門關”,民間流傳著“養子姑娘三分命”或“生兒生女三分命”的說法,認為受著“神”和“命運”的支配。
彼時,初生嬰兒臍帶不做消毒處理,用剪刀剪、牙齒咬、破碗割、指甲掐等方法斷臍,往往造成新生兒破傷風(臍風)死亡,民間有“生一千、死八百”的說法,可見新生兒的死亡率之高。
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龍川縣紫市仁里有產婦77人,由于舊法接生,死去嬰兒29人、產婦2人,嬰 兒死亡率高達37.6%。
1907年,在東江一帶服務的西同勞(音譯)認為,沿江區域遼闊,在河源設立一家醫院非常有必要,于是便去函給德國巴色差會。德國巴色差會很快給予核準,并派了和士明醫師來華,又任命駐河源的蕭國安牧師進行籌建事宜,由河源張祝齡協助督責,先后建設完成醫生樓、療病室及職員住室各一棟。醫院建成后,張祝齡題寫了“仁濟醫院”4個字于門額。河源仁濟醫院于1908年正式開業。
自創設以來,仁濟醫院就有外出接生的護士,也設有留產室、產房、嬰兒室、洗嬰室,使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與健康得到很大的保障,那些胎位不正的產婦,經醫生和助產士用產鉗、手法轉位等措施而保住了母嬰性命。從外地前來河源參加仁濟醫院41周年慶典的崇真會總牧何樹德牧師寫道:“努力之下,令到心懷憂懼入院留產的婦人,住了兼旬匝月之后,笑嘻嘻地雙手抱著小寶寶,歡喜地出院?!?/p>
因此,仁濟醫院創建41周年特刊里,各地教會的賀信中,著重提到產科,如忠信崇真教會的賀詞有:“廣容產婦,盡度迷津?!卞a場教會賀詞有云:“增筑產廈,規模宏新;設備完善,造福婦嬰?!焙釉闯缯鏁R:“助產有術,孕婦無驚。”
但新法接生尚未推行開來,那時的河源,還普遍運用舊式接生法,導致嬰兒破傷風、殘疾等后遺癥甚多,醫院的醫生、護士有針對性地大力開展宣傳和應用新法接生,有效提高了新生兒的存活率。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船塘某醫生在河西舉辦第一期助產學習班,參加學習48人,推廣新法接生。
1952年,河源縣婦產科進行“改造舊產婆、實行新法接生”的宣傳活動。1954年,新法接生在全縣普遍推行,當年新法接生5089人。1955年全縣有接生站31人、接生員385人、助產士8人,當年新法接生6926人,衛生院接生5005人。1963年接生1.48萬余人(其中男7445人、女7396人),自產262人,新法接生占98.27%。難產116例,早產75例,死產102例,流產165例,新生兒感染破傷風13例、占0.88%。產前檢查1.44萬人、2.90萬次,產后訪問視察1.28萬人,成為符合國家普及新法接生標準縣。
1987年,河源鄉鎮衛生院(所)裝備了產床30張,并配備了手提高壓消毒鍋26個,為各村醫務接生包實行高壓消毒。
1987年,河源縣開始全面推行孕后至產后56天的圍產期保健。
早在1937年,紫金縣平民醫院開始推行新法接生,但因收費較高,前去的產婦不多。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全院共接生102人,其中難產者占55%。而在農村,依然多用舊法接生。1959年,全縣農村興辦大隊產院162間,每間產院設產床3—5張,有接生員1—2人。1961年,公社衛生院承擔了產婦住院分娩任務。1982年9月,縣婦幼保健所設立產房產床。1988年,新法接生率由1952年的0.6%,提高到99.8%;產婦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60‰,下降為1.37‰;嬰兒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235‰,下降到17.5‰。
民國時期,和平縣只有寥寥10名開業助產士,農村普遍采用舊法接生,1951年開始培訓“接生婆”187人。1958年,各公社建立婦產院,后并入公社衛生院,培訓女“赤腳醫生”。1985年后,新法接生廣泛推廣,取代了舊法接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的進步,新式接生法普及后,極大降低了產婦與新生兒死亡率。
連平縣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孕婦圍產期保健。1988年,連平縣孕期檢查率達100%。
1949年至1951年,從龍川助產技術學校助產科畢業的36名學員被分派到各衛生院、所實習,采用新接生法。1951年,龍川縣衛生科訓練“接生婆”200名。全縣成立5個接生站。翌年,接生站增至118個,訓練接生人員42名,在全縣推廣新法接生。當年,全縣新法接生437人。1953年,縣衛生科撥給接生站器械60套,新法接生4830人,嬰兒死亡僅14人(難產8人,其他6人),死亡率為2.8‰。 1956年普遍實行產前檢查,全縣新法接生11512人,占出生人口的85%。1958 年設立公社婦產院,全縣先后設立產院227間,分娩床150張,分娩室150間,每間產院都有1至2名接生員。1959年公社體制下放,婦產院逐漸停辦。1963年新生嬰兒成活率為97.8%,基本上消滅了產婦產褥熱和新生兒破傷風。
護胎的“胎神”與金花娘娘
女性在正式成為母親之前,要經過漫長的十月懷胎期,在這期間,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安全十分重要。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客家婦女懷孕期禁忌多,人們認為有“胎神”日夜在房內游走。人們認為,“胎神”是依附于胎兒的魂魄,護佑胎兒在孕婦肚子里平安長大,因此,在懷孕期間嚴禁釘鐵釘、補墻洞、補鍋頭、拆建動土、移動大件家具等,以免沖撞“胎神”致使小兒殘疾。如果不得已一定要進行較大規模變動時,如搬家或入宅,為確保能完全避開“胎神”,就要用一把新的家用掃把,在掃把上用紅線繞一圈,再用此掃把將要移動的地方及其周圍掃一遍,認為這樣可以先把“胎神”掃開,就能避免傷害到“胎神”,以保護胎兒。
在原河源縣地區,若有人想去求子,需到龜峰塔下的龜峰庵里拜金花娘娘。金花娘娘是生育之神,以廣州金花廟為最大。傳說金花娘娘本是民女,有巡按夫人分娩數日不下,眼看母子都要保不住了,夫人夢神告曰:“請金花女至則產矣?!庇谑敲孛茉L得,請她前往,夫人果然順利誕子,因而奉金花女若神明。金花女到了婚嫁年齡,世俗男子皆不敢與被奉為神明的她進行婚配,金花女遂投湖自殺,后人祀以為神。原稱金花小娘,后改稱金花娘娘,封惠福夫人,誕辰為農歷四月十七。
客家地區重視產婦“坐月子”
粵東客家婦女極重視產婦“坐月子”,《客家古邑民俗》一書中認為,客家地區如此重視產婦坐月子,一是繼續“傳宗接代”,二是因為婦女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在舊時農村婦女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必須保證她們過好坐月子關,不要削弱體質,更不要留下病根。正因如此,在客家農村,許多七八十歲的婦女,腰板硬朗,手腳靈便,依然可以從事主要農村勞動。
坐月子的具體方式,各地大同小異。產婦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內調養,直到滿月后(一般為30天)才出房門。坐月子期間,產婦享受最優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良好的飲食、充分的休息,成為全家的中心人物。
坐月子期間,產婦要經常用某種樹葉(如龍眼樹葉、楓樹葉等)或樹根煮過的水洗澡,主要為了驅寒祛風。
坐月子期間,一般每天三正餐三點心。所吃的東西,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比較講究。要富有營養,利于補身子、增加奶汁;要選擇溫、熱、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不吃青菜,吃干菜。產婦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雞酒(含姜、雞、酒),姜要老姜,多用于煮雞、煮蛋,煮雞時用油鍋將雞炒熟,再加上糯米酒,用文火煮熟。產后的當天就要吃雞酒,最好用一只能祛風驅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雞(雄雞)做雞酒。此后一般吃閹雞,若有未生過蛋的雛雞更好。
客家婦女坐月子期間,一般要吃10至30只雞、10多斤老姜和30斤以上的娘酒。常常有產婦直言“吃到怕”。清《石窟一征》卷四《禮俗》記載:“婦人產后月內,必以雄雞炒姜酒食之。蓋取其祛風而活血也?!?/p>
客家娘酒好補身
娘酒為傳統的發酵型黃酒之一,早在宋代就已有之,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里面“循州景物上·老酒”條載:老酒。市酤也,臘月醖之,用罌煨熟,歷夏秋味全,呼為“老酒”。子由在循詩云“老酒仍為頻開甕”。
在河源的鄉村,客家婦女往往從立冬后開始釀制娘酒。《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介紹了最原始的連平客家娘酒技法。最早是從冬至(清雍正八年《連平州記》認為,冬至五鼓取溪泉水作酒,“曰暑不變味”,可以長久保存)開始釀制的。釀制工序一般有八道,首先是將糯米洗凈浸透,然后將糯米置飯甑內蒸熟,倒至磨籃上攤冷,將“酒餅”研碎散撒在熟飯上拌勻,盛入壇中,中央挖一“井眼”,加蓋并保溫3—5天,即見“井眼”中滲出酒釀液,過濾出來后,再加火炭煨熱,置于陰涼處保存,歷久彌香,經久不壞。
客家黃酒的釀造,往往體現了釀造者(通常為女性)的心靈手巧與能干程度,因此,其釀造技藝一直以民間授受的方式流傳。如今能熟知釀酒技藝的年輕一代的河源客家人越發少了,只有少量的農村女子還傳承著祖輩留下來的技藝。這種民間釀制的娘酒,也頗受歡迎。
河源不少地方喜歡將釀好的娘酒再經過一道“炙”的工序,以除濕祛寒并能長期保存,叫“炙酒”。炙酒一般選在秋冬或春天晴好的日子,在自家屋前的禾坪或空地上進行。炙烤的燃料為谷殼、禾稈、櫓箕、樹葉等。一般是在酒壇子四周圍上谷糠或者稻草,陰火炙烤,直到壇內娘酒煮沸,然后用余溫繼續煨烤。炙的過程約為1小時,但滅火后還需利用余熱烘烤直至冷卻,因此整個過程為5—6個小時。酒甕自行冷卻后,若不打算在短時間內食用,則將酒甕密封好放置于屋內陰涼處,可保存較長時間。剛炙好的黃酒立即飲用會上火,因此一般會先放置一段時間再飲用。
客家黃酒到底有什么好?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周云水介紹,經過幾道程序釀制的客家娘酒,具有十分豐富的營養成分,包含有18種以上的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8種氨基酸含量最高,居各種釀造酒之首,是啤酒的9倍、紅葡萄酒的3.5倍,而且高于雞蛋等食品。客家娘酒的發熱量高,每升酒含熱量約2000卡路里。由于客家娘酒是用糧食經糖化發酵而成的,原料中的蛋白質和淀粉酶分解為低分子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河源地區的黃酒(娘酒)釀造技藝在全省來說都是有名的。源城區的“客家黃酒傳統釀造技藝” 入圍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連平客家娘酒釀造技藝亦入選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娘酒釀造技藝標準出自河源,河源綠純釀酒廠2003年取得客家糯米酒防酸技術國家發明專利,并主導制定了廣東省地方標準《小曲糯米酒》。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