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先生清到骨 通衢飲水對梅花
——明代通衢驛丞谷平先生傳
■李中畫像
■龍川縣通衢鎮田心屯
河源桃林常有,而梅樹不多見;冰玉一色的梅花陣,愈發稀有。近日,河源各處的梅花紛紛盛放,市民絡繹前往野趣溝風景區等處尋梅,拍古風影像。這讓人想起明代正德年間儒家學者、谷平先生(李中)被貶至通衢時所開辟的愛梅亭與漫山梅林。
明洪武九年置通衢巡檢司與通衢驛
現在人們提到龍川通衢鎮,認為是個偏遠鄉鎮,但在古時候,通衢鎮“路當閩廣之沖,輪蹄不絕于道”,地處溝通贛南、粵東、閩西南諸州縣古官道要沖,北宋已設有驛站,洪武九年(1376年)設通衢馬驛,是廣州通潮、惠兩府至福建的必經之路。
通衢驛于洪武二年(1369年)置,萬歷九年(1581年)革。明代王臨亨《粵劍編》卷一提到通衢驛,“地甚平衍,廬舍田疇相錯也,而實當萬山之脊,踞廣、惠、潮三郡最高處。第以中近為稅使所侵,復嫌其湫隘,買民間地以益之。今亭榭修飭,花木深秀,水竹幽闃,稱廣城勝地矣。”經過一番整修與營造,通衢煥然一新,植物蕃秀,有“廣城勝地”之概。
通衢位于縣境東南部,均屬丘陵山地,總面積56.82平方公里。宋朝屬寧仁都治所;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巡檢司,并設通衢馬驛——嘉慶《龍川縣志》卷三:“越60里為通衢,舊有城垣。東與長樂界,藍關在焉。陸路去此10里而止,水程去此10里而易,乃孔道也。”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始筑磚城樓;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設通衢城(堡)。民國初年城樓被毀,但街道完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店鋪約40余間。新中國成立后,修整了舊街道,新建街道2條,建有機關辦公樓、戲院、學校、衛生院、工廠、商店、飯店等,街道寬暢。街中心一棵占地4畝的大古榕,增添了古鎮景色。1952年3月設第四區,1955年6月設通衢區,1957年12月設通衢、登云2鄉,1958年10月并入鶴市人民公社,1959年7月析置通衢公社,1983年11月改設區。1985年時,轄6個鄉,41個村,4398戶、 2182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1066人)。(《龍川縣志》等)
通衢驛來了位驛丞李中
有驛便有驛丞。正德年間,通衢驛來了位驛丞李中,給通衢的面貌帶來了很大變化。
李中(1478年—1542年),字子庸,又稱谷平先生,“谷平,其所居里名也”,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省吉水縣)人,正德二年(1507年)湖廣鄉試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登進士,授工部主事,其間反對明武宗建寺于西華門內,獲罪,貶為廣東通衢驛丞至十六年(1521年)。
也就是說,李中到通衢做驛丞時,正值中年。他在佗城光孝寺靜坐時寫了三首七律,其中有句云:“浪憑煙去點吾真,活潑龍川一個身”,正是生命力旺盛的年紀。
李中因為得罪了正德皇帝才被貶過來的。那時,36歲的他被授官工部主事。正德皇帝佞佛,自稱為大慶法王,在西華門內建立寺院,用番僧做主持,朝廷群臣都不敢進諫。李中封官才3個月,便抗言上疏,對當時陳弊大加痛陳:以往逆臣劉瑾竊權,陛下誅之無赦。現在大權未收,皇儲位未立,義子未革除,紀綱日益松弛,風俗逐漸變壞,小人逐漸升官,君子逐漸引退,士氣逐漸委靡,言路逐漸關閉,名器逐漸被輕視,賄賂逐漸流行,禮樂逐漸荒廢,刑罰日益泛濫,民財日益殫竭,軍政日益增加弊端。劉瑾已經被誅,但善治仍一無可舉,是因為陛下受異端蒙惑的緣故。”說了這許多皇帝不愛聽的話之后,他又勸道:“皇宮里面端嚴幽深,哪能容異教與宮人雜居?現在在西華門內建寺,招番容僧居住,每日相與聚處。異言日益繁盛,忠言日益遠去,取舍顛倒,舉措背離常理。政務廢弛,是因此之故。乞望陛下翻然悔悟,摧毀佛寺,逐出番僧,妙選儒臣,朝夕勸講,攬大權以杜絕天下的奸邪,建儲位以立天下之本,革義子以正天之名,那么所說的振紀綱、勵風俗、進君子、退小人諸事項,可以依次舉行了。”苦口婆心的一番諍言,惹得皇帝勃然大怒,眼看李中將有不測之罪,幸有諸多同僚營救才得免。皇帝下旨將他貶為廣東通衢驛丞。
明代通衢的那些梅花
也不知李中走了多長多遠的水路陸路,總算平平安安到了通衢驛,從京官工部主事貶為驛丞。畢竟他當時尚算年輕,還能意態豁達。他在給朋友王宜學寫的信中說:“乾坤兩腳任西東,小住通衢只固窮。快意山溪流素月,惱人庭樹著寒風。”
李中在通衢寫了不少詩作,令我們得以從中一窺明正德年間通衢鎮曾經發生過的事兒、曾存在過的風物。
李中愛梅,他在通衢的詩里,經常提到梅和他所居的通衢及他所營建的愛梅亭。“枝北枝南一樣春,千花閑放賞梅人。”“肺腑時妝天下春,通衢聊作看梅人。”“山亭不了相酬意,墻角寒梅未放花。”“海天此景堪描畫,萬樹寒梅坐兩官。”“吏隱無妨臥海邊,梅亭日月似推遷。”“春風流動注梅亭,野吏山中記草青。”“白石先生清到骨,通衢飲水對梅花。”“春風吹到愛梅亭,一掃浮云天自清。”“此日通衢首領春,早梅開處作聲相親。”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通衢的梅花并不盡是李中來后栽,而是此前就有人種了許多,他在花景好處建造了愛梅亭,經常吟詠其間。“若無梅蕊長相慰,謫此李郎愁更多。寫罷愛梅春滿紙,衙齋臥看瘴江波”。
為什么李中如此酷愛梅花?蓋因梅花之風骨、之品格也。李中在寫愛梅亭時寫道:“天將春景付山家,獨坐幽亭浪自夸。白石先生清到骨,通衢飲水對梅花。”“清到骨”的梅花,與李中的品行相類。梅花又與羈臣、謫客有關,宋代詩人吳龍翰的《古梅賦》這樣描寫梅花:“或橫枝照水,如紉蘭之湘累;或半樹粘雪,如飱氈之漢使;或荒山擊寒,孤根回暖,如采薇孤竹君之二子。烈士慷慨,羈臣憔悴。茹鐵筋骨,鏤冰腸胃。乃道引其形軀兮,如霧擁而云垂,如鴻飛而虎踞,故能曜其夜鶴之骨,而枯其秋蟬之蛻也。若余者,與伊納交,廬其旁,詔弟讀書,對親奉觴,呼吸清寒,咽嚼清香。”因此,梅花成了李中寫詩寄意的最佳意象。
在歲月的長河中,愛梅亭沒有屹立太久,至乾隆年間,愛梅亭已經塌圯,梅樹被巡檢趙同芳盡數伐去。
李中跟隨王陽明參知政事
在通衢驛里,李中的宦績應是很不錯的。李中寬仁待人,這可從他后來的著作中看出。明末大學者黃宗羲曾在《明儒學案 卷五十三》中記錄有李中的語錄:“程子謂道無精粗,言無高下,是否?”曰:“然。”曰:“夫子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如何?”曰:“理外無事,事外無理,就如教此皂隸,不可嚇人取錢,不可過重打人,此便是仁恕之理。若教知學之人,便只論仁恕之理。語上語下,要之無二理。”乍看似是可笑:“教此皂隸,不可嚇人取錢,不可過重打人,此便是仁恕之理。”
李中在通衢待了6年左右。其間,王陽明出山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發生大規模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筑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陽明巡撫江西,處置民變。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王陽明受命“提督軍務,征剿四省盜賊”,需要大量的人才輔助。還在通衢當驛丞小吏的李中,與潮州府三河驛驛丞王思,進入了王陽明的人才儲備庫。他在上繳優禮謫官牌時評價道:“惠州府通衢馬驛驛丞李中,堅忍之操,篤實之學,身困而道益亨,志屈而才未展,合就延引,以匡不及。”
優禮謫官牌則是明朝政府為了表彰謫官的功績,或者鼓勵其他官員效仿而設立的一種榮譽性的憑證。這種憑證通常是由皇帝頒發的,用以表彰那些在謫居期間表現出色、有卓越貢獻的官員。持有這種憑證的官員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和優待,比如在復職或升遷時優先考慮,或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免除一些刑罰等。這種優禮謫官牌并不是一種普遍的待遇,只有那些在謫居期間有特別突出表現,或者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官員才會獲得這種榮譽。
此牌向朝廷一繳,李中便出山了。在通衢的六七年間,即使身處困境,李中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苦學不輟。他自認是“深山吏隱”,相信自己還有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的一天。在寄河源知縣鄭敬道的一首詩中寫道:“深山無事睡遲明,野吏棲棲夢玉京。”
李中于是跟隨王陽明參知政事。他辦事干練,深得陽明先生嘉許。世宗登位,恢復李中原有官職。未上任,升為廣東僉事,再遷廣西左參議,尋即以副使提督其省學校。從諸學生里面選擇高等級的集聚在五經書院,五日一次登上學堂講解疑難。三遷廣東右布政使。李中仍秉持他敢于直言的原則,不肯逢迎,忤逆了總督和巡撫御史,被彈劾為不稱職,應當罷去職務。霍韜署理吏部事,他表示反對,說李中素有廉節、有才望,應當留任。但朝廷里有不喜歡李中的,李中被降為四川右參政,不久移任浙江按察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初到山東,李中先到闕里(曲阜)去拜見孔子廟。曲阜孔氏三族學生,原來沒有官府供應糧食,到李中任上才開始給他們供應。后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嘉靖壬寅(1542年)十一月卒于任上,時年65歲。光宗時,追加謚號為莊介。
李中為官廉潔。他從廣西回到家鄉,想用米飯招待客人,從鄰家借貸糧米。米借到后,又沒有柴薪,打算用浴器燒火做飯。大概這種操作比較困難,手忙腳亂弄半天也沒能做好飯。客人等到天黑還吃不上飯,只得告辭走了。李中少年時跟同鄉楊珠學習,繼而將楊珠學說擴充,使他的學術沉潛邃密,學者稱李中為谷平先生。他的學生羅洪先、王龜年、周子恭都能傳承他的學術。李中的同族人李楷,能傳承羅洪先的學術。李中的學問,明末大儒黃宗羲都是服膺的。
李中離開龍川許多年后,邑人仍在懷念這位有著“堅忍之操,篤實之學”的驛丞,不以當時其官小,一樣將其入祀名宦祠。《龍川縣志》亦有論曰:正人君子之所歷,清風余韻足以遺風教而貽后世。唐宋來諸賢,雖然都背負著重譴而至循,也正有心于此,因此都名垂史冊,其品德和行為俱都鑿鑿可考,并非僅僅因為他們的爵位高官職大而龍川因之借光。修志者感慨道:有這么多名賢來到龍川,這大概是上天對龍川的眷顧吧。
如今的通衢鎮,還有“梅城”“梅東”等帶“梅”字的地名。通衢鎮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盡力挖掘通衢的文物古跡與人文歷史,恢復歷史上重要遺跡與人文景觀,擦亮“千年古鎮”文化品牌。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