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
鋪就發展“快車道” 提升縣域“含金量”
□本報記者 王亞嬌
日前,龍川縣和深圳市寶安區聯手打造的“雙向飛地”園區——河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在寶安區福海街道大洋工業區正式揭牌運作,標志著打造“雙向飛地”合作模式的“龍川樣板”取得實質性進展。
強化產業合作共建,積極探索雙向“飛地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市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發力點。除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連平(南山)產業科技孵化中心、紫金(龍華)科技創新孵化中心也相繼揭牌,東源縣、河源國家高新區“反向飛地”推進順利,各縣區“借水養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自“百千萬工程”啟動以來,我市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多賽道發力,多領域并進,為縣域高質量發展鋪就“快車道”,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堅持高位推進
全力實施“頭號工程”
新年以來,河源大地升騰起萬千氣象:開年上班的第二天,全市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在河源國家高新區召開;2月21日,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動員會在東源縣召開;3月7日,全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在龍川召開……連續三場全市性大會都選擇在縣區一線,并且對“百千萬工程”進行了緊鑼密鼓的系統部署,足見我市對這一高質量發展頭號工程的高度重視和推進決心。
“頭號工程”須有頭等作為。在省委召開相關會議后,我市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制定落實“百千萬工程”實施意見,明確“百千萬工程”目標、任務。同時,搭建組織體系、創新工作機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套班子有關領導,落實“三端一導”,即指揮端(成立市、縣指揮部),需求端(成立市委、縣委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供給端(成立市政府要素保障專班+市直5個專班)及強督導(派駐8個縣區指導組),由上而下、由內到外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矩陣”。
緊隨其后,《河源市2023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關于服務制造業當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3年河源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一系列直擊關鍵要害的保障性政策連續出臺,我市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可謂見行見效。
堅持項目為王
壯大縣域實體經濟
近日,紫金縣預制菜產業園項目動工建設,河源預制菜產業再添一道“硬菜”。據悉,該項目一期建成后,可孵化30家不同規模、不同菜品的企業,達產后年產值2億元以上,年稅收1000萬元以上。此舉是我市縣區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增長的有益探索。
項目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搶抓預制菜產業風口期,河源順勢而為、強勢出擊:目前,圍繞預制菜產業,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龍頭引領、集群發展、整體推進”的發展格局,打造了以客家盆菜、速食拌粉、客家湯料包組合、五指毛桃雞、腐竹等為代表的客家預制菜產品,“客家美食”香飄國內外。
招商引資工作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鞍偾f工程”啟動以來,各縣區外出招商400多次,簽約超億元項目54個,簽約金額約208億元。今年一季度,各縣區動工項目81個,涵蓋工業、農業、民生等多個領域,項目總投資209億元,今年計劃投資91億元……在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各縣區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發力點”,掀起新一輪項目招引、建設熱潮,熱火朝天的項目開工建設場面處處可見、撲面而來。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加快建設農業強市
樓房養豬、工廠養魚、大棚種菜……看起來高大上的現代設施農業的生產場面在河源已經不算新鮮。加快建設農業強市,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正是作為農業大市的河源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
錨定建設農業強市這一目標,我市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圍繞特色農業“八大產業”開展提升行動,對19個省級農業產業園進行提質增效,努力打造以絲苗米、茶葉、油茶為重點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市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92家,其中省級以上企業78家。2023年,我市力爭新增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0家;預計到2025年,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32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超120家。
立足本土特色、發揮品牌效應,讓資源稟賦突圍“出圈”,這是我市今年探索嘗試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2月25日,連平舉辦桃花節和招商經貿活動,簽約、動工、竣工投產項目36個,總投資額近80億元;4月中上旬,2023年河源春茶開采及招商系列活動先后在東源上莞鎮、康禾鎮舉辦,一批茶品牌“火出圈”……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推出助力鄉村旅游的活動,深入推進“東江畫廊”“陽明客鄉、溫泉小鎮”“萬頃桃園”等15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不斷探索和推廣聯農帶農的經驗做法,引領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產業更興旺,鄉村更宜居,農民更富足。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125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年收入百萬元的村達16個,年收入千萬元的村實現“零的突破”。今年,我市還將安排近5000萬元預算資金,重點推進實施一批有效益、有價值、有潛力的涉農項目,切實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