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推進7個鎮街“多中心、組團式”發展
提振鎮域經濟 澎湃發展動能


核心提示
鎮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鄉鎮在“百千萬工程”中被賦予聯城帶村的節點職責。高質量的鎮域經濟能壯大縣域經濟總量、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是統籌推進城鄉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今年以來,源城區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十分重視鎮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區委、區政府分別就推進中心鎮、專業鎮和城區鎮建設作出專門的研究和部署,要求各個鎮(街)把握機遇,找準定位,強化規劃引領,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源城在構建“三區兩帶”發展格局的基礎上精準發力,把握好鎮(街)發展的協同性和差異性,推進7個鎮街“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實行分類管理和政策扶持,打造一批示范鎮,并要求區直部門從規劃、經費、土地等各個方面全力配合,全面提升鎮域綜合競爭力。
截至10月底,埔前鎮作為中心鎮,16個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538萬元,各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接近100萬元;源南鎮作為專業鎮,2022年全鎮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3億元,占全區的33%。
做大做強中心鎮 做專做精專業鎮
源城只有兩個鎮,資源、條件和發展現狀都不一樣。源城立足兩個鎮資源稟賦,科學制定差異化發展目標,推動埔前鎮“工、農、旅”融合、打造中心鎮;推動源南鎮產城融合發展、建優專業鎮,協同推進南部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致力打造“融灣”“融深”重大發展平臺、示范窗口。
埔前鎮是我市的南大門,毗鄰河源國家高新區,生態資源、旅游資源豐富,是“廣東名鎮”“廣東文明村鎮”,打造中心鎮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近年來,埔前鎮鎮域經濟穩中向好,工業經濟持續增長。該鎮錨定“城市次中心·灣區后花園”發展目標,除了在服務河源國家高新區、源城區工業園發展中借勢借力以外,還利用春沐源、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亞莊園三大旅游景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民宿、采摘、研學觀光等旅游業態,打造鄉村旅游產業。
埔前鎮鎮域經濟蓬勃發展。工業方面,推動河源電廠、聯弘玩具、豐田紡織等重點企業增資擴產;德嶧紙品(河源)有限公司廠房擴建及購置設備項目,已建好廠房一棟并完善部分基礎配套措施;深能(河源)電力有限公司電化學儲能聯合調頻項目總體進度約為85%;源城區廣晟源成建筑節能系統門窗生產項目已通過竣工聯合驗收。農業方面,堅持鎮、村發展“同頻共振”,河源春沐源·嶺南生態農業觀光建設項目擴建4個溫室大棚已開工建設;廣東四季廚房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生態養殖示范基地項目落地坪圍村,并已投放第一批試養肉牛;高圍村藍莓基地和五指毛桃基地展廳均已完成主體建設。鄉村旅游方面,春沐源、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亞莊園三大旅游景區,每年接待大量珠三角地區游客,鄉村文旅產業發展迅速。此外,該鎮還重視資本資產收益,繼續鞏固投資入股分紅、物業管理、土地廠房商鋪租賃等現有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保證每年入股分紅收入和租金收入穩定。
截至目前,埔前鎮實現規上工業生產總值73.5億元;農業發展態勢良好,獲評“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3個,4家蔬菜企業成為“源城蔬菜”區域公用品牌首批授權使用單位,櫻桃番茄成功入選“粵字號”特色農產品;鄉村旅游加快發展,立足春沐源、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亞莊園三大旅游景區品牌效應,楊家小院、聚賢農莊等民宿農家樂抱團發展,“兩天一夜”“三天兩夜”精品旅游路線逐步形成,埔前鎮2022年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坪圍村入選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在鎮域經濟的帶動下,埔前鎮初步發揮聯城帶村的作用。該鎮創新盤活集體資源,在羅塘、河背、高埔、陂角等村作價入股工業園區項目創收的基礎上,加大盤活留用地力度,推動北片區各村加快融入河源國家高新區、源城區工業園發展大局。目前,該鎮的普工就業形勢良好。
埔前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毗鄰惠州,是河源“融灣”“融深”第一線。目前,各項相關交通設施正在建設中,將助力源城更快更好“融灣”“融深”。
源南鎮錨定“工業重鎮”建設目標全力打造專業鎮,依托“一高一鐵一站”融入“廣深”兩小時經濟圈,加快“三帶一中心”建設步伐,堅持產鎮融合、產村融合,著力打造成為工業強鎮和全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典范。
電子信息產業園、明珠工業園、深河產業城A區等工業園區落戶源南鎮,轄區是農夫山泉、華潤怡寶、中興通訊、京東方精電等眾多龍頭企業、重點項目的所在地,打造專業鎮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目前,該鎮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等產業,發揮好龍頭企業在轄區的優勢,做好企業服務,加快推進鎮級國資平臺建設,統籌發展商貿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業態,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為鎮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今年上半年,該鎮下轄的6個重點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8億元,全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8億元,同比增長47.5%。
今后,源城區將圍繞“做大做強中心鎮”目標任務,推動埔前鎮加快建設高水平的鎮域經濟、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高標準的公共服務、高品質的圩鎮風貌和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更好地發揮承載要素集聚、分擔城區功能、支撐區域發展的作用。推動源南鎮圍繞“做專做精專業鎮”目標任務,立足產業優勢,持續強化以工補農、以工促農,推動產城融合,全力打造工業強鎮和全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發達地區的鎮域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從孤立封閉的特色專業經濟發展向區域協同一體化的集群經濟發展加速轉變。從目前埔前鎮和源南鎮的鎮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埔前鎮利用自身資源做好第三產業,加強生態保護,打造迥異于核心城區的風光,以特色生態吸引城市人群前來旅游;源南鎮承接核心城市的產業,服務工業經濟和新型產業,在發展中解決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的問題。事實證明,上述兩種發展思路是符合發展鎮域經濟潮流的。
新型經濟業態 做富做旺城區鎮
源城區有5個城區鎮(街道)。作為成熟的商業區,5個城區鎮都深度融入了城區經濟業態中,但并不妨礙它們繼續發展新型的經濟業態(如東埔街道的夜市經濟、高埔崗的民宿業),做富做旺城區經濟。
在東埔街道的精心籌備下,今年5月,占地6500平方米的源城區紅星東路臨時擺賣疏導點投入運營,共設各類攤位210個。目前,該臨時擺賣疏導點已有182名商販入駐,解決了252人就業,自投運至今已超10萬人次到此“打卡”消費,每年可增加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13萬元,帶動擺攤群眾增收共40多萬元。位于源城區東埔街道文星路和永盛路的新地夜間經濟街區美食夜市共有各類攤檔140多個,特色網紅打卡點3個(分別為秋稻集市、趣野、山與營地)、水上樂園1間、特色美食餐廳多家,連點成線,形成了閉環美食路線,迅速融入便民生活圈。
目前,東埔街道的夜市街區已吸收就業人口350人,配備秩序管理人員4人,組建義警巡邏服務隊6人。據統計,今年5月以來,已有10多萬人次前往“打卡”消費,帶動擺攤群眾增收共70多萬元。
年輕攤主的加入帶來了更新穎的經營理念、更靈活的設計創意,夜市街區已經成長為便民消費的完整的商業圈,適應大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新趨勢。
高埔崗街道大水井社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施“以宿代村、整村推進”的發展模式,致力于發展民宿業。高埔崗街道黨工委堅持黨建引領,指導大水井社區創新發展模式,采取“黨建+企業+社區+居民”的投資模式,共同開發建設大水井國家3A級旅游景區。鼓勵社區和居民入股企業參與分紅,由大水井社區居委會、投資商、當地農戶共同建設鄉村四月民宿。2018年元旦,景區建成開業,首期建設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000萬元。其中,大水井社區在鄉村四月民宿項目中占股13%,每年可獲得集體收入20萬元;居民可獲得每年3286元/畝的土地租金和每月3.71元/平方米的閑置破舊房屋租金。引進第三方公司對景區進行日常管理,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試業。積極探索實施“社區+景區”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實現社區、企業、居民共贏。
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區對外營業以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游玩參觀,每年接待人數高達10萬人次,民宿年收入達300萬元,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特色農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地居民年人均增收3500多元。2020年,該旅游區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社區變景區、居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的目標,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個以社區作為業主的景區,也是廣東省首個開放式的社區景區。
此外,上城街道、新江街道和源西街道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傳統建筑、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建設老城歷史文化活力區,活躍城區鎮經濟。
深化鎮域經濟 激活內生動力
鎮域經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鎮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大大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同時帶動村域經濟的發展,顯著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推動和美鄉村建設。
在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要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縣、鎮、村高質量發展。除了傳統的一、二、三產業外,資產的整合運作交易,在更深層次推動著鎮域經濟的發展。
埔前鎮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該鎮成立鎮級“富鎮強村公司”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初步明確第一筆業務合作意向,進一步激活發展鎮域經濟的內生動力。此外,該鎮持續提高要素資源保障能力,成功推動全市首宗“帶方案出讓”工業用地掛牌成交,埔前鎮雄發花卉種植培訓基地等供地試點項目扎實推進。同時,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引導銀行機構支持農戶152戶,累計發放貸款2428萬元,助力鎮、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源南鎮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推廣“積分+”鄉村治理新模式,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增強群眾幸福感。
■組稿:本報記者 李建華 通訊員 蔡燚 李科 蘇永堅
■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 ■統籌:李建華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