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名流聚槎城 追憶守夜人蕭殷
■蔣述卓
■賀仲明
■王律
■王十月
■張均
核心提示
“后來人眾開新路,都道蕭殷是吾師”。這是蕭殷學術研討會暨《蕭殷全集》新書發布會專題發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近日,來自省內外文學創作與評論界40多位專家共聚槎城,共同追憶中國文壇事業守夜人蕭殷,他們用文章、語言描述“我眼中的蕭殷”,講述蕭殷的文學榜樣和文學力量、品格的示范與理論的探尋等,回顧蕭殷創作的一生、扶掖文藝新秀的一生。
此次學術研討會反響熱烈,為讓讀者更加充分理解蕭殷對我國文藝事業發展的貢獻,本報選取5位學者專題發言的內容,以饗讀者。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
蕭殷對文學的信仰始終不滅
“蕭殷始終與時代同步,具有堅定的革命理想和黨性原則,他有敏銳的時代觸覺和文學感受力。”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在追憶蕭殷時表示,蕭殷是文壇的文學榜樣,而且凝聚了磅礴的文學力量,對中國文壇具有極大的影響。
1957年,蕭殷收到王蒙的小說《青春萬歲》,將它帶在身邊反復閱讀,反復修改,等待時機出版。蔣述卓表示,《青春萬歲》是剛滿20歲的王蒙創作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蕭殷能給予高度評價并敢于出版,從這個角度講,他是文壇的榜樣。
蕭殷的文學榜樣不止于此,還體現在他敢于堅持自己的文學主張、勇于探討文學創作以及文學的重大理論問題。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他勇于討論文藝跟生活、文藝跟真實的關系問題, 并且把文藝評論和闡明藝術規律結合起來,把那些人們認為是很深奧的理論講得具體、易懂。1961年,他在廣東組織開展了對長篇小說《金沙洲》的討論,率先標舉別林斯基關于“熟悉的陌生人”這一典型理論,對文學創作上的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傾向進行了理論辨析。
“文學創作,尤其是作家,就應該有自己的敏銳看法,能夠堅持‘不動搖’,蕭殷用實際行動傳遞給我們這個認知。”蔣述卓說,此后,他們也開始堅信理論的價值在于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讓理想的光芒從文學照進現實?蕭殷認為,文學的理想光芒來自作家的眼光、思想以及感情,作家應當感受生活的樣子,從而釋放心中不滅的理想和抗爭的力量。
“蕭殷的文學力量是永恒的。”蔣述卓說,他將2/3的時間用于編發稿件和給讀者回信,培養了諸多青年。可以說,蕭殷是青年文學道路上的一束光、一盞燈。
追憶至此,蔣述卓相信,青年作家們、青年評論家們會把蕭殷榜樣的力量傳承下去,推動文藝事業更好地發展,為建設文化強國作貢獻。
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賀仲明:
蕭殷的品格和文學水平皆是吾輩楷模
1958年,暨南大學中文系復建,蕭殷任系主任。同為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賀仲明對此感觸頗深:“蕭殷先生在暨大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記,去年,我們有一個校史活動,很多人都提到了蕭殷先生當時對他們的培養,對蕭殷先生充滿深情。”
蕭殷自編《創作方法論》,引導學生邁進創作天地,從中培養出謝金雄、鐘永華、鐘毓才、鄧良球、張振金等作家。同時,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扶植文學新人,積極引導、幫助過王蒙、陳國凱、程賢章、黃樹森、易準等人。
“蕭殷真誠正直,傳達了改進文學批評方法、糾正文學批評態度的呼聲。”賀仲明舉例說,蕭殷寫了《驚險的場面不能填補生活的不足》,以此批評影片《劉胡蘭》,指出其脫離生活實際、缺乏調查研究和認真分析的缺陷,認為作品沒有真實反映劉胡蘭的成長經歷,人物性格沒有得到充分的表現,是對生活真實的歪曲。
蕭殷就像一名理論戰士,勇于指出文學作品的缺點和不足,也敢于維護正義,為優秀文學作品保駕護航。不僅如此,蕭殷始終以真實生活為標尺,衡量和評價文藝作品的高度和得失。“在這一點上,我是佩服蕭殷的。”賀仲明說,蕭殷對于文學真實的堅持影響了他的文學評論觀念。
蕭殷早年通過創作小說來引導青年從事文學創作,他還寫了系列著作證明中文系大學生寫作的必要性,比如《與習作者談寫作》《給文藝愛好者與習作者》《談談寫作》等。“蕭殷先生極其重視寫作,這些年我們一直引導更多的大學生進行文學創作,我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吧。”賀仲明說,當學子們寫出一篇振奮人心的作品時,他們會想起這是蕭殷在后世的回響。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主任張均:
當下也須認識蕭殷的文藝思想
文藝作品不能只以自然的態度去描寫生活、藝術家必須帶著明確的目的和任務真實地描寫現實……諸如此類的觀點在《論生活、藝術和真實》一書中比比皆是。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主任張均從事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研究的范疇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恰好是蕭殷從事文學活動的時期。“我對蕭殷的著作十分熟悉,也深感親切。”張均說,從《論生活、藝術和真實》一書中,可以看出蕭殷明顯承續了社會主義現實文藝思想。
蕭殷曾寫道:一篇作品是否真實,不在于它是否“如實地”描寫了事實或現象,關鍵在于它是否通過事物的現象透視到事物的本質,是否通過生活現象的描寫反映了生活的真實面貌,是否反映了一般事實邏輯的真實。
張均提出,蕭殷對“藝術真實”的闡釋并沒有走入本質主義的誤區,并未用歷史邏輯徹底取代或淹沒個人邏輯。蕭殷認為“人”才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并把人作為“藝術真實”最可靠的基礎。
“無論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多么廣闊,表現出的沖突多么巨大、尖銳,也只能通過不同人物千差萬別的命運、遭遇、性格沖突才能表現出來。”張均表示,蕭殷對于歷史與個人復雜關系的論證理解,都值得當下的文學創作者學習,值得他們挖掘、深化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讓讀者通過作家的描寫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
河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王律:
蕭殷與河北三大解放區黨報淵源頗深
“蕭殷曾主編《晉察冀日報》文藝副刊,在《冀中導報》指導新秀,參與創辦關內第一家城市黨報《石家莊日報》,與河北三大解放區黨報淵源頗深。”河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王律說,梳理挖掘早期紅色報人的貢獻,成為研究蕭殷的重要課題。
蕭殷曾經于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之間在《晉察冀日報》擔任編委和副刊主編;1946年11月至1947年3月,蕭殷擔任《冀中導報》副刊主編時,針對讀者的問題給予解答和寫作輔導,積極扶植文學新秀。河北省文聯原主席、著名作家徐光耀曾在《冀中導報》發表過短篇小說《周玉章》,也曾在華北聯大文學系當過插班生,受過蕭殷的教誨,他把蕭殷稱作“恩師”。
此外,蕭殷在《冀中導報》副刊還選編發表了不少農民的詩謠,將收到的2000多首詩謠選編了一部分,集合成書,由冀中新華書店以《翻身詩謠》為名出版。
1948年秋,蕭殷任《石家莊日報》副總編輯,非常重視報紙副刊的文藝評論工作,對文學新人和業余作者熱情扶持,積極撰文指導,培養了邵燕詳、鮑昌等一大批青年作家,為關內第一家城市黨報的副刊和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從蕭殷在河北三大解放區黨報工作的經歷可以看出,早在1946年,蕭殷就開始了文藝創作理論的研究以及對青年作者的輔導。”王律說,從《冀中導報》的這些小文章開始,蕭殷一步一步走下去,幾十年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是他一直十分尊重的前輩。
蕭殷在河北發出了擲地有聲的文藝之音,影響了眾多河北報人、藝術家以及民眾。早在10年前,河北話劇院藝術名家劉庚將其收藏的《冀中導報》文藝副刊簡報集贈送給王律。“當我收到這份簡報集的時候,無比激動。”王律表示,該簡報集成了研究蕭殷從事文藝編輯、發現文學新人、指導文藝創作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批文獻經陳家基等學者披露后,已成為冀中解放區紅色文化挖掘的重要資料。
“鼓角常催戰陣行,太行應記越鴻鳴。三報史,半生情,毛錐如炬煉純精。”王律以一首《漁歌子·大會發言》總結蕭殷在河北辦報的歷程,會場響起了陣陣掌聲。他說,蕭殷一直都在,他的榜樣力量永存。
《作品》雜志社社長王十月:
不愿辜負蕭殷投來的殷切目光
“我的辦公室墻上掛著3位《作品》前輩主編的照片,其中一位就是蕭殷。”《作品》雜志社社長王十月說,3位先生中,蕭殷先生的目光是最明亮的,也是最犀利的。
王十月雖未在現實中認識蕭殷,卻每天能看到蕭殷的照片。他和蕭殷不僅僅是《作品》前后主編的關系,還是師爺和徒孫的關系。“我在寫作之初還能得到廣東省作協的諸多關照,得益于我的恩師呂雷,也間接得益于蕭殷。”王十月說,呂雷是蕭殷的學生,他常聽老師講蕭殷慧眼識人、扶掖青年的故事,所以呂雷也牢記蕭殷這一教誨,用心教導學生寫作。
蕭殷不喜論資排輩,后輩們也極力延續這一傳統。呂雷在任廣東省作協專職副主席后,曾提出作協開會不擺銘牌,文友之間沒有高低之分,他希望廣東省作協能夠接續這一傳統。“從這一提議,可以看出蕭殷的影響滲透到了學子的方方面面。”王十月說。
丁玲曾這樣評價蕭殷:“他工作認真負責,從來不整人,這在中國文壇十分難得。”王十月從旁人口中聽了不少蕭殷的故事,然而這些故事于他而言終究有些遙遠。他開始尋找蕭殷和《作品》雜志社的關系,與他的關系,在雜志社陳展室中,他找到了答案。
王蒙的《最寶貴的》、于土的《芙瑞達》、孔捷生的《姻緣》、陳國凱的《我該怎么辦》、呂雷的《海風輕輕吹》,這些刊登在《作品》雜志上的小說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十月驚奇地發現,編輯這些作品的主編均是蕭殷。他說,蕭殷先生創造了《作品》雜志幾乎無法超越的輝煌。
“我們不僅在談論蕭殷先生的慧眼,不僅在談論蕭殷先生的道德,我們還要銘記一種快要被遺忘的師道。”王十月表示,他不止一次對同事們說,要學習前輩蕭殷先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學養與職業水準、職業道德。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