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三大黨報的默默耕耘者
——解放戰爭時期的蕭殷
■王律
蕭殷先生,是我國知名的作家、文學評論家。但是,他有兩個時期的重要經歷,至今鮮為人知。從1939年至1941年的抗戰時期,蕭殷曾經工作戰斗在太行山的華北版《新華日報》;從1945年至1949年的解放戰爭時期,蕭殷曾經工作戰斗在晉察冀邊區的《晉察冀日報》和《冀中導報》以及解放區的《石家莊日報》。梳理、挖掘其早期紅色報人對革命事業的貢獻,是蕭殷學術研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我所熟悉的,正是蕭殷在解放戰爭時期4年紅色報人的經歷。
參與創辦關內第一家城市黨報《石家莊日報》
1945年,抗戰勝利,蕭殷從延安步行兩月余,來到《晉察冀日報》所在地張家口,擔任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編輯科長,兼《晉察冀日報》編委。工作期間,蕭殷被抽調到北平,在軍調部中共一方主辦的《解放》(三日刊)任采訪部主任,其間在北平采訪并有多篇文章面世。北平工作結束后,蕭殷再次回到張家口,在《晉察冀日報》接替丁玲擔任了報社副刊主編。1946年10月報社撤離張家口回到阜平辦報,蕭殷調至《冀中導報》擔任副刊主編,后來,蕭殷又調到石家莊日報社任副總編輯。
多年來,蕭殷甘心為人作嫁衣,所以十分重視編輯工作。蕭殷曾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吁要關懷、重視編輯,正確、客觀地評價編輯在發展文學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1987年,我們在紀念《石家莊日報》創刊40周年的時候,蕭殷老前輩已經去世,未能搜集到他的生平文字,成為當年史料的留白。去年紀念《石家莊日報》創刊75周年,我們終于發現一件珍貴文獻,以彌補當年的缺憾。蕭殷于1948年8月離開任教的華北聯大,調任石家莊日報社副總編輯,但調離石家莊日報社的具體時間不得而知。然而我們有幸從一份原始檔案的復印件中看到了他離開的時間:1949年2月11日《社長通知》“市委決定:一、蕭殷另有任用,即日解放其副總編輯職務”。“解放”,今天用在此處當說“解除”。
無獨有偶,我們在整理蕭殷的照片資料時,還發現了一張蕭殷于1948年12月在石家莊勝利公園拍下的照片,當時他剛調到石家莊日報社擔任副總編輯4個月。這張照片上的勝利公園現在是華北乃至全國最著名的革命陵園之一。1948年秋,朱德從西柏坡來到解放不久的石家莊視察,聽說勝利公園曾是日軍神社,當場指示要建設成革命烈士陵園。如今,位于勝利公園內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占地21萬平方米。陵園內安葬著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大夫,民族英雄馬本齋,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著名烈士,是石家莊市區內的一處紅色文化名勝。
當時擔任石家莊日報社副總編的蕭殷,為關內第一家城市黨報的文藝副刊的創辦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蕭殷非常重視報紙副刊的文藝評論工作,就像他之前在晉察冀日報社任副刊主編時一樣,對文學新人和業余作者熱情扶植,積極撰文指導,發現培養了像徐光耀、邵燕祥、鮑昌等一大批青年作家。
有時歷史竟然會出現如此的巧合,廣東龍川佗城——趙佗之城,蕭殷的出生地正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而蕭殷當年工作過的石家莊又恰是趙佗的故鄉。兩千多年前,趙佗去到蕭殷的故鄉帶去了中原文明,被毛澤東譽為“南下干部第一人”;兩千多年后,蕭殷又從佗城北上,來到了趙佗的故里創辦黨報,傳播當代最先進的思想和文化。
在《冀中導報》發現指導文學新秀
1938年,中共冀中區黨委創辦《冀中導報》(初名《導報》),1949年元旦,冀中區委機關報《冀中導報》更名為《河北日報》,毛澤東在西柏坡親筆題寫報頭。
多年前,河北話劇院藝術前輩劉庚先生贈我一套由蕭殷等同志主編的《冀中導報》文藝副刊剪報集,成為研究蕭殷同志這段時間從事文藝編輯、發現文學新人、指導文藝創作的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批文獻經陳家基等學者披露后,已成為冀中解放區紅色文化挖掘的一大寶庫。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蕭殷,是一位文學家與文藝評論家。蕭殷一生文藝評論著述甚豐。他是何時開始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呢?學界似乎了解與敘述的并不多。蕭殷之前曾在晉冀魯豫、晉察冀和北平多地辦報,積累了辦副刊的豐富經驗,那么到了《冀中日報》擔任副刊主編,蕭殷就是如魚得水,把副刊辦得豐富多彩,有聲有色。這次在剪報集里面發現了其中幾篇:《論情緒》《談主題》《談形象》《談現實》《談公式主義》等。
前面兩篇的副題為《創作思想靈感》,看得出這是一個系列文章。后面四篇顯然屬于針對讀者的問題給予解答的寫作輔導,也是一個系列。從上面的這些史料可以看出,早在1946年,蕭殷就開始了文藝創作理論的研究以及對青年作者的輔導。從《冀中導報》的這些小文章開始,蕭殷一步一步走下去,幾十年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最終成為中國文藝界著名的文藝評論家。
如今已年近百歲高齡的河北省文聯原主席、著名作家徐光耀曾經在蕭殷任教的華北聯大文學系當過插班生,受過蕭殷的教誨,和蕭殷有著一種特殊的師生關系,他把蕭殷稱作自己的“恩師”。小說《周玉章》是徐光耀進入華北聯大學習前的第一篇小說習作,寫的是落后戰士轉變的故事。這是徐光耀第一次虛構故事,嚴格講,也是徐光耀的真正文學創作的發端,他以“越風”為筆名,把自己的小說投給了《冀中導報》。
蕭殷當時是《冀中導報》副刊主編,他編發了這篇小說,并且加了按語:“我們懷著一種極愉快的心情,讀完了越風同志的《周玉章》。自然,這還稱不起成功的作品。但在副刊上,卻是一篇較能使人滿意的文章。因為它不是現象的羅列,不是機械地向雜亂的現實‘照相’,也不是脫胎于‘抽象概念’,而是從有血有肉的(現)實生活中選擇出來的形象和性格。 ——編者”
筆者在所藏《冀中日報》副刊剪報集里還發現多首1947年在《冀中日報》副刊發表的農民寫的翻身詩謠的剪報,后來由冀中新華書店以《翻身詩謠》為名出版,此時蕭殷已經奉調離開《冀中導報》前往華北聯大文學院教書。出版此書時沒有署蕭殷的名字,而是寫“冀中導報社編”。
主編《晉察冀日報》文藝副刊
蕭殷曾經于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之間在晉察冀日報社(中間幾個月到北平《解放三日刊》)擔任編委和副刊主編,他在《晉察冀日報》工作初期,使用的名字為蕭英。1946年初到北平解放報社工作,為了保護在國統區工作的記者的安全,蕭英的名字改成了蕭殷。
1946年7月19日蕭殷發表文章《“武力崇拜”與“盲目服從”》,以有利的事實揭露了反動派對青年學生推行“軍訓”,把青年學生訓練成沒有頭腦的“武力崇拜”與“盲目服從”,心甘情愿當反動派的內戰炮灰;10月10日的文章《只有恨》,憤怒地控訴了反動派對張家口解放區的瘋狂轟炸,表達了一定要復仇,一定要再回來的決心。
蕭殷還曾在副刊上轉發了葉挺的著名詩篇《囚歌》,以表達對國民黨反動派鼓吹的“爬出來吧,給爾自由”的無比的憤慨,表達了“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燒掉”的期盼心情。
經歷了在河北革命老區晉察冀多年戰爭歲月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后,蕭殷把主要精力放在報刊、文藝教學、文藝理論方面,先后擔任《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青年作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副所長。1960年從北京調廣州任中共中南局文藝處處長、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分會副主席、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教授、《作品》主編等職,為培養青年作家傾注了心血。蕭殷博學多才,著作頗豐,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特別獎。
在廣東河源的龍川縣志中,第一位歷史名人就是南越王趙佗,當代名人杰出者就是曾在趙佗故里石家莊任職的蕭殷。龍川縣城文化公園還為這位烽火歲月曾經戰斗在燕趙大地上的一代文化宗師樹立了漢白玉半身塑像,可謂上下兩千年,南北情相牽。
(作者系河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