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見證河源展新卷

——河源日報30年關注重大新聞事件回顧

2024-01-01 11:10:00 來源:河源日報

(1994-2008)

30年來,河源日報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與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奏響黨的聲音和改革發展主旋律,體現黨報獨具的高度。30年來,河源日報一直深耕本土、聚焦熱點,堅持“內容為王”的辦報理念,用筆觸和鏡頭記錄時代足跡,體現黨報應有的溫度。30年來,河源日報牢記使命、守正創新,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和方式,用精品力作引領思想輿論導向,體現黨報特有的深度。

1994年

建設燈塔盆地戰略決策提出

199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燈塔盆地“三高農業”基地的戰略決策,提出充分利用盆地較好的開發條件,大規模地發展種養業,種植業重點發展優質稻米、蔬菜、玉米、速生豐產林、優質水果等;養殖業重點發展瘦肉型豬、菜牛、優質魚等,并向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方向發展,以帶動全市“三高農業”的發展,同時使其成為廣東省的“三高農業”基地。

1995年

萬綠湖風景區首銷門票

199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開發新豐江水庫,開發建設“萬綠湖風景區”。1995年7月15日,萬綠湖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并于當年實行風景區門票制度。當年,市委、市政府依托萬綠湖的風景資源,全面啟動全市山區特色旅游業開發,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萬綠湖風景區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如今,經過近30年的發展,萬綠湖風景區已經成為河源生態旅游最亮麗的名片,正全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1996年

京九首列客車通過河源

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首列客車通過河源。當日下午4時15分,從深圳出發的深圳北至北京106首列客車于當晚7時38分到達河源。當天9時12分從北京至深圳105首列客車于9月3日6時37分到達河源。京九鐵路是經過河源境內的首條鐵路,途經源城、東源、和平、龍川等地,打開了河源的山門,運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河源自此進入鐵路時代。

1997年

我市開展“引進年”活動

1997年,市委、市政府將當年定為“引進年”。年初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引進年”活動,拉開我市新一輪招商引資的序幕,進一步營造優良投資環境,利用香港回歸的大好時機,加大引進項目力度,力爭引進上百個項目。經過20多年的發展,河源已經成為一片投資熱土,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扎實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發展潛力巨大。當前,河源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全力打造“1+3”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形成良好發展勢頭,釋放巨大發展活力。

1998年

建市十周年啟動“二次創業”

1998年1月3日,我市在市區隆重舉辦慶典活動,紀念建市10周年。以10周年慶典為標志,我市完成了第一次創業的歷史使命,并由此進入第二次創業的歷史發展階段。1998年也是我市第二次創業的起步之年。當年7月27日,本報在頭版頭條刊發《煥發精神提高素質當好一把手,開拓奮進總攬全局推進二次創業》的報道,同時在頭版刊發社論。社論指出,要把全市領導干部動員起來,以嶄新的姿態,帶領全市人民奪取二次創業的全面勝利。

1999年

首次發現獸腳類恐龍化石

1999年8月,我市再次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當時發掘出的恐龍骨骼化石有恐龍的肢骨、爪子、趾骨、脊柱骨等。專家鑒定,這是生活在70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是我市首次發現獸腳類恐龍化石。這一發現,打破了“有龍無蛋,有蛋無龍”的傳統觀念。經專家鑒定,這些恐龍骨骼屬于竊蛋龍類,被命名為“黃氏河源龍”。截至目前,我市出土恐龍骨骼化石共13具,包含4種類型。

2000年

啟動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2000年1月6日,我市召開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工作動員大會,我市“創優”正式拉開大幕。會議提出,要努力營造旅游大環境,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把河源建設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會議要求,各參與創建的單位逐項落實責任,強化旅游整體形象和旅游軟硬環境建設,全面提高旅游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旅游產業素質,突出“四個重點”(即改革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實施政府主導型戰略,塑造河源旅游新形象,抓好發展旅游的基礎性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1月我市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牌匾,正式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從此,我市的旅游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休閑旅游“后花園”。

2001年

全市GDP首破百億元大關

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2.3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我市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經濟總量大幅增加,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取得了良好進展,工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市國民經濟呈現出發展步伐加快、質量提高、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科教興市戰略全面實施,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實現了“十五”計劃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的目標。

2002年

打響抗擊“非典”第一槍

2002年12月中旬,中國乃至世界首次報告SARS病例在我市被發現。紫金人黃杏初出現不明原因高熱、呼吸急促、兩肺陰影等癥狀,病情隨后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衰竭。次日,一名在深圳的的士司機患者也因相似癥狀進入市人民醫院救治。我市成為全國最早報告非典型肺炎病例的地市。我市及時、迅速向上級衛生部門報告疫情,并對患者和被感染的醫務人員進行了及時、有效的治療,為隨后的全國性“非典”抗擊戰的打響和取得最終的勝利,爭取了極為關鍵的時間,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在全國所有發現疫情的地級市疫區中,作為最先報告疫情的地區,我市19名“非典”患者全部康復,未出現一起死亡病例。

2003年

市高新區掛牌成立

2003年6月28日,是我市工業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市高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市高新區首期規劃總面積18.31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開發區面積10平方公里,啟動區面積5平方公里。正是這5平方公里的啟動區上,承載和寄托著河源“工業立市”的夢想。河源國家高新區的成立與建設,不僅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還帶動了各縣區工業園發展,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龍頭。

2004年

河職院落成并開學

2004年3月3日,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教學大樓正式動工興建,河職院新校區首期工程是當年我市單個項目投資規模最大的工程。9月23日,舉行落成暨開學典禮。河職院于2001年經省政府批準在廣東老隆師范學校的基礎上設立,系教育部注冊、地方政府投資的全日制大學。2003年 11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新市區籌建規劃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的河職院新校區。

2005年

決勝“6·20”特大洪災

2005年6月,一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襲擊了河源。從6月18日至6月25日,暴雨連下7天7夜,持續不斷的強降雨造成全市江河暴漲、山洪暴發、泥石流橫行。河源陡成澤國,交通、供電、通信大面積中斷,水利設施遭嚴重破壞,大批房屋倒塌、農田被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洪魔肆虐下,解放軍戰士、武警、消防員、公安民警、黨員干部、群眾等千千萬萬人奔赴抗洪第一線,上演“生死時速”的大轉移,譜寫了一曲“以人為本、高度負責、英勇無畏、眾志成城”抗擊洪魔的贊歌。本報7月18日刊登題為《把抗洪精神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的評論指出,“6·20”抗洪精神是河源人民美好品德、高貴品格的集大成,具有不同尋常的高度,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必將成為我們戰勝前進中的種種艱難險阻的巨大力量。

2006年

實施千村脫貧政策

2006年10月17日,我市的千村脫貧創新扶貧政策獲得中國消除貧困獎政策獎。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緊密聯系我市實際制定了“十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政策就是“鼓勵貧困村籌資建設廠房出租,解決貧困村集體收入問題”(即“千村脫貧政策”)。千村脫貧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對村(居)委會集體收入未達到3萬元的,鼓勵其籌資(不允許攤派集資或貸款投入)到河源高新區統一建設扶貧工業園,通過廠房出租,增加村集體收入。實施千村脫貧政策,一舉解決了全市1100多個貧困村20多年想解決而沒有很好解決的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問題。

2007年

“增壩精神”被傳唱

2007年1月14日,連平縣元善鎮增壩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歷經8年的艱辛,打通了橫穿大石山的灌溉隧道483米,引來了河水灌溉2100多畝田地。經本報報道后引起社會的極大反響。10月12日,市委作出了《關于開展學習新時代愚公精神——“增壩精神”活動的決定》。12月13日至14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組織專家學者到連平縣聯合調研“增壩精神”,認為“增壩精神”是新農村建設的好樣板、固本強基工作的好典型。當年11月19日,增壩村“高礤下隧洞”與附屬水利設施連接,圓了百年引水夢。

2008年

挖掘“兩地文化”

2008年1月10日,在建市20周年慶典大會上,時任市委主要領導首次提出“兩地文化”(即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的論斷。這一論斷引起社會各方關注,專家學者多次充分研討、論證。更早前的2007年9月27日,時任市委主要領導首次提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這一城市形象定位,從歷史人文、生態文化兩個方面概括了河源的城市形象。從2008年2月中旬開始,本報歷時5個多月,走遍五縣一區,推出“兩地文化”大型系列報道。接著在市委宣傳部的策劃組織下,本報等市新聞媒體開展“客家古邑文化行”大型系列報道活動,這一論斷豐富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作為河源城市形象的內涵,并逐漸得到學界、政界、商界等社會各界的認可,進一步提升了我市的歷史文化地位。

(本報記者 蘇勇軍)

    上一篇:融合媒體新格局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