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畬族獨特文化
——藍大將軍出巡節與河源畬族略記
■藍大將軍出巡現場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凌麗
2024年5月16日,農歷甲辰年四月初九。東源縣新港鎮雙田畬族村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停車場上停滿了車輛。這一天,是東源畬族藍氏舉行藍大將軍出巡活動的日子。與雙田村同時舉辦巡游活動的,還有東源縣漳溪畬族鄉。
畬族是東源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漳溪畬族鄉和新港雙田村,兩地藍氏同宗同源。藍氏江南28世(總135世)自明朝洪武年間由梅州平遠遷到漳溪開基立業,迄今已有600多年。數百年來,畬族與漢族雜居交往,許多習俗逐漸與漢族融合,畬族的一些習俗,也影響著當地漢族。漳溪畬族鄉是廣東省7個少數民族鄉之一,是唯一一個畬族鄉。2018年,“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路兵馬護駕巡游
一大早,初夏的燦爛陽光下,村民聚集在雙田藍氏祠堂前開始忙碌。藍氏族人早就穿好了各種服飾,準備好了白馬、旗、牌、兵器等各類道具。
傳說藍大將軍原名藍光輝,是駙馬王的二兒子,本領超群、才智過人,護國有功,被高辛帝封為“護國將軍”。他麾下有五名英勇善戰的統領,分統五路兵馬:“三秦兵”“五狄兵”“六戎兵”“八蠻兵”和“九夷兵”。在某年的農歷四月初九,藍大將軍出征凱旋,受到畬民和軍隊殺牛宰豬的犒勞,并載歌載舞慶祝了一天一夜。此后,在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九,就成了藍姓畬民紀念藍大將軍得勝回朝的節日,先進行“招兵”儀式,然后敲鑼打鼓,抬著藍大將軍牌位挨家挨戶去巡寨,由五路兵馬“護駕”,每家每戶都出來迎接,放鞭炮,爭相把香火插在藍大將軍的靈位前,以求福消災、求得人壽年豐。
在藍氏宗祠,儀式主持人用當地話致祝文,族中長者在神位前上香、獻酒、叩首。祠堂外,五路兵馬分別穿著不同顏色的戎裝靜候。這五路兵馬,以隊伍中五色旗幟作明顯的區別:中營兵,黃旗,書“三秦兵”;東營兵,藍旗,書“九夷兵”;南營兵,紅旗,書“八蠻兵”;西營兵,黑旗,書“六戎兵”;北營兵,白旗,書“五狄兵”。
“眾將士聽令,出發!”祠堂中的儀式結束后,主持人一聲令下,一陣歡呼之后,藍大將軍神像在族中壯漢的扛抬下,在鞭炮聲中開始出巡,將軍坐騎是一匹配著錦鞍的布扎白馬,各路兵馬緊隨其后,許多穿著畬族特色服裝——鳳凰裝的女子隊也攜著大刀、紅纓槍、畫戟等古代兵器跟著,橙色南獅搖頭擺尾走在隊伍中間,村中男子穿著對襟藍衣,舉著木牌。牌子內容豐富,有鄉飲正賓、儒學正堂、文林郎等舊時榮譽稱號,有明經進士、舉人、貢生、歲貢生、優廩生、邑庠生、國學生、佾生等科舉時代的身份牌;旗幟則有姓氏圖騰旗等,以及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等篆書的黃旗。隊伍中還有身穿民國長衫、搭著圍巾、戴著寬沿禮帽的男子。不少男童女童亦在隊伍當中,捧著塑料花,歡天喜地。光是巡游隊伍就有300余人,浩浩蕩蕩,年輕人和孩童的面孔多了很多。
當日游人甚眾,很多人拿出手機,對這項非遺活動進行拍照、錄像。為了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藍大將軍出巡的魅力,村里和縣文化館共同策劃,準備了很多體驗項目。游客可以穿上畬族服飾、將軍服飾參與竹竿舞、搖鍋、投壺等趣味民俗項目,夜晚則有畬鄉文藝晚會、篝火晚會、鳳凰飛天、畬鄉煙花秀等節目。
同日,漳溪畬族鄉也舉辦了藍大將軍出巡活動。
這個儀式必須提前一兩個星期進行組織和準備,許多外地村民都會趕回來參加。村里約有100多人參與出巡,他們按角色需要,穿上各式畬族服裝。
“藍大將軍出巡”的前一天(即農歷四月初八)下午,村中長者帶領幾個壯漢,身穿畬族服飾,抬著紅轎子牽上白馬(現改用竹子與白紙糊的道具馬),帶上三牲、供品、香燭等物品,來到下藍村大帝崗“藍大將亭”旁邊的藍大將軍墓前進行祭祖請神。當夜,藍氏宗祠燈火通明,香火不斷。次日天亮后,族長帶領10余名青年壯士迎請藍大將軍神像進村。巡游隊伍從藍氏宗祠請出神像,其中轎子上抬的是“平鼎大帝天岳皇后神尊位”,白馬上的是“藍大將軍尊神位”,長者讀了祝文,成功擲了筊后(兩筊擲出一陰一陽才算成功,表示藍大將已蒞臨人間),便在五路兵馬的護送下開始了巡游,巡到上、下藍村每家每戶,也會巡游到黃龍巖,下午3時左右把將軍請回神位。巡游前的隊伍列隊后,主事宣布藍大將軍巡游開始,長老帶領眾男丁和膽大的小孩,從事先準備好的燒紅火炭中跨過,寓意生活紅火和身體雄(諧音“紅”)壯、財丁興旺。
巡游隊伍很是壯觀,村中凡16歲以上的男性成丁都須持刀攜槍參加游行。主事長老引著白馬在轎側,4人用轎抬著“藍大將軍神位”,戎裝持械的青壯年在后護駕,1人挑著鐵鍋,6個舉著“藍”字大旗的壯士跟隨,后面便是五路兵馬的五營旗幟和壯士。鑼鼓手、舞獅手、獵槍手、大銃手、鞭炮手,緊跟著的是各村房長老、知名人士、村民、來賓、外族觀眾,熱鬧非常。舊時整個祭祀與出巡活動,婦女只能圍觀,或在家中恭候藍大將軍。近年來,女性也與男子一樣,穿上傳統衣飾,舉旗扛桿,參加巡游。
巡游中,每家每戶都擺上供品迎候,燃放鞭炮,跪拜藍大將軍。巡游隊伍則在各屋天井、前后庭園,鳴槍、放銃、驅趕邪氣,送福歸堂。
到了晚上,通常還會有這樣的活動:村寨的男女老少齊聚鼓樓,小伙子表演著拳術、刀棍、舞獅等武術節目,姑娘們則跳起竹竿舞、打柴舞、椿扁齋舞等。
藍大將軍出巡節曾一度中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恢復。
河源畬族人口與分布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贛、閩、粵邊區也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學術界認為“至遲在公元七世紀初,也就是隋唐之際,畬族人民已經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畬族簡志》于1980年出版。其稱謂各地不一,有稱苗人、猺民、峒蠻、畬民、畬客,或統稱“溪峒種類”,所謂“至閩、粵、川、滇等處苗、猺、畬民,隨地易稱”。聚居在閩粵贛邊區的畬族在中原難民大量南遷之前,仍然過著茹毛飲血的落后原始生活,山野自足、與世無求。作為客家先民的中原漢人的大量涌入,反客為主,一方面擠占了畬族的生存空間,攪動了畬族同胞的平靜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取代了畬族原先落后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有力地促進了這一片地區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并以先進的中原漢族文化影響和促進了畬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使這一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客家先民給畬族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又善于向畬族人學習他們的長處,以適應南方新的生活環境。例如客家人善于種菁靛,就是向畬族人學習的結果(閩臺客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邱立漢《試論客家服飾與畬族、福佬服飾的關系》)。
畬族在河源市轄東源、和平、龍川、連平及源城區均有分布,至2008年,河源市畬族人口20165人、4419戶,分布于四縣一區、26個鄉鎮、37個村。
《藍氏族譜》記載:“祖神農初都河南陳州府,遷山東曲阜,經11世到北京順天府。封昌奇為藍姓始祖,傳108世的明德,由此向南遷至建康。立明德為江南一世祖,再下傳至江南二十世大一郎,名君厚,生七子,即念一、二、三、四、五、六、七郎。于明洪武年間從福建上杭遷徙到各地。”據考察,河源畬民的近祖,分別是念五、六、七郎。
1986年—1988年,東源(原屬河源縣)、和平、龍川、連平等縣的藍姓向省、市有關部門申請,強烈要求更改藍姓的民族成分,由漢族恢復為畬族。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派出調查組,到東源縣的漳溪上、下藍村,龍川縣的甘陂村,和平縣的增坑村等實地調查、核實。根據藍姓的族譜記載、祖先圖騰、保留的某些節日、風俗習慣,并做文物考證,確認為畬族。
1988年,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發文,同意東源縣漳溪鎮上、下藍村,新港鎮雙田村,葉潭鎮半埔村,仙塘鎮熱水村,藍口鎮花徑村,康禾鎮南口村;龍川縣田心鎮甘陂村,佗城鎮大江村、東瑤村,附城鎮幸福村、澗洞村、聯享村,龍母鎮藕塘、下洋田村,豐稔鎮連東村,黎咀鎮虎口村,麻布崗鎮閣前村,上坪鎮熱水村;連平縣九連鎮桃坪村,油溪鎮大塘村、榮新村,元善鎮城東村、新雄村,貴東鎮貴聯村,內莞鎮藍州村;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長塘鎮秀河村,林寨鎮嚴寨村,上陵鎮黃沙村、富良村,合水鎮魯嶺村,附城鎮龍湖村、豐道村;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等藍姓恢復畬族成分(《河源市志》,2012年出版)。
20世紀90年代,漳溪鎮統計畬族人口6321人,超出當地人口33%。1999年7月,廣東省民政廳同意撤銷東源縣漳溪鎮,設立漳溪畬族鄉,管轄原漳溪鎮的上藍、下藍、井背、中聯、日光、井口、群星、嶂下、鵲田9個村委會和圩鎮1個居委會,總面積144.21平方公里,總人口17534人。漳溪畬族鄉因此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個畬族鄉,畬族人口均為藍姓,是“廣東畬族中心”。
恢復了畬族成分的漳溪鄉民,秉承“慎終追遠”“承先啟后”的中華傳統,恢復了藍大將軍出巡節,村民無論男女老少,均踴躍參加。
畬族風情與文化展示
究竟是“籃大將軍”,還是“藍大將軍”?藍大將軍的廟宇建于大帝崗山頂中央的平地上,廟宇由經雕鐫的青石砌定,仿宋體鐫刻的“籃大將神位”置于正中,其“籃”字非“藍”字。據記載,藍姓有漢藍與畬藍之分,其祖宗血緣是不同的,畬族始祖是提著竹籃見高辛帝的,故畬族籃姓應是“竹字籃”,非“草字藍”。市級非遺項目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傳承人藍珍藝、藍村祥介紹說,本應作竹字頭的“籃”,“籃大將軍神位”遺址上的碑,和古老的族譜,一直是這樣寫的,傳說在某個朝代,先人遇險,幸虧有一株竹子救了他,所以都寫作竹字頭的“籃”,以示不忘。出巡節所用的大旗、位于大帝崗的籃大將軍墓、籃大將軍亭等,都仍沿襲族譜寫法,寫作“籃”字。籃大將軍墓重修于2003年,墓碑前除籃大將軍神位外,還有高辛帝(又稱平鼎大帝)神位、天后皇后神位、華中大將神位、敕令大神神位,以及幾個已無法辨認文字的神位。但是大家都寫作“藍”,所以也常常將竹字頭的籃換作了草字頭藍。為方便起見,本文亦作“藍大將軍”。
為了讓游客了解畬族風情,村民在漳溪黃龍巖景區內進門最顯眼的山體上設置了《畬族圖騰畫卷》,將舊族譜中的10余米畫卷放大并燒在瓷片上,向游客展示。此畫卷分三四十幅連環畫,每幅畫上有文字標題,卷首有五六百字的前言,彩工筆繪,人物形象與服飾著色以隋唐時代為依據。畫的內容按歷史傳說故事發展為序,從宇宙混沌初開,至皇治天下,“盤瓠”龍犬平定番亂,有功于國,化身為犬頭人身,與高辛帝三公主成婚為駙馬,婚后20年生下3男1女,高辛帝賜“盤”“藍(籃)”“雷”“鐘”四姓,并封官職,此為畬族姓氏之源。盤瓠外出狩獵被山中精靈角觸而亡,三子一婿散處福建、廣東等地。畬族民眾每逢大型祭祖活動或重要節日都要請出此畫卷,焚香點燭進行朝拜。
2019年10月,廣東畬族宮在漳溪黃龍巖景區內建成并開放試營業,反映畬族的起源、分布、文化傳承及發展過程等。該宮投資約950萬元,有三個殿,正殿為忠勇王殿,左偏殿一樓為族源廳,向游客展示廣東畬族的起源與遷徙歷史;二樓是民俗廳,展示畬族獨具特色的風俗與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便是藍大將軍出巡節;右偏殿一樓為生產生活廳,展示漳溪畬族早期的生產、娛樂生活;二樓為發展廳,展示漳溪畬族鄉在國家政策與民族幫扶下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成果。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一些學校將藍大將軍出巡列入研學課程。近日,便迎來了深圳龍華一所學校的師生前來觀摩研習。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