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月河源完成交通建設投資逾36億元
“米”字型對外通道格局加快形成
國道205改線工程二標梧桐山隧道施工現場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梁驅遠
近日,在長深高速河惠段改擴建項目T1標段施工現場,隨著一片重達34.56噸的雙T梁板從起重機上順利落梁站位,標志著該標段正式進入橋梁上部結構施工階段。截至今年8月,該項目河源段已順利完成投資6.6億元。
當前,我市一批重點交通建設項目正穩步推進,火熱的建設場景隨處可見,令人振奮。力度大、措施實,交通項目“加速跑”。今年以來,我市圍繞“完成交通運輸總投資72億元、實現交通固投增長10.1%”的目標,加強項目調度和投資研判,提前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擴投資、穩增長、優結構的作用進一步凸顯,“米”字型對外通道格局愈加清晰。
項目“進度條”刷新
立體交通網越織越密
近日,廣東省首條全額投資建設的時速350公里高鐵項目——梅龍高鐵項目建設一線再傳捷報。由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的梅龍高鐵全線最長隧道——下黃田隧道,在全體施工人員的刻苦攻堅、協同作業下順利貫通。至此,梅龍高鐵全線52座隧道全部貫通,為線路如期開通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據悉,梅龍高鐵全長約94公里,是廣河梅通道及粵東地區對接華中、華北地區的高速客運通道的組成部分,也是粵東革命老區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大動脈。
從鐵路建設一隅,可觀全市交通運輸發展全局。近年來,我市搶抓建設交通強國、“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重大機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交通建設熱潮。
如今,河源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干線公路為重要支撐、縣鄉公路為聯絡支線,南通珠三角、北聯贛西南、東承粵東北,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運輸為輔的交通運輸體系。
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東江航道等“水陸空鐵”立體交通一體化體系規劃建設,是我市全域全面“融灣”“融深”的現實要求。從數據分析,目前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7416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里程14432公里,“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明顯;全市公路橋梁4695座34.3萬延米;全市境內鐵路運營里程達393.5公里;通航水域共377公里;5個通用機場納入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如今,縱橫交錯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覆蓋全市,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努力完善城鄉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基礎上,我市致力加快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高效貨運服務網絡,擴大優質運輸服務供給。“和平縣新聚至恒大花海公路的修建,不僅讓附近農戶農企的農產品出山進城更方便,還吸引了游客來賞花”“通往龍川縣黃石鎮油茶山基地的新公路建好了,1萬多畝油茶樹再次成為群眾的‘搖錢樹’”……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的落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美好生活的向往。
擴大有效投資
狠抓項目謀劃建設
日前,廣東省五大農批市場之一的廣東萬綠農貿城揭牌并啟動招商。作為粵東北地區最大的農批市場,身處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萬綠農貿城的重新出發得益于河源交通發展的“紅利”。未來,以河源為原點,展開6小時經濟圈,既與“長三角”“閩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無縫對接,又可成為“承東啟西”連接沿海經濟向內地梯度帶動的節點城市。這其中,加快交通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此,在交通項目建設“快馬加鞭”的同時,我市持續做好穩在建、擴新建、增儲備工作,努力健全完善“建成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項目滾動機制,并謀劃了一批交通基礎項目。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市交通運輸重點建設項目共86項、計劃總投資約445.37億元。其中,鐵路軌道項目3個、計劃投資119.92億元,高速公路項目7個、計劃投資113億元,普通國省道項目46個、計劃投資104.76億元,農村公路項目8個、計劃投資65.77億元,港口航道項目4個、計劃投資13.5億元,客貨運樞紐項目8個、計劃投資27.34億元,支撐保障項目10個、計劃投資1.07億元。此外,我市還有重點儲備項目26個。
擴大交通有效投資是宏觀經濟擴內需、穩增長的現實需要,也是交通運輸補短板、調結構的務實之舉。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我市將列入規劃、條件成熟的重大交通運輸項目納入實施計劃,加大交通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共完成投資36.61億元,占全年計劃任務的50.83%,同比增長2.22%。
據市交通運輸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我市將強化規劃謀劃,積極開展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和各項專題規劃研究編制工作,推進客貨運綜合樞紐體系、中長期鐵路網、航空機場布局等專項規劃研究;加快項目建設,抓好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在解決用地用林和資金難題上下功夫,適度超前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