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林業資源,破解林農融資瓶頸
全市首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落地
○本報訊 記者 雷宇爍 通訊員 賴永亮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河源市中心支行、市林業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工作實施方案》,圍繞“林”字做活“綠文章”,對我市公益林補償及融資需求進行調查摸底,鋪路搭橋,推動首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落地,形成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生態變效益的“多贏”局面,以盤活沉睡的林業資源,破解林農融資瓶頸。
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這段時間我想要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但資金籌措問題讓人犯愁。”農戶諸先生在東源縣康禾鎮田心村經營一個種養場,場內種有闊葉林、橘樹等經濟作物,擁有22.5畝公益林補償收益權。
在得知諸先生的情況后,中國人民銀行河源市中心支行第一時間指導東源農商銀行主動上門對接,東源農商銀行在綜合評估諸先生公益林補償收益、信用狀況、生產經營等方面情況后,為其推薦了“三農易信用貸款+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的組合貸款模式,與其簽訂了貸款合同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合同,并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辦理質押登記,于6月13日成功發放首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5萬元,執行低于同期同類貸款利率170個基點的優惠利率,既破解農戶的融資難題,又為農戶節約了融資成本。
據介紹,首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的成功落地,不僅在機制上破解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融資在權屬證明、質押登記、價值評估等方面遇到的難題,還能將未來預期補償收入轉化為現實收益,有效拓寬了林業生產經營者的融資渠道,更好地賦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
作為林業大市,河源森林資源豐富,是廣東省重要生態屏障,也是華南地區重要的商品林基地。市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市有林業用地1811.28萬畝,森林面積1719.11萬畝,森林蓄積量7160.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3.20%,全省排名第三;生態公益林面積1028.02萬畝,全省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