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
擦亮綠底色 制造新動能
編者按:當前,廣東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把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近日,南方日報深入采訪包括河源在內的全省各地主平臺建設情況,推出“走進廣東造·轉出新天地”系列報道。現轉載該報有關河源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的報道,敬請垂注。
九連山逶迤綿延,萬綠湖一碧萬頃。盛夏時分走進河源,藍天白云下,濃濃綠意撲面而來。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與東江在市區交匯,交織出一幅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作為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擁有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森林的河源,是粵東的一塊寶地。
當前,河源乘廣東產業有序轉移東風,明確到2027年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下稱“主平臺”)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75億元,形成“灣區總部、灣區研發+河源制造”區域合理分工、協同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萬綠湖畔,東江兩岸,河源吹響新一輪產業興市的號角。擁有優良生態環境和獨特資源稟賦的河源,能否擦亮綠底色、實現“灣”道超車?在深圳對口協作下,河源的主平臺建設有哪些潛力?記者深入河源一線調研,探一探其主平臺的發展之路。
集聚發展
河源制造業“異軍突起”
沿著廣河高速,從廣州驅車僅需2小時,即可抵達河源市國家高新區。這里從2003年開始建設,2015年被評為國家高新區,是粵東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目前已躋身全國百強園區。這片熱土,正是河源主平臺的主戰場。
“產業集聚度高,以及突出的龍頭帶動效應,是河源主平臺發展的最大特色。”河源國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謝朋儒告訴記者。
如今,河源國家高新區已形成了擁有中興通訊、農夫山泉、阿里巴巴、龍記模具等知名龍頭企業的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機械與模具三大產業集群,累計投產企業達480多家,初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完善的產業布局。作為傳統農業大市的河源,已經聚集了眾多行業龍頭。
“今年的招商工作已經有所斬獲。現在來看,河源對于產業轉移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謝朋儒剛剛上任三個多月,一半時間是在招商,最近幾乎每周都在天上飛。結合河源主平臺已經形成的產業集聚效應,河源國家高新區的招商團隊目前正在珠三角重點發力引進電子信息、機械與模具產業,同時將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的引進目光放在全國,吸引更多大品牌在河源設立華南中心。
除了產業聚集度高,企業看中河源主平臺,主要還有其他幾大優勢。
首先,河源區位條件優越——河源是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城市,距廣州、深圳、東莞150公里左右,京九鐵路、粵贛高速、廣河高速等傍區而過,構筑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乘坐高鐵48分鐘即可抵達深圳市中心,真正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其次,產業發展空間充足——河源總面積相當于2個廣州、8個深圳或14個香港。目前,河源主平臺以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大鵬(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為基礎規劃建設,總面積為56.14平方公里,其中已開發面積38.33平方公里,待開發面積17.81平方公里,另預留擴園發展面積11.59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充足。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企業落戶投資成本較低。以深河產業園為例,企業拿地成本較珠三角低87.5%;園區用水、用電、用氣價格低,其中工業用電均價0.62元/度,為全省最低,萬綠湖直取生產用水1.1元/噸。相較深圳市,在河源國家高新區的一次性投資能節省約85.7%,持續性投資成本節省約26.6%。
依托這些獨特的發展優勢,2023年,這座粵北城市“異軍突起”,走出了一條獨具自身特色的產業興市之路。根據最新公布的“半年報”,今年上半年,河源制造業投資增長32.5%,工業投資增長43.1%,并實現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3.60億元,同比增長5.0%,顯著高于全省(2.5%)與全國(3.8%)水平。
綠色發展
提升生態效益做活“水經濟”
河源依山傍水,因水而興。作為惠州、東莞、深圳、香港等大灣區城市的重要水源保護地,為了守護好東江這條母親河,河源曾將眾多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拒之門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GDP提速,但在強調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堅持綠色發展的河源正在成就一場生動的“兩山”實踐。
“比如一些知名食品飲料品牌,如果需要拓展華南市場,我相信這里就是他們最優的選擇。”謝朋儒表示,河源多年來積攢的生態效益加速釋放,為河源工業園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條件。
如河源水資源豐富且優質,萬綠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人工湖,庫容達139億立方米,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被譽為華南地區最珍貴的“軟黃金”。這為河源發展水經濟產業,尤其是天然純凈水產業提供了最具競爭力的天然優勢條件。基于此,河源立下到2027年,主平臺食品飲料與水經濟產業產值規模達到105億元,實現百億級產業集群目標。
走進占地8.3平方公里的河源國家高新區水經濟產業園,挖掘機揮舞鐵臂,推土機、運輸土方的卡車往返穿梭,機械的轟鳴仿佛正在激蕩著不遠處的一湖綠水。目前,這里吸引了農夫山泉、華潤怡寶、今麥郎等水經濟產業龍頭企業紛至沓來。
“作為一家北方企業,公司近年來提出‘品牌升級,市場南下’,擁有萬綠湖和優越區位條件的河源正是我們的不二選擇。”今麥郎飲品(河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良介紹,今麥郎如今正在扎根河源,投資7億元,全力打造占地150畝、規劃6條國際先進生產線的飲品項目,預計全面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3.5億元。
在李曉良看來,河源不僅擁有優質的飲用水資源,其區位更可輻射周邊多個省份,直擊華南強大的消費市場。“我們已經投產的產線,在去年實現了6182萬元的產值,今年上半年,產值更是直接破億,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計。”李曉良告訴記者,下一步公司希望配合園區,將更多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引進過來,提高園區產業聚集度,希望能夠為公司今后發展釋放更多集聚效應。
據介紹,河源國家高新區作為河源打造百億級水經濟產業集群的主陣地,目前已經建立了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招商地圖和招商目標企業庫。
“我們正在對未在華南建立生產基地的全國百強食品飲料企業開展精準招商,計劃在今年引進知名食品飲料水企業5家以上。”謝朋儒說。
協同發展
深河合力開啟“二次創業”
2013年,廣東提出振興粵東西北發展戰略,自此深圳與河源形成了全面對口幫扶關系,開始設立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河源是深圳幫扶時間最長、支持力度最大、派出干部最多的地區。眾多“深圳+河源”共建項目落地見效,“飛地經濟”、深河幫扶元素隨處可見。比如這次河源主平臺劃定的三大產業園,均為深河共建。
走進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區共建產業園(下稱“共建產業園”)一樓大廳,這里的裝修布置正在進入收尾階段,即將迎來園區多個重要的發布會及論壇。
“目前,共建產業園已有11家企業進駐投產或試產。”河源市深匯通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建光介紹,目前進駐園區的企業具有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強的特點,既有微浦技術、禾望科技等產值近10億元規模的業內頭部企業,也有合壹新能、洛賽聲學等具有發展潛力的高價值企業。
據了解,進駐共建產業園的企業需嚴格按照“總部+生產基地”產業轉移要求,做到總部落戶(留駐)深圳南山,在園區成立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進行生產,為下一步進行利益共建共享打下基礎。胡建光把這一做法稱作“騰籠留鳥”。總結扎根深河產業共建多年的經驗,他認為推動產業更好轉移,需要統籌算好轉出地與轉入地的“大賬”,利益共享很重要,要讓產業轉移的雙方都有動力。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國企運營、利益共享’的機制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是方向,‘國企運營’是保障,‘利益共享’是目標,三者有機結合,就是異地共建產業園跨越式發展最強大的原生動力。”胡建光說。
不久前的6月,深河指揮部工作交接大會召開。這標志著第三輪深圳對口幫扶河源工作圓滿結束,第四輪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河源工作正式啟動。借力深圳對口幫扶,河源主平臺建設恰逢其時,河源仍有更多的資源稟賦、潛能等待挖掘。
(南方日報記者 李赫 袁佩如 余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