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創新運用“禾坪說事”基層治理模式,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收集社情民意 辦好民生實事
□本報記者 梁驅遠
在紫金縣鳳安鎮,一個茶壺、幾盤水果、兩三張桌臺和十多張凳子,便可以開始一場“禾坪說事”活動。在農民家門口的曬谷場上,由鎮村干部召集村民群眾、人大代表等人員,以定期召開或臨時召開的模式,圍坐在禾坪促膝談心,面對面聽民聲、化矛盾、解民憂。
“禾坪說事”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金鑰匙”,同樣也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鎮村等基層黨組織創新運用“禾坪說事”這一模式,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等重點措施落地落實,切實推動全縣基層黨員干部到群眾中聽民意、察民情、辦實事,確保主題教育在基層有熱度、有深度、有溫度。
家門口的“宣傳喇叭”
把黨的聲音傳入百姓家
在以往,“禾坪說事”是紫金基層治理推動文明實踐的“議事廳”。如今,紫金大地數不清的曬谷場又增添了一個新功能。
依托“禾坪說事”模式,紫金縣組織鎮村黨員干部到“禾坪”與群眾圍坐在一起,用當地群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的“本土話”,以帶學領學的方式,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主題教育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黨的聲音傳達到千家萬戶。
此外,紫金縣還充分發揮百姓宣講團作用,與農村黨員干部群眾聚集在禾坪“說故事”“講案例”,在以案說教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如鳳安鎮針對群眾不理解碧山電站項目征地拆遷政策,導致項目進度緩慢的情況,鎮村干部開展“禾坪說事”座談會,用形象化、通俗化的案例方式把政策依據、補償標準等說清說透,解答了群眾心中的疑惑,最終順利完成該項目建設。
據統計,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各村(社區)組織開展理論學習1694場次,直接受教育黨員群眾26261人次。
家門口的“民意收集箱”
用心為群眾辦好實事
將“話筒”交給群眾,問需群眾、問計群眾,廣泛收集民情民意,著力解決群眾難題是“禾坪說事”活動舉辦的初衷。以此為延伸,紫金縣聚焦民生領域和群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問題,發動黨員干部推開門、邁開腿,有針對性地開展走訪調研和召開座談會,依托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農村禾坪等平臺收集社情民意。
“進村道路的路燈壞了需要坐下來議一議如何修理”“提升人居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建言獻策”……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各村(社區)通過“禾坪說事”共收集群眾意見建議760條,解決群眾訴求511件;紫金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認真落實好掛鎮聯村工作,截至目前共召開現場座談會98場次,開展實地調研214場次,收集意見建議146條,推動解決問題94個,解決民生實事61件。
“在深入基層調研的過程中,針對群眾提出的因客觀條件無法現場解決的問題,我們會及時交給職能部門跟蹤解決。”紫金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將主題教育與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有機結合,紫金縣將走訪調研中反映和發現的問題逐一梳理形成問題清單,逐項整改落實,切實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思路舉措。
家門口的“矛盾化解站”
合力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社會矛盾日益增多,及時化解矛盾,對維護社會穩定、助力平安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紫金縣各鎮積極創新運用“禾坪說事”模式,以領導干部駐聯日為抓手,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接訪,切實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一線。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可在紫金縣九和鎮芫芬村,既是鄰居又是親戚的兩家人卻因為林地權屬產生矛盾,甚至對簿公堂。紫金縣人民法院創新采用“禾坪說事+駐鎮法官+駐村法律顧問”調解模式,有效化解持續5年的林地糾紛,讓雙方當事人化干戈為玉帛。
從案例縮影看整體工作成效。近年來,紫金縣利用“禾坪說事”平臺,充分調動村(社區)黨員干部、黨員代表、人大代表、村(社區)法律顧問、五老一賢等人員力量,結合“客家擂茶調解法”“五老一賢”人民調解輔助等調解模式,從源頭上了解群眾所思所憂所盼,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小、處置在早。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通過“禾坪說事”共解決基層矛盾糾紛86宗,運用法律援助平臺服務群眾102人次,與法官上門合力化解群眾關于鎮村環境治理和風貌提升、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社會救助等民生熱點問題和糾紛145件。
下一篇:沒有了