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童謠 留住鄉音
——E時代,河源千方百計守護客家鄉音
小學生拿起吉他,學唱童謠。 受訪者 供圖
核心提示
“鄉音難改”,卻呈“凋零”之勢;以客家話為載體的河源童謠,亦不例外。
可喜的是,即便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河源人依然在千方百計地守護客家鄉音,傳唱童謠,且成果明顯。
童趣與文化的融合
5月29日晚,“河源遺珠耀南粵”系列活動之2024“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源城區康寧路小學,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敲擊竹板,吟唱一首新創作的客家童謠《學好樣》。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飛速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的加速,包括方言在內的很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面臨著消失的風險。有學者在對河源各縣區的方言調查中發現,由于河源市區人口流動較大,受周邊方言及文化影響,客家話的使用狀況堪憂。年輕人的日常用語正向普通話靠攏,大多數市區和縣城學齡前的兒童習得的第一語言是普通話。河源本土客家話危機悄然出現。因此,推廣客家童謠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是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近年來,河源市各界人士在保護、傳承童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加強了宣傳和推廣,推動各方力量創作新作品,開發多樣化傳承方式,并著重提高社會認知度、培養新一代傳承人。
在許多“80后”“90后”的記憶里,還有一小塊地方,存儲著有關吟唱童謠的溫馨記憶。夏日夜晚,月光下的城鄉,涼風陣陣,蛙聲、蟲聲齊鳴;田野里、草叢中,螢火蟲飛來飛去,小孩子們最喜歡在禾坪上或者圍屋前,圍坐在一起聽大人們講故事,聽大人誦唱童謠。小孩子常常還會做一個紙燈籠,把捉來的螢火蟲放在燈籠內。螢火蟲在燈籠內一閃一閃地發著光,煞是好看。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情不自禁地念誦起童謠:“月光光”“火螢蟲”……
這是客家童謠里最常見的開頭??图彝{用詞形象生動,聲韻活潑,質樸清新,童趣盎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獨特的魅力。童謠一般借用常見的事物來起興,以一物引起另一物,它一般用在詩章的開頭,“借物言情,以此引彼”,它有起情,烘托作品氣氛,協調韻律,承接上下文關系等作用。其中,最常用“月光光、火螢蟲(螢火蟲)、禾畢子(小麻雀)”“落水天”等起興,這種起興的手法很能啟發兒童的想象能力和聯想的思維,去認識周圍的事物,學習各種生活常識,明白一般的道理,還可使語言詠唱自由,行文顯得輕快、活潑。客家童謠大多由短句構成,不僅好記易認,而且節奏感強??图彝{聲韻活潑,極富節奏感和音樂美。通過疊音詞的使用,能夠傳神地描寫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態,有栩栩如生的表達效果。
更早的時候,客家地區的婦女,常將嬰兒抱在懷里念唱童謠,稍大點,或抱著坐在膝蓋上,或用雙腿夾著小孩,捉住小手邊拍掌邊念唱。
河源地區的童謠,實際上是當時大人對孩童的啟蒙教育,有勸學的,有生活習慣引導的,有讓孩童多識草木蟲魚之名的,也有純屬幽默逗趣,逗孩子開懷大笑的。與一些地方傾訴悲苦生活的童謠(比如《小白菜》)相比,河源舊時的童謠豁達樂觀善自嘲,童趣十足,且不乏幽默感,反映了河源人幽默、灑脫的性格。這些歌謠朗朗上口,念唱幾次后,大多就能熟記成誦,終生難忘。
客家童謠常通過擬人、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法,形象、生動地啟發兒童的聯想和想象力,能夠以物引事,以物寓情,對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和丑惡現象運用童謠給予頌揚和批判,使兒童可以從笑聲中獲得教育和啟迪。
由于客家童謠是用客家話吟唱,而且都是反映客家山區的生活,所以客家童謠里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客家話詞匯。誦唱客家童謠有助于孩子們了解本地的客家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家童謠作品,承載了客家人的文化、歷史和生活智慧。在現代社會,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很多傳統文化面臨著消失的風險。
E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移動互聯網時代,方言與童謠已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傳承斷層問題。越來越多的客家人為了生計走向大都市,缺乏講客家語言的氛圍,導致家庭中對孩子的方言教育意識逐漸淡薄。這造成了客家童謠在家庭傳承中的斷層現象。在內容更新和吸引力上,也有所欠缺,現在流傳的客家童謠大部分還是以前的作品,現代客家童謠作品嚴重匱乏,部分內容已不符合當今社會的實際。
童謠的傳承方式過于單一,主要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進行傳承,缺乏多樣化的傳承方式,缺少書面教材和其他教育資源的支持,使得傳承過程受限。同時,現代社會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客家童謠在年輕一代中的知名度逐漸降低,傳承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年輕一代對客家童謠的興趣和了解有限。
現代豐富多彩的傳播方式對口口相傳的童謠產生的沖擊尤為巨大。在傳播效率與范圍的差異方面,傳統童謠主要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雖然這種方式直接且具有情感色彩,但傳播效率相對較低,且范圍有限。在內容形式的多樣化方面,傳統童謠內容較為單一,形式以口頭傳唱為主。在互動性和參與性的提升方面,傳統童謠的傳播過程中,兒童往往是被動地接受。因此,口口相傳的童謠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展面臨著現代傳播方式的沖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童謠可能會因為現代傳播方式的普及而逐漸被遺忘或淡化。
為童謠注入新活力
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賴偉軍,多年致力于客語歌曲創作與童謠的傳承、創作與推廣,早在2017年就舉辦了首場河源市客家童謠分享會。他認為,客家童謠創作的新思路和方向,一是要融合現代元素,嘗試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如融合流行音樂、搖滾樂或電子音樂,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客家童謠作品。在內容上,除了傳統的客家生活場景和習俗,還可以加入現代生活的元素,如城市生活、科技發展等,使客家童謠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在童謠里,還可以強調教育意義,繼續發揮其教育功能,通過童謠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如誠實守信、勤勞勇敢等,同時也可以將一些科學知識、生活常識等融入客家童謠中,使兒童在傳唱過程中學習到新知識。
童謠應是活潑的。在童謠創作中,應該注重教化功能,同時兼顧趣味性、多樣性、情感共鳴和時代感等方面的需求。這樣才能使童謠更加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更好地發揮其在兒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賴偉軍認為,童謠創作過于注重教化功能,可能會導致以下幾個弊端:一是失去趣味性。如果過于強調教化功能,童謠可能會變得枯燥乏味,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導致兒童對童謠產生抵觸情緒。二是內容單一化。當童謠的創作過于注重教化功能時,其內容往往會局限于道德教育、知識傳授等方面,導致童謠的內容變得單一化,不僅難以滿足兒童多樣化的需求,還可能限制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三是缺乏情感共鳴。教化功能往往強調理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共鳴,從而降低童謠的教育效果。四是壓抑兒童天性。過于強調教化功能,可能會限制兒童的天性,使他們在學習童謠時感到壓抑和束縛。五是缺乏時代感。過于注重教化功能的童謠往往缺乏時代感,難以反映當代社會的變化和兒童的生活經驗,不僅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還可能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惑和不解。因此,在創新童謠內容上,應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反映他們的情感、興趣和經驗。這樣更容易引起兒童的共鳴,讓他們感受到童謠所傳達的情感。在童謠中融入情感元素,如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兒童在傳唱的過程中感受到這些情感的溫暖和美好。
在童謠傳播過程中,由于方言極具地域性與豐富性,河源城區方言的童謠尚未鋪開。
讓童謠傳唱更遠
省級非遺項目河源客家童謠代表性傳承人、河職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劉立恒在她的論文《試論客家方言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以廣東河源地區客家方言為例》中提到,小孩對人類語言的學習能力是有限度的。兒童有一個生理上限定的最佳語言習得期,即2至12歲之間,超過這個年齡段,再要對第二語言進行學習和掌握則需要較多的時間和工夫。因此,傳播客家方言文化,應當以校園,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為陣地,逐步輻射周邊地區。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廣泛收集和巧妙利用方言資源,挖掘方言精華,如客家童謠、客家諺語、客家故事等,采取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必將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切身感受客家方言文化的獨特魅力。
其次,家庭要配合學校的語言教育活動,營造方言環境和氛圍,鼓勵幼兒在生活中說客家話。另外,在保留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客家方言藝術作品的基礎上,要鼓勵本地文人、作家、藝術家通過客家方言進行創作,發揮客家方言具有生動、鮮明、靈活的語言表現力,使之更容易被大眾文化所理解、接受。例如創作符合新時代特點、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和口味的客家通俗歌曲、客家舞臺劇、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既是在保護方言,也是在保護地域文化。
此外,客家方言也是新時期文學創作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图曳窖允强图椅幕?、客家人文的構成元素,如果本地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在文學創作中多運用客家方言進行寫作,讓客家方言從頭到尾伴隨人物的說話、思想和行為,可以孕育出作家的一種特殊的語感和心思。用方言和俗語進行寫作,可以展示特定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背景。
近年來,我市堅持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挖掘、宣傳、用活河源鄉土文化,如諺語、童謠、家訓等,通過各種形式如電視動漫、外墻公益廣告、戶外LED視頻,建設主題公園、推出相關舞臺文藝作品等,進行多形式的廣泛宣傳。2016年9月,由河源市委宣傳部組織編纂、一套5本的《家園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河源鄉土讀本》出版,《稚趣童謠》即其中一本,有目的地進行精選,遴選了愛國愛鄉、尊長孝親、誠信守法、好學思進、克勤克儉、和諧知禮六大類50首童謠,以敘事、抒情、教誨類為主,將河源地區傳唱久遠的優秀童謠介紹給市民。
近年來,市委宣傳部、市創文辦先后挖掘、弘揚家訓、客家諺語,出版了相關書籍,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園打造了全國首條家訓長廊,在東源、紫金建設了諺語文化公園,在市區諺語示范社區、諺語示范學校,打造客家諺語長廊。在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等村建設了一批諺語示范村居。這些諺語,還被編成短信、微信,通過校訊通等各種平臺發送給家長。以客家諺語為題材,運用歌舞、竹板歌、客家山歌等藝術形式,在全市進行表演;同時,還將諺語制作成精美的公益動畫廣告,通過在各類媒體投放,擴大社會影響力。
2017年以來,河源市文化館、河源市非遺中心開展了“非遺進校園”傳習工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將花朝戲、客家山歌、木偶戲、忠信花燈等非遺項目引進課堂,用主題講座、展示演出、互動體驗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和保護地方文化的興趣。
在童謠創作方面,市文化館不定期舉辦了相關童謠創作師資培訓班。同時,我市各縣區各出奇招,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客家童謠的創作,集思廣益,共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2023年底,源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源城區教育局開展了“綠美河源·‘童’創美好”童謠創作活動,該活動已連續舉辦了8屆。源城區各中小學校廣大師生踴躍參與,選送童謠作品共1022篇。經評審,評定獲獎作品153篇,優秀指導老師87名。
市文化館還組織了跨界合作,與其他藝術領域的創作者進行合作,如與畫家、舞蹈家等合作,共同創作出多形式的客家童謠作品,并積極選送作品,參加省里組織舉辦的優秀童謠征集推廣活動。
■本報記者 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