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工農旅“三翼齊飛”,打造綠色崛起樣板

東源努力勃發新氣象

2023-11-24 10:26:18 來源:河源日報

image.png

■東源縣康禾鎮仙坑古村

■東源蝴蝶嶺工業園

■采訪團成員走進廣東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

■廣東高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制圖:吳丹

調研行 視頻二維碼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 源河客戶端

核心提示

素有“生態明珠”美譽的東源,東江穿境而過,萬綠湖微波粼粼。

綠水青山是東源的底色,但東源不止青綠。

走進河源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河源東源高新區),一家家企業開足馬力,滿載貨物的車輛駛向四方;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無人農機協同作業,將沉甸甸的稻穗攬入“懷中”;康禾鎮仙坑村人聲鼎沸,500多名東莞學子到此研學,農旅融合畫卷徐徐展開……

一邊是山水交融的絕美畫面,一邊是熱情似火的發展場景。東源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實化“施工圖”,敲定“任務書”,奮力當好河源綠色崛起的主力軍,努力勃發新氣象。

11月14日至15日,“河源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調研行”大型采訪活動走進東源縣,探訪東源執綠為筆、山水生金的綠色崛起之路。

積厚成勢:產業聚攏“高精尖”

今年以來,省、市吹響的“制造業當家”號角催人奮進。放眼東源,產業發展欣欣向榮,項目建設馬力十足、招商引資如火如荼……

據統計,今年1月—9月,全縣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18.93億元、同比增長16.5%,規上工業增加值28.67億元、同比增長15.68%,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78%。

產業的發展,不僅體現在項目的數量上,更體現在項目的質量上。

11月14日,采訪團成員來到河源東源高新區內,穿上“白大褂”、套上“藍鞋套”實地走訪廣東高峰科技有限公司,探秘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工序。“電子產品的制造對空氣質量和粒子污染的要求非常高,生產、參觀我們都要求無塵化。”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吳至成介紹,公司總投資約3.5億元,主要生產電子、通訊、網絡、數碼等產品。目前,已有4條生產線投產。12條生產線全部投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0億元。

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特色產業是東源的主導產業,也是優勢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家底”。近年來,東源聚焦高質量發展,招商引資的理念由“撿到籃子的都是菜”到產業鏈精準招商,招商引資的考核由量化為王到“項目為王”,招商引資的隊伍由“人海戰術”到專班隊伍……其目的是瞄準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出擊、靶向招商。

一個個項目的“加法”,成就產業集群的“乘法”。晟源永磁、銘鐳激光等優質項目落戶,讓東源產業發展邁上“高精尖”,也得到省里的肯定。今年,河源東源高新區成為市承接省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組成部分,獲得省工信廳下達的注入資金2.4億元。

產業是經濟的命脈,園區則是支撐產業的脊骨。走進河源東源高新區,林立的廠房、筆直的道路、嶄新的高樓,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又能感受到其勃勃生機。近年來,東源加快推進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項目,以“提檔增效”攻堅縣域“空間擴展”,推動工業園區提質、擴園、增效。目前,河源東源高新區三期已推動落實工業用地1450畝,園區內生產生活留用地正在開發中,新舊園區整合搭建工業平臺的格局輪廓初顯。

“我們將持續深入開展‘園區建設提速年’行動,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帶動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到東源投資興業,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優質項目20個以上。”東源工業開發區副主任魏慧銘說。

以“綠”為媒:農民吃上“旅游飯”

走進山水環抱的康禾鎮,康泉十八云溪溫泉度假村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下,眾多在此住宿的游客漫步山間,享受著難得的寧靜。

而10分鐘車程之外的仙坑村,卻是另一番景象,孩童的歡聲笑語此起彼伏,來自東莞、深圳等地的旅游大巴停滿了停車場。

農旅融合,古村展新顏。仙坑村是東源農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東源縣以“綠”為媒,謀劃打造以“歸鄉東江、云養東江、稻夢東江”為主題的“東江畫廊”示范帶,并依托示范帶建立了2條旅游精品線路,其中以阮嘯仙故居為核心的紅色歷史文化旅游線路成功入選首批“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每年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東江畫廊”示范帶依托緊鄰市區的優勢,每周末吸引前來休憩、游玩、打卡的市民超3000人次。

調研行活動中,采訪團來到位于“東江畫廊”示范帶邊上的田覓東江營地,邂逅詩意東江,感受鄉間營地的自然風光。“約上三五好友,來營地圍爐煮茶、野炊燒烤,一定是個不錯的選擇。”采訪團成員丘秀蘭說,東源充分利用東江資源優勢,打造示范帶,還吸引了14個項目共投資5億元建設“東江畫廊”,農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寬。

當前,東源正在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后發優勢,優化整合南園古村的古樸建筑、阮嘯仙故里的紅色遺址、生態農田、有機茶山等鄉村旅游資源,高水平開發以生態農業休閑、鄉村度假為重點的鄉村旅游產品,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旅游環境,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綠富同行:沃野阡陌繪新景

遙望田疇如畫、沃野錦繡,腳下溪水潺潺、客韻悠然。漫步東源鄉間,總會有既現代又浪漫的獨特感官體驗。

眼下正是稻谷收割的季節,位于東源縣柳城鎮的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利用無人收割機快速收割上千畝水稻,效率提高近百倍。

“在羅錫文院士的指導下,我們成功建立了河源首個無人智慧農場,有效提高了全縣農業機械化水平。”東源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該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9.31%,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54.98%。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的生動實踐,是東源大力推進科技強農的縮影。以質量、效率變革牽引農業現代化發展,東源現代農業不斷破局拓路,今年前三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32.42億元,同比增長10%,排名全市第一。

離開柳城千畝稻浪,轉眼又入船塘千株木棉。位于船塘鎮黃沙村的千株大腹木棉花次第綻放,整個莊園粉裝一新,浪漫氛圍十足,游客絡繹不絕。

美麗鄉村從單個“盆景”發展成整片“風景”,與山水人文融為一體,獨特風情映入眼簾。美麗生態如何尋求最優解,讓村民捧上“金飯碗”?

對此,東源大力盤活閑置資產資源,探索“村村聯合、強村帶弱村”發展模式,組建“富鎮強村公司”35家,舉辦壯大村集體經濟“書記有話說”系列研討活動,推動全縣25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1萬元以上。同時,依托板栗、藍莓、絲苗米、茶葉等農產品,打造鄉村特色品牌,重塑鄉村生態與產業價值,享受綠水青山帶來的“紅利”。

綠富同行,發展日新月異;和美鄉村,變化可感可知。高質量發展,東源正在越走越實、越飛越高。

現場探訪

“東源速度”與“廣晟速度”的“雙向奔赴”

——晟源永磁為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喂料”

2021年12月,廣東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晟源永磁)項目在東源縣新材料產業園動工;

2022年12月,實現晟源永磁項目一期提前竣工;

2023年1月,晟源永磁項目一期正式投料試產;

2023年6月,晟源永磁項目所生產的高端磁材產品正式投放市場……

從動工到試產,體現了晟源永磁的建設速度,同時也離不開東源縣在項目施工中提供的“保姆式”優質服務,快速解決項目遇到的問題,雙方實現“雙向奔赴”。

“我們今年的產能可達到3000噸,訂單已經排到明年2月份,銷售金額預計在2億元左右。”晟源永磁綜合管理部負責人張恒說。

晟源永磁項目是廣東省重點項目、戰略性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重點項目,占地面積約8.26萬平方米,投資總額12.52億元。

走進晟源永磁,大型、全自動化的機械設備吸引了采訪團成員的眼球,不時聽到驚嘆聲。

“公司是集稀土釹鐵硼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產品可以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智能終端、工業自動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穩定的材料支撐。”張恒說,該公司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完善的產品檢測儀器,核心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設備大型化、智能化,工藝流程系統化、自動化。

今年1月,東源縣人民政府與晟源永磁簽署《東源縣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項目)承諾書》,雙方將加強政企協同,共同推進項目高質量發展,打造東源縣先進材料產業集群高地。

工業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翅膀”。張恒介紹,該公司與廣東省科學院合作成立了河源市廣晟廣科稀土永磁創新研究院,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效能的創新研發團隊,并依托院士工作站在磁材產業規劃、科技創新提升、人才隊伍培養和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提供的服務與支撐,在項目建設期間,便已完成申報專利10余項,其中4項獲得授權,以晟源公司為基礎獲得“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廣東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1項。

“目前項目一期已經全部投產,明年公司將再投入3億元建設多功能車間。”張恒說,項目一、二期建成達產后,可有效緩解廣東省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產能不足的問題,為廣東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穩定的材料保障。

康禾鎮仙坑村讓傳統遺存煥發新活力

——研學游“圈粉” 村民鼓“腰包”

徒步古驛道,徜徉在金色的田野,一起探究客家四角樓、八角樓的歷史印記,進行一場與歷史文化的對話……

11月的河源,天高氣爽,正是秋游研學的絕佳時光。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吸引來自市內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少學生群體到這里研學。

“我們的研學旅游以鄉村游為主,讓學生們通過觀賞古村、領略民俗、體驗民宿、勞動實踐等方式,將農耕文化元素融入鄉村研學游,有針對性地組織孩子們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從而達到提高綜合素養、加強本土人才培養的目的,感受新時代鄉村的發展。”仙坑村黨支部書記葉永權說。

有著400年歷史的仙坑村,是全國第五批傳統古村落。放眼望去,只見山青水綠,水泥村道平坦,路旁有民宿、農家樂和農創小集市。近年仙坑村憑借研學科普品牌,積聚人氣打響名氣,民宿、研學旅游等不同業態紛紛走入仙坑村,在文化、潮流的驅動下,不斷促進文旅場景迭代更新,為仙坑村的發展帶來新動能。

在農家院子里,村民正給學生們傳授釀豆腐的技巧。村民即老師,有技術的村民經過培訓,加入研學課堂,為學生們講授生產生活經驗。“我們家主要是給學生們提供就餐服務和采摘體驗。”67歲的村民葉奶奶說,一年算下來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各類研學活動為村里引來了游客,村民們的民宿、研學課堂、農產品等很受歡迎,還吸納了不少周邊村民就近就業。“通過開發研學旅游等新業態,不僅讓村集體獲得了經濟提升,還讓老百姓賺到了真金白銀。”葉永權說。

“研學+民宿+旅游”的模式在仙坑村興起,今年到村里研學的學生已超2萬人。葉永權表示,為了更好地發揮仙坑古村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品牌作用,村里已經與有實力的企業簽訂合作意向書,計劃在閑置的土地上建設農耕體驗區、游樂場等項目,讓游客和研學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鄉村文化。

談及更長遠的發展,葉永權早有謀劃:一方面將國家3A級旅游景區招牌利用好,引進有實力的公司進行合作,把閑置的資源打造成露營基地、民宿、水上運動等旅游項目;另一方面將繼續做好研學活動,創設具有仙坑特色的課程,吸引更多的學生來村里研學。

一線故事

民宿探索者李海添——“小院”里藏著詩畫田園夢

一盞茶、一片靈芝、一處庭院、一方山水,構成了一幅和美鄉村的美好畫卷。

在東源縣義合鎮義合村,有一家名為“靈芝小院”的民宿。這是62歲的李海添在2019年的一個“意外收獲”。

當時,李海添建起了一棟三層的大房子,初衷是為了在老家有個住所,能安詳地度過退休生活,過年時方便家人團聚居住。適逢民宿產業發展的風口,他便將一樓留給自家住,二、三樓全部改為民宿,從此走上了發展“靈芝+民宿”的道路。

“我們一家能致富都是因為靈芝,所以我把民宿取名‘靈芝小院’。”李海添說,這是我市唯一以靈芝為主題的民宿。入門隨處可見的各式各樣的靈芝,就是民宿最美的裝飾品。強烈的靈芝文化標簽,不斷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入住,周末甚至一房難求。

“靈芝小院”所有房間面朝東江,背靠將軍帽山,傳統三合院依江而建,實現住宿全江景。民宿游客多以家庭為單位,很多來自市區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游客利用閑暇時間過來享受愜意的鄉村生活,爬山、看水、吃地道靈芝孢子粉雞湯,游客在這里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靈芝小院”聲名鵲起。李海添表示,節假日期間實現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民宿、餐廳日營業額達2萬元。

依托“靈芝小院”民宿的蓬勃發展,李海添還延展了消費產業鏈。通過靈芝小院、靈芝工場、靈芝博物館、農家果園與稻田等資源串珠成鏈,形成一個具有鄉村特色的靈芝營地,更好地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推動民宿產業做大做優做強。從靈芝種植到辦民宿搞餐飲,不但讓李海添過上了幸福生活,同時也解決了1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幾十戶村民一起致富。“村民不僅可以獲得產業收入,還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李海添說。

李海添還計劃引進餐飲、研學科普、鄉村體驗項目等配套產業。對周圍主動找過來想做民宿的鄉親表示歡迎,并積極為他們提供案例借鑒和經驗分享。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像李海添一樣在義合鎮開起了民宿。

每次開車經過義合鎮,李海添的心情都特別舒暢。他發現,家家戶戶的院子都很漂亮,不僅有整潔干凈的建筑,有些院子里的花也伸出墻外,村民都在用心打理。“看到這些,我就覺得在自己過得舒心的同時,帶動了更多村民致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李海添說。

李海添和女兒也會在抖音上分享小院的日常生活。“這些年輕人既有學習能力,又有專業知識,會使用抖音、小紅書等互聯網工具,通過互聯網的推廣也能將我的民宿打造成網紅民宿。”通過互聯網,李海添不僅將義合鎮的好山好水宣傳推介給更多的人,還迎接更多的朋友到“靈芝小院”玩,將客家鄉村美景分享給更多的人。

觀察有感

謀劃產業發展 增添綠色動能

市人大代表譚臺哲:東源整個產業規劃做得非常到位,充分利用了各鎮的區域優勢、對口幫扶優勢以及資源優勢,在不同的區域設定了不同的產業,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勾勒了美好的藍圖。通過參觀晟源永磁等企業,讓我及觀察團其他成員看到東源在產業引進方面花了心思、下了功夫、有了成效,在產業信息化、數字化以及園區綠色發展方面超前布局,必定能為東源的綠色崛起蓄勢增能。

市民政局社會工作督導辦公室督導王海蓉:來到東源縣,感受到仙坑八角樓、南園古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看到了通過開發旅游產業,保護了古村落,帶動了村民增收,美化了鄉村環境,在這些地方工作、生活的群眾都感覺特別自豪,農村文旅融合發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教師陳艷芳:看到東源農業、工業的發展,我更深刻認識到發展需要大量的科技技術人才和基層技術人才。對于我們職業技術院校而言,一方面要結合河源農業發展需求,為河源的區域發展培養相應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東源的主導產業,積極與東源縣開展校企合作,為東源各類企業提供技術人才。

連平縣融媒體中心記者丘秀蘭:通過在東源的調研和采訪,我發現,東源縣在公共基礎建設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公共基礎設施非常完善,這不僅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對鄉村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相信東源可以憑借這一優勢,未來在鄉村農旅產業方面能做得更好。

記者評說

抓牢項目建設的“牛鼻子”

高質量發展是靠一個個項目的落地建設、投產達效來實現的,有了項目建設,才有就業、有財源、有民生。

堅持“產業興縣”戰略不動搖,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東源調研采訪期間,切身感受到了東源縣緊抓發展機遇,加快項目建設,全力以赴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工業車間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田間地頭現代農業讓產業不斷煥發生機,全域旅游、城鄉融合、民生保障……采訪中,無論是工業項目、農業項目、文旅融合項目,還是抓項目振興、綠美生態建設,都一片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今年以來,東源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各類招商活動層出不窮,一大批優質項目簽約、落地、動工、投產,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注入了強勁動能。

望遠才覺天地闊,實干方能破浪行。東源牢牢抓住項目建設的“牛鼻子”,不僅收獲了發展的喜悅,更是捷報頻頻:今年5月公布的全國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中,東源縣以“科技支撐生態文明”主題成功入選;9月,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東源縣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建設”;11月,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名單公布,東源名列其中……

塔吊高聳林立傳遞的是發展信心,項目接踵落地澎湃的是發展動力。東源要進一步強化“項目為王”理念,抓住“牛鼻子”,讓項目建設“跑”起來,奮力跑出“加速度”、跑出“好成績”。

■總策劃:曾淑梅

■總統籌:楊建平

■總執行:胡劍廷

■采寫統籌:范建國 董偉偉

■編輯統籌:李天鴻 劉遠朋

■本版稿件采寫:本報記者 王亞嬌

曾敏 曾競 李成東 見習記者 廖司弦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鄧宇權

■本版稿件統籌:王亞嬌

    上一篇:百會萬企助力百千萬工程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