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攻取寨頂 解放老隆

揭開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序幕

2024-03-11 10:32:34 來源:河源日報
■1949年,國民黨保四師曾駐寨頂此屋。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老隆寨頂山在老隆北端,雄踞江左,俯瞰全鎮及水貝地區,扼守水陸要沖,為軍事指揮神經樞紐,對作戰指揮、支援補給具有戰略價值。解放戰爭末期,東二支及起義的國民黨保十三團定下“圍點打援”計策,攻下國民黨保四師駐守的老隆寨頂,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了老隆,龍川縣治從佗城移至老隆。老隆戰役,揭開了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的序幕。


■本報記者 凌麗

趙佗曾在老隆設寨戍守

老隆鎮位于龍川縣西南部、東江上游東岸,在佗城東北20里處,東通潮、嘉兩州,北鄰閩贛兩省,是水陸舟車之會,閩粵商賈輻輳,東江水運曾經達到閩粵贛三省孔道的重要地位。

老隆曾是秦代的軍事重鎮,龍川籍居港人士黃麟書先生在《續修龍川縣志·總序》中也談到秦時趙佗“率軍南下,進發龍川地區,先據老隆設寨戍守,后及龍川筑城開邑,以龍川令發展政治基業,雄踞兩粵,固極一時之盛也。”

與黃麟書持相同看法的,還有臺灣學者黃勛。他在《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隆行轅考》中提出,趙佗率軍進入龍川,率先“據守老隆(昔名老龍)設寨屯駐,建立軍事基地,鞏固其政治地位,同時發展經濟。當時抵達老隆設營寨頂山,指揮設防部署,地方得以安謐后,隨之開邑龍川,建筑城池,以龍川令侯霸業自立”。“在龍川開邑為政治中心,老隆為軍事經濟之重心,發展霸業實利賴之”。

清朝覆滅后,民國初立,軍閥混戰,老隆陷于戰火之中。

1920年左右的粵桂戰爭、1925年的第一、第二次東征等國內戰爭時期,老隆常受波及,蔣介石、程潛等曾率部駐此。土地革命時期,葉劍英、彭湃、林伯渠等領導人也曾在這里工作過。

1925年4月10日,湘軍與警衛軍攻打老隆。同日,胡漢民任命羅翼群為東江剿匪督辦,督辦公署設于老隆。但陳炯明卷土重來,東征軍左路軍第三縱隊程潛部領命率6000余人從龍門進入河源,討伐叛軍,于23日攻打石公神、河源,25日擊潰駐藍口之李易標部,26日進入龍川縣老隆。27日,選舉當時黃林祥(黃麟書)出任龍川縣縣長。

1933年,福建發生軍事變故,因東江與閩境接壤,陳濟棠重點做好東江防務,于11月在東江邊境設立三道防線,其中五華、老隆、河源、惠州為第三防線。第三防線惠州各屬為東江入廣州門戶。

1937年后,日軍全面侵華,老隆是東江上游重要市鎮,受到多次轟炸,幸未造成重創。作為抗戰大后方,老隆接納了許多難民。

老隆寨頂屬兵家必爭之地

老隆寨頂,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要隘。臺灣學者黃勛是這樣評價老隆寨頂的:“老隆寨頂山在老隆北端,雄踞江左,俯瞰全鎮及水貝地區,扼守水陸要沖,為軍事指揮神經樞紐,對作戰指揮、支援補給具有戰略價值。”

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派麥文到龍川重建黨組織。在后東特委等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下,老隆及其他東江地區革命斗爭形勢越發明朗。到了解放戰爭末期,東二支及起義的國民黨保十三團定下“圍點打援”計策,攻下老隆寨頂,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了老隆。

但老隆戰役并未就此結束,而是持續了一個多月。“圍點打援”解放了老隆與佗城后,龍川縣治從佗城移至老隆。同時,粵贛湘邊縱隊派出精兵強將,將老隆外圍來援或固守之敵逐個擊破,鞏固了老隆、佗城解放的戰果。老隆戰役,揭開了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的序幕。

老隆寨頂,原是一座土崗,高不足百尺,果樹成蔭,與縣工人文化宮隔街相望,前臨東江,后負縣府大山,南托卓峰頂,地勢險要,為軍事要隘,兵家必爭之地。房屋依山而建,遠看此山形似蜂巢,住戶甚多,有400多戶,3000多人,姓氏復雜,為老隆鎮一大居民點。舊有附近老者談論,老隆大街口橫邊有一大石路斜通老隆寨頂北帝廟,其中有一小城門,周圍古建筑殘墻隱約可見。(《龍川文史》第20輯)

走進寨頂,沿坡而上,只見密集的鋼筋水泥居民樓間,有幾處舊建筑非常顯眼,墻體用各種紅磚、青磚、石塊砌成,有多處修繕的痕跡。依坡而建的磚木建筑,雖已破敗,仍頗堅固。

寨頂南門有老隆關隘,對面為城門巷,坐東北向東南,磚石造,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其平面布局作凸形,城門橫面有壁,由外向內傾斜,其收口為0.26米。門樓上有3個垛口,口為圓形。據《龍川文物志》載,此類關隘為省內唯一一座,但已毀壞,目前僅存遺跡。

1949年5月,國民黨保四師指揮部進駐清代老隆巡檢司舊址。

彼時,寨頂共駐有保四師直屬隊五六百人。

起義軍巧布棋局智取佗城

寨頂,必須拿下。

1949年5月12日上午,率部起義的曾天節率保十三團主力,奉邊縱之令,進駐龍川縣城。

曾天節仔細研究了保五團及龍川縣所屬地方團隊的情況,邀請老隆師范學校校長張道隆到龍川咨詢有關情況。張道隆是龍川地方有威望的人士,他當即表示支持,并提出了一些解決保五團及龍川縣地方團隊的意見,認為駐老隆的保四師副師長彭健龍、保五團團長列應佳和張蘇奎是老同事、有深交,有可能說服他們參加起義。

張蘇奎是龍川名人張化如的兒子,在龍川有一定影響力。曾天節便托張道隆邀約彭健龍、張蘇奎,于5月13日上午9時到龍川佗城飯店聚餐。

飯桌上勸降并沒有成功,彭健龍不愿起義,反勸曾天節懸崖勒馬。當時保十三團副團長劉勉等亦從藍口趕到,聽到此言,氣得滿臉通紅,勸曾將彭殺掉。一些連、營長要求曾下令,然后離開飯店,讓他們來殺彭。

彭健龍在喊殺聲四起的情況下,依舊頑固堅持自己的立場。曾天節冷靜一想,要爭取國民黨的軍政人員過來,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多次出現。他拒絕殺彭,一再進行勸說。直到晚餐時,彭才假意答應起義。彭健龍撤回布防的兵力,倉皇而去。

當天,龍川縣治所佗城已被曾天節起義部隊控制,龍川國民黨縣長黃學森被俘。

炮轟寨頂群山動 彈雨刀光罩老隆

邊縱要攻老隆城,必須摸清國民黨兵力部署情況。當時,保四師副師長彭健龍約有600人的兵力駐于老隆寨頂,與他互為犄角的是副師長兼保五團團長列應佳率兩個營1000多兵力駐扎在和平林寨、彭寨等地,龍川縣還有600多兵力分駐龍母、鶴市,國民黨正規軍的一九六師葛先才也到了河源。另外,還有保五團一個營和五華縣保安營約700兵力駐五華城。

雖然在邊縱連續打擊下,國民黨老隆部隊從軍事進攻轉為軍事防御,但其兵力與裝備仍很精良。作為老隆戰役的前線指揮官,鄭群掂量著敵我雙方兵力,感到了沉重的壓力。多年后,鄭群在回憶這一時期時說:“我們不但是首次攻打城市,而且要面對四面八方的萬余敵軍,在戰爭的激烈程度和軍事規模上,對我們都是前所未有的。”

5月13日傍晚,曾天節與黨代表林鏡秋一同率部到水背蓮塘村,與東二支領導人嚴尚民、鄭群等一起召開陣前作戰會議。

在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尹林平、副司令員黃松堅、副政委梁威林、政治部主任左洪濤、參謀長嚴尚民的部署下,成立了前線指揮部,由嚴尚民、鄭群、鐘俊賢、魏南金、黃中強、曾天節等人組成,嚴尚民為總指揮。

根據敵人兵力部署情況,指揮部確定采取以“圍點打援”、逐個擊破的戰術,即圍攻老隆寨頂的保四師師部,打擊可能從和平、河源等處趕來的援兵,進而殲滅老隆守敵。

東二支投入的兵力有三團、四團、六團、七團、二團(新豐)及直屬大隊共6000多人,加上保十三團起義部隊的3000多人,合計也有1萬兵力。這1萬兵力都作了精心地安排:保十三團主力——第二營附炮兵連負責圍攻老隆保四師師部;東二支三團負責打援;保十三團派一個營警戒老隆以南;集結東二支四、六、七團兵力于老隆西北面,作為機動部隊;東二支獨立第一大隊扼守老隆東南面的藍關,監視五華之敵;駐紫(金)五(華)邊境的東一支主力部隊、駐新(豐)河(源)邊境的東二支二團,均向老隆方向行進,配合行動。保十三團的搜索連,配重機槍兩挺,配合東二支隊一部,歸鄭群指揮。

13日夜,保十三團起義軍進入老隆,占領了直接威脅保四師師部的制高點,將其包圍。

14日拂曉,保十三團起義軍與東二支隊再次會師于老隆車站附近,以往的死敵,今日的戰友,他們興高采烈地互相問好,高呼口號,士氣高昂。

部署完畢后,曾天節頻頻催促固守老隆寨頂的彭健龍履行昨天談判的承諾,要他響應行動。但彭健龍一面拖延時間,一面向駐和平的列應佳及五華、河源、惠陽、廣州等地發出呼救電報。他們的電話、電報均被曾天節部截獲,鄭群等對敵人的動態更加清楚。

14日正午12時,戰斗號令一下,保十三團起義軍便以強大火力猛烈轟擊老隆寨頂,在重、輕機槍的配合下,用一個營的兵力攻擊。這場戰斗打得十分激烈,“炮轟寨頂群山動,彈雨刀光罩老隆”,雙方激戰6小時。

揭開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序幕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彭健龍被包圍后發出求救電,令他所求援的國民黨軍隊火速來援。保四師副師長兼保五團團長列應佳火速率駐和平的兩個營1000多人,經烏石壩前往老隆。軍情緊急,他們要走最近、最方便的路。

這條行軍路線,早在東二支和起義軍的預料之中。鄭群負責這一路的打援指揮,絕不讓敵軍“越雷池一步”,否則,整個圍攻老隆的計劃就會被打亂。鄭群派出主力三團云南隊及保十三團搜索連在烏石壩制高點設伏,三團其他連隊及飛鵬隊則在右側埋伏。

雖然列應佳也知道路上會遇伏,但對東二支的這個軍事布置,他沒有估計到。當他率隊要通過烏石壩時,邊縱猛烈的炮火,鋪天蓋地向國民黨軍射擊,給其予以很大的正面殺傷。我軍埋伏在右側的4個連向列應佳部背后迂回進攻,使之腹背受敵,死傷慘重,許多士兵在絕望中跳進東江河。

此次戰斗從下午3時左右打到傍晚,列應佳部兩個營被打垮,政訓室主任區晉生以下100多人被擊斃,副團長龔耀輝被打傷,連長以下240多人被俘,繳獲八二迫擊炮2門,六零炮2門、輕重機槍13挺,長短槍250支,擲彈筒11支,電臺一部。列應佳則躲到東江河邊的草堆里,躲到天黑,才扮成伙夫,逃回四都鎮收拾殘部,竄回和平東水固守。3天后,他帶領的殘部還是被林鏡秋等率領的隊伍追擊至窮途末路,500多名官兵最終接受和平改編。

翹首以盼的援軍被打垮,彭健龍的心理防線也被打垮了。15日早晨,已負傷的彭健龍見待援無望,只得打出白旗投降,所屬700多人除戰斗中死亡30多人外,全部被繳械。此戰共繳獲迫擊炮兩門,重機槍4挺,輕機槍4挺,擲彈筒26支,步槍600多支,軍用品一批。

老隆解放了。龍川縣縣長黃學森被扣押后,所有俘獲的物資和地方政權財經、銀行、文教等機構概歸邊縱接管,戰俘按共產黨的政策統歸邊縱處理。

1949年5月14日老隆解放,但老隆戰役并未就此結束,而是持續了一個多月。“圍點打援”解放了老隆與佗城后,龍川縣治從佗城移至老隆。同時,粵贛湘邊縱隊派出精兵強將,將老隆外圍來援或固守之敵逐個擊破,鞏固了老隆、佗城解放的戰果。老隆戰役,揭開了華南地區大規模解放的序幕。

10月,龍川縣各級人民政權全部建立,全縣設五個區,老隆(第一區)、鶴市(第二區)、鐵場(第三區)、黎咀(第四區)、貝嶺(第五區)。

解放老隆,直接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妄圖踞守廣東負隅頑抗、將其作為最后基地的美夢,大大加快了南下大軍解放華南的步伐。

    上一篇:嶺南春正好 看花到河源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